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博弈

陋室空屋,當年花滿堂;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近代西方最早興起的殖民帝國———西班牙王國曾經生氣勃勃,興旺發達,然而卻過早地陷入衰敗,成為今日西歐最落後的國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體博弈
  • 外文名:Group game
  • 性質:博弈
  • 類型:現代詞
概述,實例,

概述

帝國的衰落:短視的群體博弈
筆者為什麼突然要在書中講起幾百年前這個遙遠歐洲國家的興衰故事呢?
要知道,我們的社會現在掀起了一陣奢侈迷華之風,還有一些人為了發家致富不講道德不擇手段。看完西班牙由興盛轉向衰落的故事之後,你就會明白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生活之間密不可分,西班牙帝國衰落的故事十分值得我們去深思。
西班牙在15、16世紀時處於其興盛的最頂峰,然而強盛的外表下卻隱藏著那些尚不引人注目大但卻起著致命作用的因素。當時的西班牙人熱衷於海外探險和對外殖民,隨著對殖民地的軍事征服之後,各個階層的居民紛涌而至,謀求財富,這原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當整個群體在這種思潮的鼓動下都這么做的時候,就危及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導致經濟凋敝。
在那個時代,很多西班牙人前往美洲尋找黃金,企圖一夜暴富。這當中包括了很多技術高超的工匠和專業的技術人才,遺憾的是,這些人並沒有在新的定居地繼續從事他們的手工業生產活動。
哈丁悲劇在這裡又一次的發生了。西班牙整個民族過度追求黃金,對國家發展產生了諸多惡果。一方面,人們想通過淘金一夜暴富,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從事工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殖民地的發展又造成對日常商品特別是日用手工業品的大量需求,而西班牙本國生產能力遠遠無法滿足這種需求。迫不得已,西班牙人大量進口英國、荷蘭的商品,他們把英國與荷蘭當成了自己的生產基地,英國、荷蘭兩國也因此而經濟繁榮起來。這樣,西班牙在經濟上對其他國家就有了很強的依賴性。
西班牙本土原有的大部分勞動者與外國勞動者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博弈。由於西班牙人大量出國,國內勞動力緊缺,人員工資大幅度上漲,這樣就帶動了西班牙本土產品的價格上漲。同時呢,由於西班牙大量進口其他國家的商品,這些商品隨著進口量的增長,價格越來越便宜,產品質量也越來越好。這使得西班牙本土的普通手工業者幾乎無法與外國競爭者進行抗衡,結果是手工工場紛紛倒閉,勞動者失去工作。
那些在美洲新大陸大發橫財的社會上層與冒險家,他們手中握有大量黃金,急切地要得到奢侈品來滿足他們的窮凶極欲。這個博弈的結果就是,西班牙本土的手工業放棄普通消費品的生產,轉而生產奢侈品。
可惜的是,西班牙手工業自此割斷了與普通大眾的聯繫,使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泡影,因為資本主義發展首要的條件是大眾化生產。西班牙失去了依靠自身來推動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可能性。
西班牙人從美洲擄掠來大量的黃金,使得他們在當時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富國。然而,他們卻不知道怎么來利用這些財富創造更多的財富。西班牙政府消耗財富的方法就是戰爭,西班牙貴族與有錢的個人消耗財富的方法就是消費奢侈品。
西班牙人把生產交給其他國家,自己只管戰爭、消費和不斷的掠奪。西班牙國王為了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要不斷發動對其他國家的戰爭。一些暴發戶與貴族的錢實在是太多了,奢侈與浪費就是最好的花錢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人想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因為成本太高,實在無法與國外對手競爭。
西班牙的商人們只知道不計後果地大把大把地撈取財富。大家都在拚命地尋找“多快好省”的發財方法。只要能夠發財就行,管他死後巨浪滔天。當時美洲快速發展,急需大量的手工業製品。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商人倒騰英國、荷蘭的產品,並把它們當成西班牙自己的產品賣到美洲,坐收暴利。
農業的命運與手工業相似,美洲金銀並沒有促進其發展,商人們則向國外購買糧食滿足國內需求。這樣一來,西班牙人似乎再也不需要製造任何東西了。
西班牙人陷入了一種群體博弈的躁動與陷阱。他們習慣於徵服和劫掠,習慣於短時間內得到大筆金錢與土地,喪失了勤勞工作的美德。他們輕視平凡而扎紮實實的勞動,瞧不起從事勞動的普通人。有一個那個時代的人這樣評價西班牙人:“他們從不種地,也不做農場工人、木匠或泥瓦匠。他們都尋求輕鬆的行業或尋找少做工作就能餬口的生活方式。西班牙人認為,與其勞動不如忍受飢餓和其它痛苦。他們把工人和奴隸等同看待。”
西班牙在美洲搶掠的金銀太多了!這些巨量金銀流入到歐洲之後,金銀的價值也隨之下降,由於當時的各種物品都是根據金銀來定價的,這樣表現出來的就是金銀價格下降,反過來就是各種物品的價格上漲。在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了4倍,穀物上漲了5倍。這給西班牙的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中下層階級紛紛走向破產和饑荒,處在災難的邊緣。
而西班牙國王年年發動戰爭需要大量的稅收,由於貴族等上流社會的人們可以輕易逃稅,而美洲金銀的掠奪速度遠遠不能滿足戰爭費用的需要。於是,西班牙帝國稅負的重擔就無情地壓在了平民的身上。
此外,腐敗,特別是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官員的腐敗,像瘟疫一樣傳播開來。部隊軍官虛報採購軍備的費用,領取空缺士兵的薪餉,甚至剋扣士兵薪餉而中飽私囊。法官通過加速處理案件或判決交納罰金來獲取額外的好處費。市場與海關的官員與私營商人(當時西班牙的海外貿易是政府壟斷,不允許私營海外貿易的存在)狼狽為奸,相互勾結獲得額外收入。
錢很多並意味著錢花不完,再多的沒有再增殖能力的財富也經不起貴族們漫無邊際的消費和國王們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戰爭。1557年、1575年、1597年西班牙政府都宣布過國家破產。
在1588年,窮兵黷武的西班牙,它的“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擊敗之後,一蹶不振,宣布其走向沒落。西班牙人最終嘗到了群體博弈短視的苦果。西班牙正是這樣,因為有錢而逐漸衰落。
讀者有沒有從這個西班牙人群體博弈的迷亂中體悟出些什麼道理呢?

實例

三方博弈中的弱者策略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簡單的博弈故事,『三方博弈——三人決鬥中的弱者策略』①【該案例參考了《身邊的博弈》,董志強先生著(2007),引自Gadner(1972,1973),迪克西特和奈爾巴夫(2003),在此表示感謝,以博弈學問題說明股市問題】。
故事中有甲、乙、丙三人,他們每人有2顆子彈,每次可以發射1枚。假設甲的射擊水平最差,命中率只有30%,乙的射擊水平較高,命中率為80%,丙的射擊水平最高,命中率100%。面對兩位射擊高手,顯然甲是此博弈格局中的弱者。甲先開槍,乙隨後,丙最後開槍,待子彈打完則決鬥結束。每個輪次,開槍的人可以選擇其餘兩人中的任意一位作為靶子,也可以對天空開空槍。顯然,在初始狀態時甲有三種可能的選擇:1、對空開槍,2、對水平最高的丙開槍,3、對水平次高的乙開槍。那么甲到底應該作出怎樣的決策才是他的最優策略呢?
如果甲作出的是第一種決策——對天空開槍,那么隨後乙就有80%的可能性可以幹掉丙(乙必會射丙,否則丙接下來一定射死乙,丙的命中率為100%)。若丙被成功射死,接下來甲有30%的可能性射死乙,若甲不能成功射死乙,則乙會向甲反擊(甲對於乙的生存機率是)。此時,甲的生存機率是×(+×)=52。若丙未被乙射死,則丙會射死乙,接下來就是要么甲射死丙,要么丙射死甲,此時甲的生存機率是×=。所以,甲選擇向天空發射的生存機率是(52+)。
如果甲作出的是第二種決策——向最具能力的丙開槍,那么甲可以射死丙的可能性是30%。若甲能成功射死丙,接下來乙會向甲射擊(甲對於乙的生存機率是)。此時,甲的生存機率是××(+×)=。若甲未能將丙射死,則情況就變成了向空發射一樣(接下來是乙射丙),此時甲的生存機率為×=884。所以,甲若選擇向最具能力的丙開槍,則生存機率為(+884),顯然這個結果還不如對天空開槍的生存機率更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