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形成論

螺旋形成論

心理的形成過程不是直線式,也不是彎曲式,它是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循環往復的螺旋式,構成人類千奇百怪的心理

心理學新論:,“習得性無力感”,

心理學新論:

結合經典的《聯結主義》與《精神分析學說》,探究出新理論,用於解釋變態心理的各種現象,螺旋點上引出的心理現象,是表面的;似乎是不重要的,甚至絲毫不引起注意的,或發生怪異的,在別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在病人心理中也許有極其重大的意義。螺旋結構以經絡網聯接,經絡網形成不可避免的要自己認知參與,只要有某種現象,必然有自己的認知參與(不管是真實或歪曲的);如:夢是在理性認知的經絡網的興趨性減弱,其它非理性認知的經絡網的興趨性增強所造成;過失則是某一經絡網興趨性過強所致;又如:抑鬱的人很容易有自殺的念頭,因為某一或某一些經絡網異常活躍;如某學生患抑鬱症,後變精神病患者,該同學是高考復讀生,為了復讀家裡借了多錢,負債累累,自己覺得
非考上不可,思想整天繃緊,絲毫不懈怠,長期形成的認知經絡網(一定要考上),占了他的大部分理性認知經絡網,任何微小的否定都給他整個經絡網造成巨大打擊,經失敗後便產生自我否定(沒考上沒用)和內疚(對不起家人)和極強的習得性無力感(自己越努力,但失敗了,習得性無力感越強);最後造成整個人得心理經絡網崩潰。

“習得性無力感”

是指一種通過某種學習經驗而形成的,會給以後學習帶來消極影響的特殊心理狀態。也就是說,有了對外部事件無法控制的經驗後產生一種習得性無力感的心理狀態(個人經歷了失敗和挫折,面臨問題產生無能為力感),它使動機水平下降。是指個體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再度面臨各種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稱習得性自棄或習得性絕望感。在我們的學生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由於身體疾病、人際關係緊張、學習成績差、留級、生活困難、早戀失戀、父母離異等多種原因都可引發“習得性無力感”,這既會影響情緒,使人變得抑鬱沮喪、無奈絕望,也會削弱人的行為動機,使學生變得不思進取,放棄學習、放棄拼搏。 引發學生“習得性無力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性的疾病、突發事件、天災人禍、經濟狀況和家庭關係不良等因素以外,就學生本身而言,產生“習得性無力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過多的失敗經歷。一個人經歷的失敗過多,就容易悲觀失望、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對自己都表示懷疑。很多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怕上學、怕老師、怕考試、怕公布成績、逃學、離校出走等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經歷的失敗太多,成功的體驗太少,感到失助而無望。
2.消極的失敗歸因。遭遇失敗和挫折後,正常的人都會尋求和分析原因,不同的歸因,對人產生的心理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積極的歸因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和振奮起來,而消極的歸因會導致和加劇“習得性無力感”。
3.嚴重的自信缺失。“習得性無力感”強的學生,一般嚴重缺乏自信心,容易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活動能力持懷疑態度,不管做什麼事,他們想得更多的是可能遭遇失敗,因而將心理資源主要投注於任何活動可能出現的失誤。遇到困難時,他們往往沒有信心,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的時候,不加任何努力就會輕而易舉地放棄。久而久之,“自信缺失”和“習得性無助”就會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越是自信缺失,“習得性無助感”越是持久而強烈。
針對以上三種習得性無力感的產生原因有以下對策:
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克服“習得性無助感”的最好武器是要有成功的信念。人有了自信,就能夠調動全部的身心潛能,並會將這些潛能發揮到極致,直到取得成功。要教育學生永不言敗,貴在堅持。
2.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使學生理智對待失敗,儘量做到深刻剖析,追根循源,找準原因,準確定位,對症下藥,戰勝失敗。
3.多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但是首先要切忌過高期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學生自身的抱負水平也不要過高,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往往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失敗也越多。其次是不要盲目攀比,要因人而宜,適可而止,盲目攀比,只會越比越沒勁,越比越灰心,越比越失敗。三是多欣賞鼓勵,欣賞學生的長處,鼓勵學生的進步,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