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主體性,是社會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的主體性
- 屬性:社會學
美的主體性,是社會學名詞。
美的主體性,是社會學名詞。所客觀具備的人的社會內容、屬性。即人作為審美創造美主體對於美的發生、發展所起的能動作用的性質。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康德。他認為美只適用於人類這個主體,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是產生和...
美的主觀性是美所具備的由人的主觀因素所決定的屬性,出自《美學小辭典增訂本》。美學史上有三種界說:(1)認為美是人的主觀心靈的產物。如中國王陽明的“心外無美”說,德國康德的“美是主觀”說、叔本華的“審美態度”說,法國柏格森的“直覺說”,德國里普斯的移情說等等都把美的性質看成是人的主觀所賦予的,...
自由是自為和自覺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主客體的統一,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人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樣,自由就與超越性聯繫了起來。超越性有兩層涵義一是就過程而言,人的創造活動總是具有面向未來的開放性;二是就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言,人總要超越感性必然性的束縛,以人本身為活動的目的。這兩層涵義...
審美主體是在人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生產勞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他能夠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認識自然和社會領域的審美現象,並利用特殊的傳達方式表現出對於審美現象的主觀評價。這是審美主體主動性的表現。但與此同時,審美主體又是受動的,主體的一切審美行為及其表現美的形式都要受到審美對象的性質、存在方式等的影響與制...
美的社會性是指它同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指美所具備的特定社會內容的屬性。是美的基本屬性。美之所以具有社會性,其一,審美主體都是社會的,歷史的存在;其二,任何審美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進行的。美所具備的特定社會內容的屬性。是美的基本屬性。首先,美是一種社會現象、美的產生和...
審美活動離不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在美學史上對審美的研究多有偏頗,有的誇大了主體的作用,認為審美客體是從審美主體的心靈中產生的;有的則抹殺了主體的能動作用和存在價值。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揭示出審美主體的科學屬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最初的人類是不具有主體...
31.“試試畫具”——審美活動與主體性培養 32.“含情只待使君來”——審美活動與人格塑造 33.“向我們的父親萊茵河致敬”——審美活動與人的全面發展 34.在維納斯雕像前——美與人生啟迪 35.《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之後——關與美的誤區 36.全沙漠最美麗的家——美與美的創造 後記 ……作者簡介 王旭曉,1952...
美的規律的理論 在審美創造基礎上,馬克思明確提出人類創造美的活動並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是按照美學的規律來創造美的事物。馬克思主義美學關於美的規律的理論充分肯定了審美主體的主體性,又不忽視作為審美創造材料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從而對於人類審美創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論概括。異化勞動與審美活動相互關係...
美是心“發現’’出來的。中國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美學討論中,有人提出“美在主觀”說,認為美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是人的主觀感受。此說從主體心靈角度探討美的存在和本質,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美的主體性特徵,但否定了美的客觀性,沒有看到主體的實踐和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對美的發生、發展的決定作用。
人在實踐中不僅認識對象,而且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既使客體在人的實踐中被人所改造,又使主體在被自己改造和對象化的客體中實現自身,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由對立達到統一、和諧的過程中發現、創造了美。中國當代美學家蔣孔陽等人以此為理論基礎,從主客體的統一、和諧中探討美的生成和本質,提出以實踐論為基礎以創造...
在價值論美學中,審美客體就是審美對象,審美創造就是審美主體的對象化,審美活動則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評價,而這種評價活動呈現出一種對象性關係。三、價值論美學的理論體系。審美價值是價值論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審美需要則是審美主體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審美主體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是審美價值創造的關鍵。審美評價則是...
美的本質(即自由的形式)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③它屬於一種現代意義的新的客觀論,亦即主體性實踐哲學的美的客觀論。也可以說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但不是個人的本質力量,而是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同時,李澤厚認為:“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
審美主客體是人是審美的主體,客觀存在的事物總稱為審美對象,也稱審美客體。凡是客觀上與人構成一定審美關係,能夠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為客體。山水自然景觀就是重要的客體之一。主體與客體是一種相對的關係,表現為相互依存。美與美感有統一性關係,也會發生錯位甚至顛倒,美的事物因為沒有審美主體便不成為審美對象;...
20]這樣,馬克思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21]就不僅僅指一般意義上的和諧、對稱等藝術表現規律了,它更指人的目的、意志、需要等主體性的因素。那么“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中的美學維度應該就是馬克思所強調的人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我、確證自我的一種體現。所以說“只有當對象對人說來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
《美學》是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35年。黑格爾在書中全面聯繫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理論體系。提出美學研究的範圍是美的藝術或藝術的美,美學實質上是“藝術哲學”。主張美是主觀與客觀、形式與內容、理想與現實、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強調藝術...
一、美的本質爭論與朱光潛新美學體系形成 二、朱光潛新美學體系的兩大理論支柱 第二節 對朱光潛新美學體系之評價 一、朱光潛新美學屬於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 二、朱光潛新美學與前期美學的內在聯繫 三、朱光潛新美學提出一系列符合藝術規律的重要命題 四、朱光潛新美學的內在矛盾 五、朱光潛與其他派別觀點之美學價值評估 附...
該說認為人在實踐活動中應遵循主體自身的利益與目的,在充分體現主體性原則的基礎.匕表現為主體與客體性的融洽與和諧,美作為自由的形式表現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感性顯現,人作為自由的主體其內在本質力量構成美的內容,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感性顯現則構成美的形式。該說否定了人的自由本質與客觀必然性的對立,認為...
因為“審美學”義為以感官感知美或感受美的學科。這樣便突出了主體性,即突出了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審美”是一個帶有實踐性質的動詞,而“美”,則是一個靜態的名詞。審美學作為美學的一門套用學科的主要特徵,其著眼點不限於研究審美客體(對象),即藝術的和現實的美,而是著重研究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活動...
中國傳統把一切能作為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為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么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於是他認為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朱光潛說:“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
3.審美客體與主體審美態度的關係 五、審美價值研究 (一)關於美的本質、審美屬性與審美價值的辨析 1.關於美的本質 2.關於審美屬性 (二)審美價值的內涵、性質和特徵 1.審美價值是審美活動中客體主體化的成果 2.審美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活動 (三)藝術、藝術價值 (四)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 (五)審美價值活動...
(二) 50-60年代前期:美的本質大討論與中國馬克思 主義美學的展開 (三) 70年代末一80年代:實踐美學的誕生和中國馬克思 主義美學研究的深化 二 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歷史反思 (一) 早期:功利主義美學 (二) 中期:認識論美學 (三) 成熟期:實踐論美學(實踐美學)第二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創立...
新的生態哲學觀必然引發新的美學觀念。當代的生態美學就是基於生態哲學基礎上的美學思考。它從自然與人共生共存的關係出發來探究美的本質,從自然生命循環系統和自組織形態著眼來確認美的價值,其宗旨是對生態環境問題予以審美觀照,重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親和關係。1、生態哲學主張的自然界的有機性、整體性與綜合性反映...
《美學基礎與藝術欣賞》是2009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先祥。本書主要記述了美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及形式。內容簡介 《美學基礎與藝術欣賞》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美學基礎,主要介紹美的本質與特性、形式美、美感等,這些都是美學理論的基本問題;第二部分為藝術欣賞,從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選取了...
第三節兩個尺度與美的規律 第六章李澤厚的主體性實踐美學 第一節李澤厚實踐美學的邏輯進程 第二節“積澱說”中的主體性因素 第三節從工具本體到情感本體 第七章朱光潛的精神實踐論美學 第一節對《巴黎手稿》的解讀 第二節人對世界的藝術掌握 第三節美的意識形態性質 第四節“物甲”“物乙”說與主客統一論 ...
①在審美這種人生實踐中,人能夠相對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審美活動本身必然地包含對於美的發現、欣賞、創造與對於醜的揭露、鞭撻和擯棄)。②美在過程上,美不是作為物化形態的結果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而是在審美實踐中不斷地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所謂美醜。...
一 美的探索 一個斯芬克斯之謎——美是難的 伍舉諫楚王——美在善 人從虎豹叢中健——美在關係 指與琴會琴聲作——美是主客觀的統一 海倫之美——美即典型 騙過鳥兒和騙過人的技藝——美在真 雨果寫《巴黎聖母院》——美醜相共 二 審美活動 香菱品詩——審美活動 看山看水實暢神——審美需要 雪裡芭蕉...
四、柏拉圖的《理想國》:美的“效用”說 五、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美在整一 六、中西古典悲劇觀之比較 第二講 歐洲中世紀美學:美與神性 一、歐洲中世紀的基本社會情況 二、歐洲中世紀美學意義的重新發現 三、歐洲中世紀美學的基本特徵及其意義 四、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上帝至高至美 五、《聖經》的美學思想:...
第二篇 美的個性形態 第三篇 希臘精神的衰落 第三部 羅馬世界 第一篇 從羅馬開國到第二次普尼克戰爭 第二篇 從第二次普尼克戰爭到皇帝當政時期 第三篇 第一章 皇帝專政時期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第四部 日爾曼世界 第一篇 基督教日爾曼世界的元素 第二篇 中古時代 第三篇 現代...
要求在社會實踐、審美實踐的基礎.卜總結、提升實踐經驗,按照客觀世界的規律和美的規律,探索審美創造美的新途徑,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實現新發現、新創造,並隨著實踐的發展、深化而賦予這種意識以新內涵。(3)繼承性、超越性。要求在批判、繼承、借鑑前人創新意識、審美創造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