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排序方法

群落排序方法

群落排序方法是把一個地區內所調查的植物群落樣地,按照相似度(similarity)排定位序,以研究群落組成變化的技術方法。常用的極點排序法,是50年代中期由威斯康辛(Wisconsin)學派創立的。排序的理論依據,在於群落與其環境間有互為因果、相互依存的關係。經過排序,有利於比較分析,找出種或群落與環境或環境因子間的相互關係,即原因與反應的具體表現形式。排序的目的是在某坐標系中排列樣方,以儘可能低的維數去表現樣方間的相互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落排序方法
  • 定義:把一個地區內所調查的植物群落樣地,按照相似度(similarity)排定位序,以研究群落組成變化的技術方法
  • 所屬領域:科學
樣地的排序方法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生境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的數據,或其中某一主要因子的變化,排定樣地生境的位序稱為直接排序,或直接梯度分析。一類是群落的排序,即依據植物群落的特徵,如群落的組成和種群定量特徵,排定群落樣地的位序,稱為間接排序,或間接梯度分析。根據樣地的植物群落特徵進行排序,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整理後的樣地資料,需經統計學檢定,說明是符合群落一致性的;其次,方法要力求簡單、有效,能反映真實情況。通過排序分析植物群落,可以顯示實體在屬性空間中的位置、相對關係和變化趨勢。如果它們構成分離的若干點集,還可以達到分類的目的。近年來,排序已成為用於研究植物群落變化的一種通用方法。它既是描述群落變異的基礎,又可藉以查明引起變化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