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犬救主(傳說)

義犬救主(傳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國 吳 時, 襄陽 紀南 人 李信純 醉臥城外草中,適獵者縱火,火順風且至。其愛犬曰“黑龍”者,於溪中濕身,周回灑 李 臥處,遂免大難;而犬以往返睏乏致斃。 李 醒乃悟,為之慟哭。太守聞而憫之,具棺槨衣衾以葬。後 紀南 有義犬冢,高十餘丈。事見 晉 乾寶搜神記》卷二十。 前蜀 貫休行路難》詩之四:“古人尺布猶可縫, 潯陽 義犬令人憶。”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禽畜之賢,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犬科
出處,內容概況,

出處

搜神記》卷二十有一則《義犬冢

內容概況

故事云:
孫權時李信純,襄陽紀南人也。家養一狗,字曰"黑龍"。愛之尤甚,行坐相隨,飲饌之間,皆分與食。
忽一日,與城外飲酒大醉,歸家不及,臥於草中。遇太守鄭瑕出獵,見田草深,遣人縱火爇之。信純臥處,恰當順風。犬見火來,乃以口拽純衣,純亦不動。臥處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濕身,走來臥處周回,以身灑之,獲免主人大難。犬運水睏乏,致斃於測。
俄爾信純醒來,見犬已死,遍身毛濕,甚訝其事。獨火蹤跡,因爾慟哭。聞於太守。太守憫之曰:"犬之報恩甚於人。人不知恩,豈如犬乎!"即命具棺槨衣衾葬之。
今紀南有義犬冢,高十餘丈。
稍後的《搜神後記》中,又有一《楊生狗》的故事,
晉太和中,廣陵楊生,養一狗,甚愛憐之,行止與俱。後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方冬月燎原,風勢極盛。狗乃周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灑生左右草上。如此數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濕。火至免焚。生醒,方見之。
福建省清流縣東山村是一個古老的客家人村落,該村的蕭姓據說是唐時由中原遷徙而來的,童金根先生在《清流縣東山蕭氏的宗族傳說及其廟會》1一文中對蕭氏宗祠廟會的盛況進行了報導,蕭氏宗祠所供奉的是東山蕭氏的遠祖蕭禹,故又稱蕭禹廟。據蕭氏族譜及村民傳說,蕭禹是隋唐之際人,為唐高祖的開國元勛之一2。這樣一位身世顯赫的先祖,被敬奉宗廟,世代歆享後人的香火和膜拜,是理所當然的。但令人驚奇的是,蕭禹廟前檐的走廊里還供奉著一尊石刻的犬,和蕭禹一道接受蕭氏子孫的禮拜和供養,蕭氏子孫每年正月祭祖的同時還要殺雞煮粥祭石犬。這隻犬當然是有來歷的,它是蕭禹的愛犬,也是他的救命恩人。村民傳說:
蕭禹有個與眾不同的嗜好,特別喜歡養狗。不管是赴宴還是出征,身邊總是帶著一條大黃狗。一次,蕭禹應朝廷召遣,出兵討伐番兵時不幸駐營縱火,他奮不顧身堅持陣地指揮作戰,可是,大火非常兇猛,整個營地都成火海,士兵們全都殉於火中,蕭禹也昏倒在地,只有這條黃狗緊跟在蕭禹身邊。正在臨危之際,黃狗靈機一動,迅速衝到附近的水坑裡,沾滿一身水,用濕潤的身軀在蕭禹身邊滾來滾去,就這樣沾了又滾、滾了又沾,才把主人身邊的烈火撲滅。天黑下來了,黃狗咬著主人的腳綁,搖晃著叫主人起來。這時,蕭禹處於半昏迷狀態,忽覺身邊有動靜,以為是敵人近身,於是,用腳猛力一踢,只聽"嗷"的一聲,黃狗被踢出一丈多遠,七竅流血,不動了。蕭禹......翻身一看,......這才明白,原來是心愛的黃狗救了自己的生命。事後,他把黃狗埋葬在一個山坡上,寫一幅輓聯:"千秋與狗同分功勞,萬代與狗同享甘苦",以示祭祀狗的救命之恩。蕭禹回宮後,就把這事奏明皇上,皇帝聽了深受感動,加封這條黃狗為"黃狗大將軍"。隨後蕭禹便令族人在家鄉東山的後龍山上樹碑為念,從此,東山人就有掃"黃狗大將軍"墓、祭"黃狗大將軍"神(石犬)、吃"狗粥"的傳統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