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蜂幼蟲腐臭病

美洲蜂幼蟲腐臭病

美洲蜂幼蟲腐臭病(American foul brood)又名爛子病,是蜜蜂幼蟲和蛹的一種細菌性、急性、毀滅性病害。特徵為病蜂的蜂蓋子脾下陷、穿孔、封蓋幼蟲死亡、蛹蟲現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洲蜂幼蟲腐臭病
  • 外文名:American foul brood
  • 又名:爛子病
  • 性質:細菌性、急性、毀滅性病害
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分布危害,

疾病病原

美洲蜂幼蟲腐臭病的病原為幼蟲芽胞桿菌(Bacillus larvae)它在感染的每一個幼蟲體內可產生10億多個芽胞。這種細菌是長桿狀,兩頭稍圓,有呈鏈狀的傾向。大小很不一致,長約2.5-5.0μm,寬為1.3μm,周身具有鞭毛,能運動,能形成芽胞。芽胞呈卵圓形,大約是菌體寬的兩倍,位於菌體一端或中間。只有芽胞才能誘發疾病。
本菌不能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需在胡蘿蔔-酵母-瓊脂培養基或馬鈴薯培養基或酵母浸膏培養基上生長。在37℃溫度下培養24小時後,形成淺乳白色、半透明、微具閃光和略為隆起的菌落。本菌在幼蟲抽提物上也能生長。在生長過程中產生能抑制其他細菌生長,也能抑制自身的生長的毒素。在培養過程中要用活性炭吸附其毒素菌落才能生長良好。本菌為兼性厭氧菌,它能分解葡萄糖、半乳糖和木糖,產酸不產氣,一般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但其中有些菌係為陽性,不能發酵甘露醇和衛矛醇,能遲緩性液化明膠,不能水解澱粉,不產生靛基質。本菌的最大特點是能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而且還可在不加硝酸鹽的胡蘿蔔培養基中產生亞硝酸鹽。
此菌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在乾燥的土壤和幼蟲屍體裡能保持毒力達數年之久。芽胞在100℃的沸水中需1-5分鐘才能殺死;懸浮在蜂蜜中的芽胞,需40分鐘才能殺死。在陽光直射下,乾燥的芽胞可活28-45小時;懸浮在蜂蜜中的芽胞則可存活4-6星期。在室溫下,芽胞能抵抗5%的石炭酸溶液達數月之久;1:1000的升汞溶液數天;10%的甲醛溶液數小時。

流行病學

幼蟲芽胞桿菌主要是通過蜜蜂的消化道侵入體內,故被污染的飼料、巢脾和花粉是病害的主要傳染來源。病害在蜂群內的傳播主要是內勤蜂在清理巢房和清除病蟲屍體時,把病菌帶進蜜、粉房,通過飼餵將病害傳給健康幼蟲。病害在蜂群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養蜂人員不遵守衛生操作規程而致,如誤將帶菌的蜂蜜餵蜂和隨意調換巢脾等;蜂場上的盜蜂及迷巢蜂也可傳播美洲蜂幼蟲腐臭病。本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未經檢疫的出售蜂、引進蜂及蜂群的轉地放牧等引起。
工蜂、雄蜂和蜂王的幼蟲期都易感此病,但在自然條件下,很少見到蜂王和雄蜂的幼蟲發生感染。美洲蜂幼蟲腐臭病通常感染孵化24小時左右的幼蟲,其易感性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蜂卵孵出53小時後的幼蟲就不再感染此病了。美洲蜂幼蟲腐臭病多在夏秋季發生流行,潛伏期為7天左右,並且美洲蜂幼蟲腐臭病的發生與蜂的品種有一定關係,在通常情況下,東方蜜蜂比西方蜜蜂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因此,中蜂很少發生美洲蜂幼蟲腐臭病。

臨診症狀

健康的幼蟲有一個發亮的、珍珠樣的外觀。首先在巢房基部以“C”字形發育,而後伸直生長,並充滿整個巢房,感染幼蟲死亡時呈豎立姿勢。
患病幼蟲多在封蓋後死亡,染病子脾房蓋潮濕、發暗、下陷。後期房蓋穿孔,巢脾上出現空巢房與卵房、幼蟲房、封蓋房相間排列的“插花子脾”。幼蟲和蛹的色澤也發生變化,開始為褐奶油色,最後變為黑褐色。幼蟲體呈粘稠狀,用一探棒插入幼蟲殘體再拔出時則拉成絲狀。在這個階段病幼蟲發出一般與動物膠一樣的很難聞的臭味。一個月後病幼蟲殘體最終乾巴,形成典型的硬黑色的鱗片,緊貼在巢房下側。如在蛹期發生死亡,則在房頂部有蛹頭突出,即稱蛹舌現象,這是美洲幼蟲腐臭病的最典型的症狀之一。在乾燥鱗片上也有蛹舌存在。

分布危害

美洲蜂幼蟲腐臭病最初發生於英國,以後傳到歐美各國,截止至2011年全世界均有發生,許多國家把此病列為檢疫對象。
美洲蜂幼蟲腐臭病不但危害性大,而且一旦發生就很難根除。輕者影響蜂群繁殖和採集力,重者造成蜂群的覆滅,世界上有些國家仍然採用燒毀患病蜂群的辦法來根除病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