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和習性,發生與環境的關係,與溫度的關係,與食料的關係,與群勢的關係,與天敵的關係,防治,分解塑膠袋,
簡介
蠟螟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它的分布主要受長期寒冷的限制。在高海拔地區,大蜡螟沒有或很少發生。而在東南亞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大蜡螟危害相當嚴重。中國廣東、廣西、雲南均有記載。雌成蟲體肥大,前翅外緣明顯向內凹陷。翅展20~40毫米。成蟲頭部和胸部紅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褐色,翅面有黑褐色鱗毛,翅後緣的鱗毛較多。翅端有4條短灰白色斜線。後翅灰白色,翅頂端顏色稍暗。蠟螟的幼蟲又稱巢蟲、綿蟲、隧道蟲。在蜜蜂巢內取食蜂巢的蠟質,並吐絲造巢擾亂蜜蜂在蜂巢內的正常活動,嚴重破壞蜂巢的結構,以致迫使蜂群逃逸。成蟲羽化後,在傍晚趁工蜂守衛巢口不備之機,潛入蜂巢內,產卵於蜂巢蠟脾上。幼蟲也能危害毛皮和羊毛。年發生1~2代。以蛹越冬。
形態特徵
卵呈短卵圓形,長0.3~0.4 mm。表面不光滑。卵顏色初為粉紅,後轉化乳白,蒼白,淺黃,最後變成黃褐色。卵塊為單層,卵粒緊密排列。 幼蟲剛孵化的幼蟲呈乳白色,稍大後,背腹面轉成灰和深灰色。老熟幼蟲體長可達28mm,重量可達240 mg。繭通常是裸露,白色的,但有些繭也會被黑色糞粒或蛀屑包裹。長達12~20 mm,直徑5~7 mm。常在箱底和副蓋上結繭。蛾顏色呈銀白色,而以蟲脾為食的蠟螟則呈褐色、深灰或黑色。成蟲雌蛾體大,平均重可達169 mg,體長20 nm左右。下唇須向前延伸,使頭部成鉤狀,前翅的前端2/3處呈均勻的黑色,後部1/3處有不規則的亮域或黑區,點綴黑色的條紋與參差的斑點,從背側看,胸部與頭部色淡。雄蛾體較小,重量也較輕。體色比雌蛾淡,前翅頂端外緣有一明顯的扇形區,顏色也相對較淡。雌雄蛾的大小和顏色,根據不同幼蟲食料變化也很大。
生活和習性
蠟螟當平均氣溫超過13℃時,幼蟲開始醒眠活動。氣溫下降到8℃時,箱溫下降到9℃以下,幼蟲開始越冬,結束危害。
大蜡螟一年發生3代,它完成一個世代,約需60~80天,各蟲期的長短隨季節變化有很大差異,卵期為8~23天,幼蟲期27~48天,蛹期9~23天,成蟲期為9~44天。
小蠟螟一年也發生3代,卵期4天,幼蟲期42~69天,蛹期7~9天,成蟲期4~31天,雌蛾較雄蛾期長1~2倍。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與溫度的關係
大蜡螟的發生與外界溫度有很大關係。卵和幼蟲的發育需要較高的溫度(30~35℃),過低或過高的溫度都會使大蜡螟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與食料的關係
純蠟和新脾對大蜡螟幼蟲發育不適宜,會造成幼蟲發育中斷,成蟲個體變小,產卵量下降。中蜂群常更換老脾,對抑制大蜡螟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與群勢的關係
由於蜂群飢餓、疾病、蜂王衰老、無王,以及農藥中毒造成工蜂數量劇減,從而造成群勢下降,使得蜂群無力保護暴露巢脾和驅逐侵襲的大蜡螟幼蟲。不同蜂種繁殖率不同,群勢相差較大,對大蜡螟的抵抗力也有差異。例如,中蜂群勢小,無力保護巢脾免受危害.常通過不斷撕咬巢脾和去除蠟螟幼蟲來抵抗大蜡螟的危害。
與天敵的關係
防治
蠟螟以幼蟲越冬,且此時又是一段斷蛾期,幼蟲大都生存在巢脾或蜂箱縫隙處,抓住其生活史的薄弱環節,更有效的消滅幼蟲,保證峰群的正常繁殖。同時要做經常性的防治,其方法是:
(一)及時化蠟 造新脾、淘汰舊脾,換下的老舊脾要及時化蠟。
(三)飼養強群、合併弱群 使峰多於脾,以利蜜蜂保護巢脾防止巢蟲上脾危害 發現巢蟲要及時處理,換箱換脾,對蜂箱、巢脾進行消毒,經常打掃衛生,保持箱內清潔乾燥,給蜂群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
(四)生物防治
①蘇去金桿菌的伴孢晶體,在被蠟螟幼蟲食入之後,就會擇釋放出有毒物質將其殺死,而對蜜蜂無害。印度科學家用0.14%的蘇去金桿菌乳劑噴脾,大蜡螟吃後的第五天死亡率達90%,為了達到長期的防治效果,可以把蘇去金桿菌的芽孢桿菌壓入巢礎內,待蠟螟幼蟲上脾危害時被毒死。
②利用寄生蜂防治,當今已發現蠟螟大腿小峰和蠟螟絨繭蜂寄生在蠟螟體上,把卵產在蠟螟幼蟲體內,靠吸食蠟螟體液生活,使幼蟲死亡。在巢蟲危害盛期到來之前,把培養的寄生蜂放入蜂箱內,讓其寄生、產卵繁殖、吸食蠟螟幼蟲體液至死,達到防治的目的。
(五)化學防治
①二硫化碳,每個繼箱體用l0毫升。滴加在厚紙上,置框樑上密閉熏蒸24小時以上。
②用96%的甲酸蒸氣對蠟螟的卵、幼蟲具有較強的殺死力(熏治方法同二硫化碳)。
分解塑膠袋
據外媒報導,義大利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會吃塑膠袋的蠕蟲。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蠟螟幼蟲不僅可以咀嚼塑膠,還可以將其分解成乙二醇。
一次性塑膠袋平均使用期限只有不到半個小時,但需要數百年的時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因為一次性塑膠袋是由聚乙烯製成,聚乙烯的化學分子結構具有相當強的穩定性,極難分解。 另一方面,乙二醇幾周內就可以在土壤和水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