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蜜蜂

阿壩蜜蜂

阿壩蜜蜂(學名:Apis cerana abanisis)是蜜蜂科蜜蜂屬的一種中型蜂類,也是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工蜂初生重80 mg,成熟後體長12.00 - 13.50 mm;足及腹部呈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不同類型的成員有著些許體型特徵的差異。處於野生、半野生或家養狀態,阿壩蜜蜂的自然生存地周圍有高原、高山與其它亞種繁衍地域隔離,經過長期進化繁衍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然種群。分蜂性弱,為主要的傳粉昆蟲。原產於四川阿壩州的馬爾康,四川、青海、甘肅有分布。

基本介紹

體形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養殖方法,基本條件,基礎管理,人工育王,階段管理,生產群組織與管理,病蟲害防治,

體形特徵

工蜂初生重80 mg,成熟後體長12.00 - 13.50 mm,巢房內徑4.9 - 5.1 mm,吻總長5.45±0.08 mm;前翅長9.04±0.13 mm,寬3.15±0.05 mm;第3+4背板長 4.21±0.110 mm,第4背板突間距4.46±0.14 mm;肘脈指數4.06±0.57;第3、4腹節背板黃色區很狹,黑色帶超過2/3;足及腹部呈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

生活習性

阿壩蜜蜂的自然生存地周圍有高原、高山與其它東方蜜蜂亞種繁衍地域隔離,阿壩蜜蜂經過長期進化繁衍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然種群。分蜂性弱,極少發生遷徙蜂王產卵趨勢穩定,最大群勢3 kg,能維持每群2 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產性能高。
處於野生、半野生或家養狀態。在自然界中,蜂群棲息在樹洞、岩洞等隱蔽場所,造復脾。雄蜂幼蟲巢房有2層突起的封蓋,內蓋呈尖笠狀凸起,中央有氣孔,蛹成熟時露出內蓋。工蜂在巢口扇風時,頭向外,起到鼓風機的作用。採集半徑1000 - 2000 m。對蠟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抗美洲幼蟲病和白堊病。為大蜂蟎原寄主,但具抗蟎(大、小蜂蟎)能力,而且飛行靈活,善避胡蜂捕害。產卵有節,消耗省。個體耐寒性強,適應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地理分布

原產於馬爾康,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雅礱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壩甘孜兩地區;青海東部和甘肅東南部也有分布。

養殖方法

基本條件

養蜂場要求
養蜂場必須避開人員、牲畜活動頻繁及存放或噴灑對蜜蜂有害農藥的場所。養蜂場周圍空氣品質符合GB3095中環境空氣品質功能區二類區要求。要求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開闊安靜及小氣候適宜的場地。附近有供蜜蜂採集的水源,水質符合NY5027的要求。周圍3 km內無西方蜜蜂場,無以蜜、糖為生產主要原料的食品廠,無化工廠和農藥生產廠。3 km範圍內具備豐富的蜜粉源。定地蜂場附近至少要有兩種以上主要蜜粉源和種類較多、花期交錯的輔助蜜粉源。蜜粉源缺乏期,半徑5 km範圍記憶體在有毒蜜粉源植物開花時,將蜂場轉移。每天清理巢前死蜂和雜草。
蜂箱與蜂機具
阿壩蜜蜂蜂箱符合GB3607-83 的要求。蜂箱與蜂機具的衛生消毒按DB 51/353 中養蜂用具的衛生消毒方法進行。
飼料
蜜蜂飼料須經過滅菌處理。被蜜蜂病原體或其他污染物污染的蜜蜂飼料禁止飼餵蜂群。蜜蜂飼料禁止添加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使用的抗氧化劑防霉劑激素等。

基礎管理

蜂箱排列與移動
根據地形、地物分散擺放蜂箱,相鄰蜂箱的巢門方向錯開45°以上;蜂箱箱底四角用短木樁支起,離地面約30cm,箱後底比前底高3cm - 5cm。轉地放養的排列以2箱一組,組距80cm - 100cm;組內的兩個蜂箱巢門錯開45°以上。蜂箱安置好後不能隨意移動。需要變動位置時,以每日50cm距離逐漸移動;改變巢門方向以原地每日旋轉45°以內進行。
時間和條件
  外界有豐富蜜粉源;處女王交尾期有晴朗的天氣,氣溫在15℃以上,有大量的適齡雄蜂;群勢在8框以上的育王蜂群。
育王群與父群、母群的選擇
  群勢能維持8框以上,生產性能高,蜂王產卵力強,抗病力強、分蜂性弱、盜性弱、認巢能力強、清巢能力強、性情溫順。
雄蜂的培育
  在人工移蟲前20d開始培育雄蜂。
育王群組織與管理
  用隔王板把蜂群分為育王區和繁殖區。蜂王留在繁殖區內,育王區內放蜜粉脾和幼蟲脾,育王區占原巢門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暫時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後再誘入繁殖區。移蟲後,連續獎飼至王台封蓋,注意防止盜蜂。
安台和移蟲
  育王框上安放人工台基,台與台距離20mm~30mm。移入24h以內的幼蟲。移蟲後立刻放入育王區。次日,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內的幼蟲,再從母群移入18h~24h的幼蟲。
組織交尾群
  在複式移蟲後第10d進行。每個交尾群用1框有幼蜂開始出房的封蓋子脾和1框蜜粉脾帶蜂組成。
誘入王台
  組織交尾群的第2d,選取粗壯和端正的王台,加上王台保護器,直接放入交尾群內。王台誘入的第3d檢查出房的處女王,除掉有缺陷的處女王,重新誘入王台。
檢查新王
  在處女王出房的第15d,檢查新蜂王的情況。淘汰不合格的新蜂王。

階段管理

春季管理
調群緊脾:
從強群中調蜂補充給群勢較弱的蜂群,使全場蜂群群勢基本一致;每群蜂只留1張脾,多餘的巢脾抽出保存。
飼餵促繁:
按獎勵飼餵和飼餵花粉的方法進行。
加脾擴巢:
當蜂群內的子脾開始封蓋,蜂王無空巢房產卵時,加入1張巢脾。依此類推加入巢脾供蜂群增長需求。
拆除保溫:
隨著氣溫的升高和蜂群的強壯,可逐步拆除內保溫和外保溫。
強弱互補:
經過1個~2個繁殖周期後,蜂群之間會出現群勢強弱不均。需將強群老熟封蓋子脾調給弱群,並將弱群的幼蟲、卵脾調給強群。
加礎造脾:
外界有豐富的蜜粉源,氣溫在15℃以上,蜂巢內出現白色蠟鱗和贅脾時,蜂群群勢4框以上時進行。方法同5.8。
強盛階段
維持強群:
經常保持7張脾,6框蜂以上群勢,及時淘汰劣王、老王,保持飼料充足。
預防和解決分蜂熱:
進行造脾、用新王換老王、模擬分蜂、調走封蓋子脾、調入幼蟲脾。
生產蜂產品:
利用豐富蜜源生產蜂蜜、蜂花粉等蜂產品。
秋繁階段
培育越冬蜂:
選擇有充足蜜源的場地放置蜂群。發生蜜壓卵圈時,及時把子脾上的貯蜜取出,擴大產卵圈,用空脾調換大蜜脾,保證蜂王有產卵的空房;同時進行獎勵飼喂,促進蜂王產卵。
貯備越冬飼料:
在最後一個蜜源流蜜期,每群蜂選2張~3張封蓋蜜脾提出作貯備越冬飼料。對飼料不足的蜂群進行補足飼餵。方法同5.7.1。
囚王斷子:
在當地最後一個蜜源結束前10d,擴大蜂路至12mm - 15mm。同時用扣王籠將蜂王囚在中央巢脾的中上部使蜂王停止產卵。
越冬階段
越冬場地:
選擇乾燥、避風、避陽,安靜的場地放置蜂群。
檢查飼料:
越冬中期,檢查貯蜜情況。貯蜜不足的補充封蓋蜜脾。

生產群組織與管理

生產群組織
培育採集蜂:
在當地主要流蜜期前40d開始到流蜜期結束前30d停止.方法同7.1.10。
組織生產群:
在流蜜期15d前,從輔助群提取封蓋子牌補充到生產群。
準備巢脾:
在主要流蜜期前清理貯備的空巢脾備用。
生產群管理
調整蜂群:
在蜜源初花時,將蟲卵脾放在蜂巢中部,封蓋子牌放在外側,兩邊各加入1個空巢脾。
限子保產:
當主要蜜源花期較短且以後沒有主要蜜源時,在流蜜期前10d開始限制蜂王產卵,直至蜜源結束。

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
  按照GB19168-2003 蜜蜂病蟲害綜合防治規範執行。
傳染性病害:
蜂群發生傳染性疾病時,必須立即報告當地動物檢疫單位。同時逐群檢查蜂群,根據檢查結果分別進行焚燒或深埋、隔離治療、預防性給藥等處理。
非傳染性疾病:
蜂群發生非傳染性病害時,及時查清情況找準病因,然後針對性地清除病源。
用藥要求:
治療蜂病按NY5138中規定的藥物和劑量用藥。嚴格執行休藥期。使用過藥物的蜂群,生產蜂蜜前徹底清除巢記憶體蜜。
主要病蟲害防治
中蜂囊狀幼蟲病:
5日齡~6日齡幼蟲死亡。死亡幼蟲頭部上翹,黃白色,無臭味;用鑷子拉出如同小囊,內含液體,末端積聚有透明的液 滴。成蜂表現不安,易離脾,出勤少。嚴重時蜂群棄巢逃亡。多發生在春夏之間。防治上採用抗病群育王,加強保溫,密集群勢,補充飼料,清除病害子脾。
歐洲幼蟲腐臭病:
2日齡 - 3日齡幼蟲死亡。蟲屍由蒼白色到淺黃而腐爛,有酸臭味,最後逐漸乾枯於巢房底,易挑出。嚴重時蜂王停止產卵,工蜂出巢減少甚至棄巢逃亡。用土黴素治療,每十框蜂用藥125mg,將土黴素研磨成細粉,用少量糖漿化開,然後拌入花粉中飼餵蜂群,餵量以蜂群兩天能吃完為準,三天一次,連餵三次。無病群不餵藥。餵過藥的蜂群取的第一次蜂蜜不能作為商品蜜,並且第一次取蜜必須取淨巢內所有蜂蜜。
巢蟲:
鑽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並逐步向房壁鑽孔吐絲,形成分岔或不分岔的隧道。隨著幼蟲齡期的增大,隧道也增大。受害的蜜蜂幼蟲到蛹期不能封蓋或封蓋後被蛀毀,造成“白頭蛹”而死亡。防治上採取密集群勢,淘汰舊脾,定期清除蜂箱內壁、箱底等處的蠟屑蠟瘤,發現巢蟲及時捕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