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西鯡

美洲西鯡

美洲西鯡(Alosa sapidissima),體高,上前端具一凹刻,用以容納下齶尖端。多刺,但肉質鮮美,其卵在美國視為珍品。美洲西鯡(A. sapidissima)以前僅產於大西洋沿岸,後被移入太平洋;為洄游性魚,以浮游生物為食,秋季進入深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美洲西鯡
  • 拉丁學名:Alosa sapidissima(Wilson,1881)
  • 別稱:美國鰣魚
  • :動物界
  • :鯡形目
  • :鯡科
形態特徵,分布,生態特徵,資源狀況,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紡錘形。頭大,眼較大。下頜邊緣呈尖角狀,與上頜凹槽嵌合。測線不發達。體背部為有金屬光澤的藍綠色,體側下半部銀白色。鰓後近背部具4~6個黑斑。

分布

自然分布於北美洲大西洋西岸從加拿大魁北克省至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河流和海洋中。2000年代引進到我國長江流域人工養殖,由於養殖魚類逃逸,天然水體有發現。為外來種

生態特徵

廣溫性洄游魚類。抗寒能力強,生活在海洋中,繁殖季節洄游至底質為泥沙或砂石的淡水潛水水體產卵。最短2齡性成熟。最大個體體重可達6.8kg,體長達76cm,年齡達11齡。主要攝食浮游生物、小型甲殼類和小魚等,生殖洄游期間不攝食。

資源狀況

由於對產卵群體的過度捕撈,以及水利工程對產卵場的破壞,導致其在原產地的資源衰退嚴重,通過近年來的保護措施,資源狀況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由於生長較快,價值較高,目前已被很多國家和地區引種馴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養殖業,體型和肉質相似於我國長江中已經消失多年的“長江三鮮”之——鰣魚,因此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