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蠟

小蠟

小蠟(學名:Ligustrum sinense Lour.)是木犀科女貞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4(-7)米。小枝圓柱形,幼時被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老時近無毛。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橢圓狀卵形、長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塔形,長4-11厘米,寬3-8厘米。果近球形,徑5-8毫米。花期3-6月,果期9-12月。

分布於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馬來西亞也栽培。生長於海拔200-2600米的山坡、山谷、溪邊、河旁、路邊的密林、疏林或混交林中。

果實可釀酒;種子榨油供制肥皂;樹皮和葉入藥,具清熱降火等功效,治吐血、牙痛、口瘡、咽喉痛等;各地普遍栽培作綠籬。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4(-7)米。小枝圓柱形,幼時被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老時近無毛。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橢圓狀卵形、長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披針形,或近圓形,長2-7(-9)厘米,寬1-3(-3.5)厘米,先端銳尖、短漸尖至漸尖,或鈍而微凹,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或為楔形,上面深綠色,疏被短柔毛或無毛,或僅沿中脈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疏被短柔毛或無毛,常沿中脈被短柔毛,側脈4-8對,上面微凹入,下面略凸起;葉柄長28毫米,被短柔毛。
小蠟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塔形,長4-11厘米,寬3-8厘米;花序軸被較密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以至近無毛;花梗長1-3毫米,被短柔毛或無毛;花萼無毛,長1-1.5毫米,先端呈截形或呈淺波狀齒;花冠長3.5-5.5毫米,花冠管長1.5-2.5毫米,裂片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毫米;花絲與裂片近等長或長於裂片,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果近球形,徑5-8毫米。花期3-6月,果期9-12月。

主要變種

羅甸小蠟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luodianense M. C. Chang):該變種近似光萼小蠟,不同在於本變種的幼枝、花序軸疏被短柔毛或微柔毛;葉片披針形,兩面光滑無毛。與原變種區別在於除上述不同點外,該變種的花序為腋生或頂生。花期3月。分布於中國貴州羅甸。生長於海拔150-300米的山坡或河邊灌叢中。
小蠟
多毛小蠟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 coryanum (W. W. Smith) Hand.-Mazz.):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的幼枝、花序軸、葉柄以及葉片下面均被較密黃褐色或黃色硬毛或柔毛,稀僅沿下面葉脈有毛;花萼常被短柔毛。與皺葉小蠟區別在於後者葉脈在上面明顯凹入;花萼通常無毛。花期3-4月,果期11-12月。分布於中國雲南東部至中部以及四川金沙江河谷地區。生長於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混交林、山坡灌叢或疏、密林中,或林緣。
皺葉小蠟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 rugosulum (W. W. Smith) M. C. Chang):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葉片較大,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3厘米,寬2-5.5厘米,葉脈在上面明顯凹入,下面凸起。花期4-6月,果期9-12月。分布於中國(雲南、西藏東南部)和越南。生長於海拔400-2000米的山谷、河邊、路旁、山坡疏林或灌叢中,或林緣。
峨邊小蠟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 opienense Y. C. Yang):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的葉片較大而狹,為長卵形、橢圓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5-3厘米,通常下面被較密黃柔毛,稀僅沿葉脈有毛。花期6月,果期8-10月。分布於中國廣西西北部、貴州西部和南部、四川南部至東南部。生長於海拔500-2100米的山坡、山溝、路旁的灌叢中或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的密林中。
光萼小蠟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 myrianthum (Diels) Hofk.):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的幼枝、花序軸和葉柄密被銹色或黃棕色柔毛或硬毛,稀為短柔毛;葉片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銹色或黃棕色柔毛,尤以葉脈為密,稀近無毛;花序腋生,基部常無葉。花期5-6月,果期9-12月。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文縣、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長於海拔130-2700米的山坡、山谷、溪邊的密林、疏林或灌叢中。
滇桂小蠟Ligustrum sinense Lour. var. concavum M. C. Chang):該變種近似光萼小蠟,不同在於該變種的葉脈在葉面明顯凹入;花萼被毛。花期4-5月,果期8-11月。分布於中國廣西西部、雲南東部。生長於海拔500-1200米的山谷或溪邊林下,或山坡、林緣。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00-2600米的山坡、山谷、溪邊、河旁、路邊的密林、疏林或混交林中。喜光,喜溫暖或高溫濕潤氣候,生活力強,生長地全日照或半日照均能正常生長,耐寒,較耐瘠薄,耐修剪,不耐水濕,土質以肥沃之沙質壤土為佳。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馬來西亞也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多用播種和扦插方法。果實11-12月成熟,熟時紫黑色漿果狀核果。果實採回後將其堆漚後熟,然後洗去果皮肉,洗淨種子,陰乾,即可播種或沙藏種子千粒重7-8克,發芽率70%。早春2月播種,撒播,覆土厚度0.5厘米,蓋草淋水保濕。4月中句發芽出土,待幼苗出2對初生葉、高4-5厘米時,可移苗上容器袋培育當年苗高30厘米以上可出圃定植。
小蠟
扦插:休眠枝扦插於2-3月進行,選生長健壯的1-2年生枝作插穗,長10-15厘米,下端齊平,去葉插入土中2/3,按實後淋水,加強管理;半木質化枝扦插於6-7月,插穗長10-12厘米,上端留葉2對,插入土中5-6厘米,搭棚遮陰,插後1個月左右生根發芽。

栽培技術

移植在10-11月或翌年3月進行,一般帶宿土,大苗以帶土球為宜。用於綠籬或剪成球形,必須經常進行修剪。一般用1.5千克袋苗來種植,每平方米種25株左右。種後修剪整齊,按常規管理,每月施肥一次,並經常修剪,保持良好的景觀。

主要價值

生態:對有害氣體抗性強。
食用:果實可釀酒。
經濟:種子榨油供制肥皂;各地普遍栽培作綠籬。
藥用:樹皮和葉入藥,具清熱降火、抑菌抗菌、去腐生肌等功效,治吐血、牙痛、口瘡、咽喉痛、防感染、止咳等。
觀賞:該樹樹冠分枝茂密,盛花期,花開滿樹,如皚皚白雪,是優美的木本花卉和園林風景樹。枝葉稠密,耐修剪整形,最適宜作綠籬、綠牆和隱蔽遮擋作綠屏。在規則式布局的庭園中,可整形成長、方、圓各種幾何圖形,作模紋花壇材料;也可數株1叢,修成圓球或其他形狀。對植於庭門、入口及路邊,亦甚協調美觀。小蠟樹恣裊娜,配植在樹叢、林緣、溪邊、池畔無不相宜。在山石小品中作襯托樹種,亦甚得體該樹老乾古根,虬曲多姿,常為樹樁景製作者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