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表

群落表

群落表是法瑞學派在進行植物群落分類時,通過排表法製作得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落表
  • 外文名:community table
  • 創造者:法瑞學派
  • 作用:進行植物群落分類
  • 特徵:套用廣泛、有效且標準化
  • 步驟:歸併樣地記錄、製作存在度表等
簡介,發展歷程,優缺點,群落表製作步驟,

簡介

群落排表是法瑞學派在進行植物群落分類時使用的一門技術。這一分類方法強調植物群落類型的劃分應依據區系組成特徵,因此,也可稱之為區系特徵的群落分類( Floristic-sociological syntaxonomy) 。該方法認為群落的種類組成中,一部分種在某一生態關係中的指示作用表現得比其他種更加敏感,使我們能利用這些種來進行分類。

發展歷程

群落排表分類是Barun 一Blanquet 學派的主要研究方法。由於該方法設計合理,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 得到了廣泛的套用。至今仍有不少學者堅持使用,在研究實踐中,不少學者試圖用數學方法來完成群落排表分類。Lambert 和Wiliams (1962) 用關聯分析的正分析和逆分析結合起來排成一個分類表;H ill( 1979) 發展了指示種分析法, 提出了雙向指示種分析( TWINSPAN ) 分類方法,其結果可以用雙向分類矩陣表示。他們的分類表和分類矩陣可以幫助解釋分類的結果,但不是直正的排表分類,Marerl 等( 1978) 建立了第一個數學排表分類法, 儘管它的結果並不十分理想,但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之後群落排表方法有較大的發展,包括wildi ( 1959 ),Podani( 1991) 等人的工作。1994年,有研究者使用了:X分類法和信息嫡分類法兩種群落排表數量方法來進行排表。

優缺點

法瑞學派分類途徑及其分類系統的套用廣泛、有效且標準化,是國際植被生態學界公認的正規等級分類系統。這一分類系統在中歐以及日本得到廣泛套用,並取得一批成果。
群落排表法經過眾多植被生態學家的套用和推廣,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群落分類技術,無疑具有極大的生命力。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手工處理大量的樣地記錄,每一步都要形成一個新表,傳統的制表過程是用紙和筆進行的,工作量極大,操作複雜,實現頭腦中的每一個思路,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難以進行多種分類方案的試驗與比較,而且,抄寫時極易出錯,費時也多,繁瑣的工作限制了植物群落分類工作者對這一方法的使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些植被生態學家逐漸使用計算機技術來簡化群落分類工作,使用電腦模擬綜合制表技術,編製程序。這些程式都是基於植物群落區系特徵,通過編製程序來實現的,其中一些已屬於排序,如TWINSPAN,有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使用者難以按照實際情況對程式進行改進,通用性不夠。目前,各種資料庫軟體、統計軟體發展迅速,而且都提供了用戶進行二次開發的環境,完全有可能使用現有軟體,按照需要“定製”自已的制表工具。

群落表製作步驟

法瑞學派群落分類手工制表的步驟如下:
(1) 歸併樣地記錄,形成初表(Primary table,Rawtable):將樣地記錄按某一環境因素的梯度填寫,種類按群落分層次序填寫。
(2) 根據初表製作存在度表(Presence table):點數每一個種在多少個樣地中出現,得到種的存在度,記入初表的最後一列,然後按種的存在度大小,從大到小抄寫,得到存在度表。
(3) 做出部分表( Partial table ):找出區分種(Differential species),刪除在絕大部分樣地中都出現的種以及只在個別樣地中出現的種,標記出可以作為區分種的種,得到部分表。
(4) 整理部分表(Ordered partial table):將區分種抄寫在一塊,並從部分表中刪除那些不能作為區分種的物種,樣地記錄的前後次序可按其具有區分種的多少加以重新安排,這樣就使各組區分種及擁有這些區分種的樣地記錄並在一起,從而實現了樣地類型的劃分,得到整理部分表。
(5) 編制區分表(Differential table):把樣地的樣地編號、樣地面積、各層蓋度和物種總數等數據填入表頭,再將初表中其餘伴生種的數據轉移到區分表中,得到區分表。
至此,排表工作結束,接下來就是給劃分出來的樣地類型確定分類單位,這要在和以往群落分類資料的對比分析基礎上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