習得性自棄又譯“習得性失助”。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術語。一種學到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塞利格曼於 1967 年用狗作實驗發現:當動物無法避免有害或不快的情境而獲得失敗經驗時,會對日後應付特定事情的能力起破壞性效應。他認為這是有機體將失敗原因歸諸無法控制的客觀條件,不去尋找克服困難的途徑,自認為主觀積極努力是徒勞的。與歸因理論有關。隨後的研究論證了這種現象在許多物種身上都可發生,人類也不例外。
如希羅特在以大學生為被試的實驗中,先讓被試相信以某種方式按壓彈簧鈕可以終止經常發生的噪音;然後將被試分成 A、B兩組,A組被試在按壓鞏刪刪四次彈簧鈕後,終止噪音,而 B組被試不論按多少次趨放榆都達不到此種預期結敬付墊果,以後再讓兩組被試解決一系列猜字謎問題,結果 A組被試比灶體 B組所解凶習記故字謎多且快。這表明,在最初的任務中有習得性自棄的人對第二項任務完成得差,哪怕這兩項任務性質差不多。而且,在一種情境中習得的自棄,還會遷移到另一種不同的情境中,如希羅特 1975 年發現,大學生被試經歷一連串不可解決的猜字謎問題後,祝兆擊在第二個課題中完全不能學會簡單料項姜狼的雙手運動,以逃避強烈惱人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