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野外實習手冊

生態學野外實習手冊

《生態學野外實習手冊》系統介紹了野外實習基本知識及組織管理等內容。對生態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進行講解,為即將開展的生態學野外實習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學野外實習手冊
  • 作者:國慶喜,孫龍著
  • ISBN:9787040299809
  • 頁數:106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從生態因子、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及景觀等5個方面介紹了生態學野外實習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注意體現最新的研究方法介紹,同時配以詳細的研究實例供參考。最後以問題的形式設計6個研究性(探索性)的實習內容,旨在促使學生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充分鍛鍊其實踐創新能力。
《生態學野外實習手冊》可作為生物學、生態學、農學、林學以及環境科學等專業本科生的野外實習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及相l父工作人員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1 野外實習基本知識及組織管理
1.1 野外實習的目的與要求
1.2 野外實習的必備儀器及用具
1.2.1 實習儀器
1.2.2 實習生活用具
1.3 野外實習的組織與實施
1.4 野外實習的安全防護
1.4.1 防治毒蛇咬傷
1.4.2 預防毒蜂蜇咬
1.4.3 防蜱(草耙子)叮咬
1.4.4 避免迷路
2 生態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2.1 生態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2.2 基本研究方法
2.2.1 實地調查觀測
2.2.2 實驗研究
2.2.3 數據分析
3 生態因子觀察與測定
3.1 地理位置觀測
3.1.1 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
3.1.2 角度測量
3.1.3 距離測量
3.1.4 全球定位系統
3.2 地形地貌測量
3.2.1 基本的地貌形態描述與計量指標
3.2.2 特徵地貌的考察內容
3.2.3 地形圖的套用
3.2.4 遙感影像圖在地形地貌研究上的套用
3.3 氣象氣候因子觀測
3.3.1 太陽輻射觀測
3.3.2 空氣溫度和濕度觀測
3.3.3 氣壓觀測
3.3.4 風因子觀測
3.3.5 降水觀測
3.3.6 蒸發量觀測
3.3.7 自動監測儀器
3.4 土壤因子觀測
3.4.1 土壤剖面的調查
3.4.2 土壤溫度的測定
3.4.3 土壤水分的測定
3.4.4 土壤容重的測定
3.4.5 土壤總孔隙度的計算
3.4.6 田間持水量的測定
4 種群調查與分析
4.1 種群數量特徵
4.1.1 種群基本數量特徵測定
4.1.2 土壤種子庫
4.2 種群結構特徵
4.2.1 種群空間格局分析
4.2.2 種群年齡結構分析
4.2.3 種群生態位分析
4.2.4 植物種群密度效應驗證
5 群落調查與分析
5.1 群落結構特徵
5.1.1 群落調查方法
5.1.2 葉面積指數測定
5.1.3 物種多樣性分析
5.1.4 植物種間聯結分析
5.1.5 群落生活型譜分析
5.2 群落動態分析
5.2.1 林木競爭指數計算
5.2.2 分層頻度調查
5.3 群落分類與排序
5.3.1 植物群落的數量分類
5.3.2 植物群落的排序
6 生態系統功能測定
6.1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
6.1.1 光合作用測定
6.1.2 樹木蒸騰測定
6.1.3 森林凋落物量及分解速率測定
6.1.4 森林生物量測定
6.2 森林水文功能
6.2.1 林分小區水量平衡實驗樣地設定
6.2.2 水量平衡觀測方法
7 景觀生態野外實習
7.1 景觀格局分析
7.1.1 景觀野外調查與觀測
7.1.2 景觀格局指數分析
7.2 景觀動態分析
7.2.1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分析
7.2.2 景觀模型
7.3 景觀規劃及3S技術
7.3.1 城市景觀規劃
7.3.2 基於物種保護的景觀規劃
8 生態學研究性野外實習設計
8.1 光因子如何影響植物形態和生長
8.1.1 光照強度對植物形態的影響
8.1.2 光質對植物形態的影響
8.1.3 光周期對植物生長和形態的影響
8.2 溫度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
8.2.1 理論基礎
8.2.2 研究方法
8.3 植物物候期研究
8.3.1 理論基礎
8.3.2 研究方法
8.3.3 實習內容討論
8.4 林木根系分布格局研究
8.4.1 理論基礎
8.4.2 研究方法
8.4.3 實習內容討論
8.5 同一山體不同坡位土壤濕度的分布特徵
8.5.1 理論基礎
8.5.2 研究方法
8.5.3 實習內容討論
8.6 採伐干擾對森林群落結構的影響
8.6.1 理論基礎
8.6.2 研究方法
8.6.3 實習內容討論
參考文獻

前言

已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驚心動魄的一個世紀。有史以來最長足的科技進步、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最沉重的人口負擔、最嚴峻的環境危機、最空前的生態浩劫都發生在這100年。經歷了一個世紀上下求索的地球人終於意識到,即使擁有強大科技手段,人類也不能逃脫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種種變化對其前途的影響;人類只不過是生物圈的一員,而且只能與這個星球同命運、共存亡。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不尊從生態學規律,就會導致人類與地球的厄運。可以說,還很少有像生態學這樣一門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在時空尺度,在自然、社會和經濟等方面有如此緊密的聯繫。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指出:“過去我們關心的是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而現在我們則迫切地感到生態的壓力……在不久以前我們感到國家之間在經濟方面相互依賴的重要性,而現在我們則感到在國家之間生態方面相互依賴的重要性。生態與經濟從沒有像現在這樣互相緊密地聯繫在一個互為因果的網路之中。”生態學對人類如此的重要,不僅因為人類為了生存發展,而且也因為人類自身有責任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態學原則來調整人類與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關係。學習生態學的意義就在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