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銀鷗

美洲銀鷗

美洲銀鷗(學名:Larus smithsonianus)是鷗科、鷗屬的一種鳥類。雄性體長60-66厘米,翼展120-150厘米,體重1050-1250克;雌性體長56-62厘米,翼展120-150厘米,體重800-980克;繁殖期的成鳥頭部、臀部、尾巴、腹部都是白色的,胸部羽毛豐滿;背部是淺灰色的;翅膀上部是淺灰色的,翼尖是黑色的,還有白色的翼鏡,翅膀的後緣是白色的;翅膀下部是灰色的,與外部初級羽毛有著深色的尖端;腿和腳通常是粉紅色的,但有時會是黃色的;鳥喙是黃色的,較長,下顎上有一個紅色的斑點;前額是傾斜的;眼睛是黃色的,周圍有一個光禿禿的黃色或橙色的環;冬天,美洲銀鷗的頭部和脖子上有棕色的條紋。

美洲銀鷗通常棲息在靠近海岸、島嶼和懸崖的水域附近。在3-4月進行繁殖,通常在4-6天時間裡產下3枚卵,雄鳥和雌鳥都會參與築巢、孵卵和餵養幼鳥的工作。它們的飲食多種多樣,包括海洋無脊椎動物、魚類、昆蟲和其他鳥類(包括它們的雛鳥和卵)。主要分布於亞洲和北美洲。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物種現狀,

動物學史

1862年,埃利奧特庫斯(Elliott Coues)根據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一系列標本首次將其描述為一個新物種。後來被重新分類為銀鷗Larus argentatus)的一個亞種。鷗屬的分類非常複雜,存在的爭議和不確定性比較多。200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洲銀鷗與銀鷗沒有密切關係,屬於一個獨立的物種,但是美國鳥類學家聯合會(The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沒有採取這種分類,並繼續把美洲銀鷗作為一個亞種。然而更多的權威機構,如歐洲慈善委員會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Rarities Committees)和英國鳥類學家聯盟(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都承認美洲銀鷗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形態特徵

美洲銀鷗是一種大型鷗類。雄性體長60-66厘米,翼展120-150厘米,體重1050-1250克;雌性體長56-62厘米,翼展120-150厘米,體重800-980克。繁殖期的成鳥頭部、臀部、尾巴、腹部都是白色的,胸部羽毛豐滿;背部是淺灰色的;翅膀上部是淺灰色的,翼尖是黑色的,還有白色的翼鏡,翅膀的後緣是白色的。翅膀下部是灰色的,與外部初級羽毛有著深色的尖端。腿和腳通常是粉紅色的,但有時會是黃色的。鳥喙是黃色的,較長,下顎上有一個紅色的斑點。前額是傾斜的。眼睛是黃色的,周圍有一個光禿禿的黃色或橙色的環。冬天,美洲銀鷗的頭部和脖子上有棕色的條紋。
幼鳥需要四年時間才能完全過渡到成年羽色。在此期間,它們會經歷幾個羽毛變化階段,在外觀上很不一樣。第一個冬天的幼鳥是灰棕色的;尾部是深棕色的,還有深色的斑紋;外部初級羽毛是深色的,內部初級羽毛(最長的翅膀羽毛)是灰色的;眼睛和鳥喙都是黑色的;通常在整個冬天向蒼白色變化,頭部往往比身體更加蒼白。第二個冬天的幼鳥通常是蒼白色的;鳥喙也是蒼白色的,尖端是黑色的;在背部開始出現灰色的羽毛。第二個冬天的幼鳥非常接近成鳥,但是鳥喙還是有一些黑色,身體和翅膀有棕色羽毛,尾巴上有一個黑色的帶。

棲息環境

美洲銀鷗通常棲息在靠近海岸、島嶼和懸崖的水域附近。在一些城市,美洲銀鷗也會把巢築在人類的屋頂上。棲息地往往在海灘、泥灘、湖泊、河流、田野和垃圾場附近的空地上。

生活習性

食性:美洲銀鷗的飲食多種多樣,包括海洋無脊椎動物(如貽貝、螃蟹、海膽和魷魚)、魚類、昆蟲和其他鳥類(包括它們的雛鳥和卵)。它們會從海岸或海洋的表面尋找食物,也會在淺水潛水來捕捉獵物。當它們找到貝類(蛤蜊、貽貝等),它們會把貝類從空中扔到岩石上,砸出裂口後吃掉。
叫聲:美洲銀鷗的叫聲是各種各樣的,它們可以發出一系列的長叫聲,在鳴叫的時候它們的頭部會低垂然後突然抬起。在求愛活動或領土爭鬥時,它們會發出令人窒息的叫聲。

分布範圍

原產地:加拿大、中國、俄羅斯(東亞部分)、美國。
繁殖地:朝鮮、蒙古、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屬)。
非繁殖地: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開曼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薩爾瓦多、瓜德羅普、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日本、韓國、馬提尼克、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越南、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
旅鳥:哥倫比亞、厄瓜多、哈薩克斯坦、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菲律賓、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委內瑞拉。
旅鳥(季節性不確定):牙買加。
美洲銀鷗
美洲銀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美洲銀鷗在3-4月進行繁殖。繁殖時巢穴一般安置在地面上,上面鋪滿乾草和海草等植被,還有羽毛。通常在4-6天時間裡產下3枚卵,卵長72毫米,顏色多變,為淺藍色、橄欖色或肉桂色,上面有棕色斑紋。從第2個卵產下開始,30-32天后即可孵化。雛鳥在6-7周后便可離開巢穴,但是親鳥需要在巢穴邊上繼續餵養幼鳥幾個星期。此後親鳥也會一直照顧幼鳥,直到它們大約6個月大。雄鳥和雌鳥都會參與築巢、孵卵和餵養幼鳥的工作。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物種現狀

美洲銀鷗的世界種群數量估計為43-52萬隻(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4)。在過去的40年中,美洲銀鷗在北美經歷了一個很小的或統計上不明顯的下降(Butcher、Niven 2007)。美洲銀鷗的分布範圍很大,因此在分布範圍大小標準(標準範圍20000平方公里,加上範圍大小、生境範圍、生境質量、種群規模和少數棲息地喪失)下不接近脆弱的種群數量。美洲銀鷗的種群數量趨勢似乎正在下降,但據信下降速度不夠快,無法達到種群數量勢標準規定的弱勢群體的臨界值(十年或三代種群數量下降30%),所以美洲銀鷗並不接近脆弱的種群數量。美洲銀鷗的種群規模很大,因此沒有達到種群規模標準下的弱勢群體種群數量(10000隻成年個體,估計在十年或三代內持續下降10%)(201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