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美波紋蛾)

鱗翅目

美波紋蛾一般指本詞條

鱗翅目包括蛾、蝶兩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20萬種,中國已知約8000餘種。該目為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2個大目。分布範圍極廣,以熱帶種類最為豐富。絕大多數種類的幼蟲危害各類栽培植物,體形較大者常食盡葉片或鑽蛀枝幹。體形較小者往往卷葉、綴葉、結鞘、吐絲結網或鑽入植物組織取食為害。成蟲多以花蜜等作為補充營養,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

簡介,識別特點,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益害,蝶和蛾的不同,科屬,麥蛾科,卷蛾科,螟蛾科,尺蛾科,粉蝶科,夜蛾科,毒蛾科,鳳蝶科,舟蛾科,燈蛾科,天蛾科,蠶蛾科,天蠶蛾科,弄蝶科,分類,小翅蛾亞目,蝙蝠蛾亞目,毛頂蛾亞目,單孔亞目,雙孔亞目,

簡介

鱗翅目昆蟲俗稱蝶、蛾。成蟲小至中型,翅眨5- 150mm。體軀略長圓形、圓筒形,翅扁平,狹或闊,體壁大多柔軟、脆弱,也有堅硬呈羊皮紙狀者。頭部及翅覆以毛及鱗片。顏色有綠、藍、金黃、銀色、銅色等各種金屬光澤,但大多數蛾類則多暗色。蝶類大部分為晝行性。蛾類在黃昏、黎明以及夜間飛行。
鱗翅目類的昆蟲口器為長形且能捲起,觸角變化多、形狀多。幼蟲一般稱為“毛蟲”。
分布範圍極廣,以熱帶種類最為豐富。絕大多數種類的幼蟲為害各類栽培植物,體形較大者常食盡葉片或鑽蛀枝幹。體形較小者往往卷葉、綴葉、結鞘、吐絲結網或鑽入植物組織取食為害。成蟲多以花蜜等作為補充營養,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有許多重要害蟲,如桃小食心蟲、蘋果小捲葉蛾、棉鈴蟲、菜粉蝶小菜蛾以及許多鱗翅目倉蟲,如印度谷螟等。此外,著名的家蠶、柞蠶也屬於本目昆蟲。

識別特點

虹吸式口器,由下顎的外顎葉特化形成,上顎退化或消失;完全變態;體和翅密被鱗片和毛;翅二對,膜質,各有一個封閉的中室,翅上被有鱗毛,組成特殊的斑紋,在分類上常用到;少數無翅或短翅型;跗節5節;無尾須;全變態。幼蟲多足型,除三對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節各有腹足一對,但有減少及特化情況,腹足端部有趾鉤;幼蟲體上條紋在分類上很重要;蛹為被蛹
鱗翅目 成蟲口器鱗翅目 成蟲口器
成蟲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為害(除少數外,如吸果夜蛾類為害近成熟的果實)。幼蟲絕大多數陸生植食性,為害各種植物;少數水生。

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成蟲翅、體及附肢上布滿鱗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蟲蠋形,口器咀嚼式,身體各節密布分散的 剛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對,以5對者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為被蛹。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等。
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羽狀)等,雄性觸角常較雌性為發達。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有上顎和下顎外,絕大多數種類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顎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顎須發達或退化,下唇僅保留3節的下唇須,其主要取食器官為由兩下顎外顎葉延長而併合形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時伸入花中,吮吸花蜜。複眼發達,單眼通常2個,位於複眼後方,但也有一些種類(蝶類、尺蛾等)無單眼。
胸部
鱗翅目 成蟲口器
胸部發達,各胸節趨於癒合。前胸在低等蛾類中較發達,而高等蛾類一般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片(或稱領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或稱肩片)。後胸背板小。足細長,前足脛節內緣通常生有1脛突(淨角器),中、後足脛節近中部和末端分別生有中距和端距。跗節5節,以第1節最長,爪1對。
一般具翅2對,發達,僅個別種類的雌蟲無翅或僅具退化的翅。翅膜質,有鱗毛和鱗片覆蓋。許多蛾類在翅面上由各色鱗片組成各種線條和斑紋,多根據其形狀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形狀等因種類不同而異,是科以下分類常用的重要依據。鱗翅目昆蟲的脈序與假想脈序很接近,其構造和主要變化特點是:中脈(M)基部退化或消失,而形成一個大形翅室(即中室)。前翅通常有縱脈12~14條。前緣脈(C)與前緣合併;亞前緣脈(Sc)自中室上方翅基部生出,不分支;徑脈(R)出自中室前緣,一般分5支,或有減少、合併的現象;中脈(M)一般為3支,均出自中室端部,Ml在中室上角,M3在中室下角,M2介於兩者之間;肘脈(Cu)2支,出自中室後緣;臀脈(A)自中室下方的翅基伸出,1~3條。橫脈很少,除中室端部外,一般在亞前緣脈基部與翅前緣基部間有1肩橫脈。翅室除中室外,有些種類在中室的上方還有由徑脈、徑分脈並接所圍成的封閉的小室,稱為副室或小翅室(如木囊蛾科)。後翅一般有縱脈8~10條,亞前緣脈和第l徑脈合併為Sc十Rl,徑分脈(Rs)不分支,其它翅脈分布與前翅基本相同。鱗翅目的前、後翅在飛翔過程中的連絡方式,常見有3種類型,即部分低等蛾類(如蝙蝠蛾科部分種類)的翅扼連鎖、絕大部分蛾類的翅韁連鎖和蝶類的貼接式連鎖。
腹部
腹部呈圓筒形或紡錘形,10節,第1節退化,腹板消失或僅呈膜狀。雌蟲腹部可見7節,第7節明顯延長,第8~10節顯著變細,套縮入第7節內,產卵時可以伸出,形成偽產卵器。某些低等蛾類僅第9腹節有一生殖孔,稱為單孔類;大部分種類第8腹節有一交配孔,第9腹節有一產卵孔,稱為雙孔類。產卵孔的兩側有1對瓣狀構造,稱為肛乳突,用以握持產出的卵,使卵粒粘著於物體上。
雄蟲腹部可見8節,第9~10節的附肢演變成外生殖器。第9腹節的背板(背兜)和腹板基腹弧)形成一個環,腹板的中部向體內延伸成囊形突;第10背板的後端形成1個略向下彎的鉤形突,下面有1對顎形突,通常合併為一,是第10腹節的腹板,略向上彎曲,肛門末端即位於鉤形突和顎形突之間。陽具發生於背兜和基腹弧之間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個外翻的錐形突起,稱陽端環,上有骨片,稱陽端基環。陽莖的端部能翻縮,稱端膜,上面常有刺。第9腹節的生殖肢演變成1對大形瓣狀物,稱為抱握器,上生各種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種間分化很大,常作為種類鑑別的重要依據。
幼蟲
1.頭部
大多數種類頭部為下口式,少數種類(如潛葉蛾等)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頭殼。頭部前面有l倒“Y”形的蛻裂線,是幼蟲脫皮時首先裂開的地方。蛻裂線內側兩塊狹形的骨片是額(有人則稱傍額片),額下是三角形的唇基(有人稱為額)。蛻裂線兩側為顱側區,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個側單眼,有些種類單眼數目減少或完全消失。口器變異咀嚼式,上唇前緣有1較深的缺刻,其形狀和缺刻的深淺各異,是分科的特徵之一。上顎發達具齒,下顎、下唇和舌合成一複合體,舌位居中央形成吐絲器,兩側為2節的下顎須
2.胸部
分節明顯,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稱為前胸盾。前胸兩側後下方各有1氣門。胸足通常發達,5節,末端具1彎形的爪,部分潛葉為害的種類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腹部
通常10節,末節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種類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狀構造,稱為臀櫛,用以彈去排泄的糞粒。腹氣門一般8對,位於第1~8腹節兩側。腹足通常5對,著生於第3~6腹節及第10腹節上,第10腹節上的又稱為尾足或臀足。腹足有時減少或退化,如尺蛾僅2對腹足,分別著生於第6和第10腹節上;潛蛾則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類的第1或第1、2對足也有所退化。腹足的構造比較簡單,由亞基節、基節和能伸縮的囊狀的趾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鉤。趾鉤的存在是鱗翅目幼蟲區別於其它多足型幼蟲的重要依據之一,而趾鉤的數目、長短和排列方式等,則是鱗翅目幼蟲分類的鑑別特徵之一。趾鉤的排列有單行、雙行與多行之分;根據趾鉤的長短不同,可分為單序、雙序或3序;根據趾鉤排列的形狀,又可分為環狀(圓形或橢圓形的整環)、缺環(不滿一整圈而有小缺口)、偽環(前後都有缺口,也叫二縱帶)、中帶(只在內側有一列弧形而與身體縱軸平行的趾鉤)、二橫帶(與身體縱軸垂直的兩列趾鉤)等之分。
4.斑紋、線條和毛序
鱗翅目幼蟲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顯的花紋或縱條紋,多根據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線紋,可作為種類鑑別的輔助特徵。幼蟲身體各部分常具各種外被物,如剛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體表瘤狀突起上著生剛毛,稱為毛瘤;剛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區域,稱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錐狀則稱毛突;毛長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稱毛簇或毛撮;有些種類具刺,刺上分枝的稱枝刺。剛毛可分為原生剛毛、亞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3類。原生剛毛在第1齡即出現,亞原生剛毛在第2齡出現,這兩種剛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較固定,給予專門的名稱,稱為毛序。毛序是幼蟲分類的重要特徵之一。次生剛毛數目較多而沒有固定的位置,長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蛹體多為長橢圓形,棕色或褐色。蝶類的蛹多為綠或淺色,頭部和胸部常具突起。蛹體可明顯地分為頭、胸、腹3部分,複眼位於頭部兩側,觸角基部位於複眼外側。下唇須兩側為l對下顎外顎葉(喙管),其長短因種類而異。下顎須位於複眼外側,一般不外露。胸部自背面觀分節明顯,通常中胸最大。前足位於下顎兩側,中足位於前足外側,後足通常僅露出末端。前翅芽在腹面可蓋及或超過第4腹節,後翅芽一般被前翅芽覆蓋,僅邊緣外露。胸部有氣門1對,位於前、中胸的背側面。
鱗翅目 蛹鱗翅目 蛹
腹部10節,通常僅第5、6和7節可以活動,第8~10節常癒合。第l0腹節腹面中央的縱裂縫為肛門,周圍常略突起。雄蟲第9腹節的中央有1個生殖孔,為一縱裂縫,周圍常略突起。雙孔類雌蟲有兩個生殖孔,位於第8和第9腹節中央,前者為交配孔,後者為產卵孔。在很多種類中,兩孔連成l條縱裂縫。據此可鑑別蛹的雌雄。腹部有氣門8對,位於第1~8腹節上,但第l腹節的氣門被翅芽覆蓋,第8腹節氣門退化,呈裂縫狀。腹部末端向後突出,形成臀棘,上生有鉤刺,用以鉤住物體或繭等。

生物學特性

1.變態類型:完全變態,蛹分為兩種類型,在原始的軛翅亞目、無緣亞目、異蛾亞目和毛頂次目
中為強顎離蛹,其餘為無顎被蛹。完成一個生活史循環通常1~2個月,多則2~3年。
鱗翅目成蟲鱗翅目成蟲
2.幼蟲多為植食性,如地老虎、棉鈴蟲等。雖然沒有鞘翅目多,但從經濟價值上講,造成的危害大於鞘翅目。
3.成蟲一般不為害,取食花蜜或不取食,但有部分害蟲如吸果葉蛾,喙尖,刺破果皮吸取汁液,對果實造成危害。
4.成蟲多具趨光性(藍紫光-燈誘)、趨化性(如糖醋液誘殺),有的具遷飛習性(黏蟲等)。
5、成蟲的一些重要分類特徵
鱗翅目脈序與模式脈相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如何去識別它們呢?在此介紹一下基本的識別方法:
(1)翅面中央有一長形的翅室,稱為中室。
(2)翅中室後緣為肘脈(Cu),肘脈只有2條,且固定不變,所以,從中室後緣倒數:最後的脈為第二肘脈(Cu2),其次為第一肘脈(Cu1)。
(3)中脈(M)有3條,仍然接第一肘脈倒數,分別為M3、M2、M1
(4)中室前緣為徑脈(R),數目變異較大,但數完肘脈、中脈後,餘下的與中室有關的脈即為徑脈,有多少算多少。
(5)中室以前的脈:翅的前緣為前緣脈(C),其後為亞前緣脈(Sc)。
(6)中室以後為臀脈,有幾條算幾條。
後翅:
翅脈比較固定,從前到後依次為Sc+R1、Rs、M1、M2、M3、Cu1、Cu2,A脈1-3條。翅脈在分類上常用以下幾點特徵:
(1)中脈M2的著生位置:M2近M1、M2近M3、M2居中。
(2)付室的有無;付室是指前翅中室前方徑脈相互交錯,或由橫脈所組成的翅室。(如夜蛾科
(3)中室開式或閉式:指橫脈完整或不完整。
(4)臀脈的數目及分布情況
(5)後翅Sc+R1與Rs的關係,平行、接觸或接觸距離的長短。
6、幼蟲的分類特徵:
鱗翅目主要以幼蟲期為害,所以準確識別幼蟲具有重要意義。
腹足對數:多為5對,但有的1-3對退化。如尺蛾科棗尺蠖,夜蛾科:棉小造橋蟲
腹足趾溝(鱗翅目幼蟲與膜翅目葉蜂的區別之一)
單序 、雙序、 三序;中列式(與體縱軸平行)、 二橫式、 環式(缺環)

益害

成蟲取食花蜜,對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夜蛾科類成蟲能刺破果實;吸食果汁,導致落果,成為柑桔、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蝶類白天活動。蛾類多在夜間活動,常有趨光性。成蟲活動主要是飛翔、覓食、交配和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有些成蟲有季節性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如粘蟲稻縱卷葉螟等。幼蟲絕大多數植食性,是農林作物、果樹、茶葉、蔬菜、花卉等的重要害蟲。幼蟲的生活方式和取食方式很不相同。大型的種類多為裸棲,很多種類有隱棲的習性,如卷葉、折葉和綴葉成巢等。有的種類還會結鞘或吐絲結網等。有的鑽入植物組織為害,潛食葉肉,鑽蛀莖幹;有的侵蛀芽、花、種子等組織中,有時還能引致蟲癭。生活於土壤中的幼蟲咬食植物根部,成為重要的地下害蟲。為害倉儲糧食、物品或皮毛的種類,是重要的倉庫害蟲。少數種類為捕食性,捕食蚜蟲或介殼蟲等,如食蚜灰蝶是甘蔗綿蚜天敵。常見的資源昆蟲有家蠶、柞蠶蓖麻蠶等。蟲草蝙蝠蛾幼蟲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蟲夏草,是名貴的中草藥。

蝶和蛾的不同

最顯著的區別:蝶類的觸角呈末端稍膨大的棒狀,蛾類的觸角形式多樣,有絲狀、櫛齒狀、羽狀等。
大部份的蛾類夜間活動,而蝶類白天活動。蛾類休息時,翅疊在背上呈屋脊狀;蝶類休息時翅膀豎立在背上(夜晚蝶類睡覺時翅膀則是平放的),顏色艷麗。蛾類腹部通常較粗短,蝶類通常較細長。蛾類幼蟲在將進入蛹期時,通常會吐絲作繭;蝶類通常結蛹。

科屬

麥蛾科

體型小,顏色暗淡;觸角第一節上有刺毛排列呈梳狀;下唇須向上彎曲伸過頭頂,末節尖細;前翅狹長,端部尖;後翅外緣凹入或傾斜,頂角突出,後緣有長毛;幼蟲圓柱形,白色或紅色,趾鉤環式或二橫帶式雙序。主要害蟲有麥蛾、棉紅鈴蟲馬鈴薯塊莖蛾甘薯麥蛾等。
鱗翅目 粉蝶科鱗翅目 粉蝶科

卷蛾科

體小到中型,多為褐色或棕色;前翅多數呈長四邊形,少數呈狹長形,靜止時保持屋脊狀,似鐘罩;幼蟲圓柱型,體色變化大,前胸氣門前的骨片上有3根毛,肛門上方多有臀櫛。有卷葉、綴葉、蛀果或蛀食種子的習性,多為果樹害蟲,如棉褐帶卷蛾大豆食心蟲等。

螟蛾科

體小到中型,柔弱,腹部末端尖削;鱗片細密緊貼,體顯得比較光滑;下唇須長,伸出頭的前方;翅三角形,後翅臀區發達,臀脈3條;幼蟲體細長,光滑,毛稀少,趾鉤2序,很少3序或單序,排成缺環式,只少數排成全環,前胸氣門前毛2根。幼蟲喜歡隱蔽,食性基本分為卷葉作苞、鑽蛀莖桿、蠹食果實種子、取食貯藏物,夜盜性的。如梨大食心蟲玉米螟等。

尺蛾科

體小到大型,細長;翅薄而寬大,外緣有的凸凹不齊,後翅第一條脈紋的基部分叉,臀脈只一條;有的雌蟲無翅或翅退化;幼蟲只有腹足2對,著生於第六和十節上,行動時身體一曲一伸,“尺蠖”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如為害林木的大造橋蟲等。

粉蝶科

中等大小的蝶類,形態:多為白色或黃色,具黑斑;爪分裂或具齒;前翅A脈1條,後翅A脈2條。如:菜粉蝶

夜蛾科

鱗翅目中最大的科。體中到大型,色多深暗,體粗壯,毛蓬鬆;前翅三角形,密被鱗片,形成色斑,後翅較前翅闊;觸角絲狀、櫛狀或羽狀;幼蟲體粗壯,光滑少毛,體色較深,腹足通常5對,少數3對或4對,趾鉤中列式單序,前胸氣門前毛片上有2根毛。植食性,白天捲曲潛伏土中,夜間出來活動,故有“地老虎”、“夜盜蟲”之稱,如大、小、黃地老虎;少數在植物表面活動取食,或鑽蛀莖桿或果實,如棉鈴蟲等。

毒蛾科

體中型,粗壯,鱗毛蓬鬆;體色多為白、黃、褐等色;觸角多為櫛狀或羽狀;休息時多毛的前足常伸向前方;多種種類雌蟲腹末有毛叢;幼蟲體被長短不一的鮮艷簇毛,毛有毒;腹部第六、七節背面中央各具一翻縮腺,趾鉤單序中列式。多為害林木,如舞毒蛾等。

鳳蝶科

多數為大型蝶類,飛的很快; 前翅A脈2條,後翅A脈1條;後翅常有尾狀突。如:玉帶風蝶,金風蝶
鱗翅目 風蝶科鱗翅目 風蝶科

舟蛾科

又名天社蛾。中至大型,體灰褐或淺黃色;觸角絲狀或鋸齒狀;幼蟲大多顏色鮮艷,腹足4對,臀足退化或特化成枝狀,休息時一般只靠腹足固著,頭、尾翹起,其狀如舟,故有“舟形蟲”之稱,如舟形毛蟲

燈蛾科

體中型,粗壯且較鮮艷;腹部多為黃或紅色,常有黑點;翅多為白、黃或灰色,翅面常有條紋或斑點;觸角羽狀或絲狀;幼蟲體上有突起,上生濃密的毛叢,毛長短較一致;背面無分泌腺。如黃腹燈蛾、紅腹燈蛾為害林木,美國白蛾為國內外重要檢疫害蟲。

天蛾科

體大型,粗壯,紡錘形,末端尖削;觸角中部加粗,末端彎曲成鉤狀;前翅大而狹,頂端尖而外緣傾斜,後翅較小;幼蟲粗大,胴部每節分為6~8個小節;第八腹節有一尾狀突起叫尾角。如葡萄天蛾等。

蠶蛾科

體中型,粗壯;觸角羽狀;翅寬闊;幼蟲有尾角,身體每節最多分為2~3小節。如家蠶,是有名的產絲益蟲。
鱗翅目 弄蝶科鱗翅目 弄蝶科

天蠶蛾科

體型特別大,色多絢麗;翅上一般有透明的斑,某些種類後翅有長的尾角;幼蟲粗壯,體多枝刺,趾鉤中列式,二序。如樗蠶。

弄蝶科

體型粗壯,顏色深暗;觸角端部呈鉤狀;前翅R脈5條從中室前緣分別發出,無合併。如:稻苞蟲

分類

分類系統上,一般主要根據成蟲翅的脈序、連鎖方式和觸角的類型等特徵,將鱗翅目分為軛翅亞目、僵翅亞目和錘角亞目3個亞目。也有的學者(O.W.Richards乙.R.G.Davies,1977)主張分為小翅蛾亞目、蝙蝠蛾亞目、毛頂蛾亞目、單孔亞目和雙孔亞目5個亞目。至於總科和科的建立,意見也不很一致,如有的主張分為28個總科、158科,有的則分為20個總科、135科等。
鱗翅目成蟲鱗翅目成蟲

小翅蛾亞目

小翅蛾總科
小翅蛾科

蝙蝠蛾亞目

蝙蝠蛾總科
小蝠蛾科
蝙蝠蛾科
新蝠蛾科
古蝠蛾科
原蝠蛾科

毛頂蛾亞目

毛頂蛾總科
顎毛頂蛾科
毛頂蛾科
扇鱗蛾科
無軛毛頂蛾科(新毛頂蛾科、卵翅蛾科)
冠毛蛾科

單孔亞目

微蛾總科
莖潛蛾科
微蛾科
穿孔蛾總科(也稱曲蛾總科)
絲蘭蛾科
日蛾科
穿孔蛾科(曲蛾科)
冠潛蛾科
長角蛾科

雙孔亞目

斑蛾總科 Zygaenoidea
亮蛾科
刺蛾科
絨蛾科
艾蛾科
短體蛾科
擬斑蛾科
韁蛾科
蟻巢蛾科
蟬寄蛾科
擬蓑蛾科
帶翅蛾科
斑蛾科
谷蛾總科 Tineoidea
谷蛾科
蓑蛾科
寄蛾科
蟻巢蛾科
鞘蛾科
細蛾科
潛蛾科
小潛蛾科
薔薇潛蛾科
綿蛾科
麥蛾總科 Gelechioidae
麥蛾科
尖蛾科
織蛾科
草蛾科
木蛾科
遮顏蛾科
巢蛾總科 Yponomeutoidea
透翅蛾科
巢蛾科
菜蛾科
雕蛾科
舉肢蛾科
絹蛾科
木蠹蛾總科 Cossoidea
木蠹蛾科
擬木蠹蛾科
銀斑蠹蛾科
蝶蛾總科 Castnioidea
蝶蛾科
卷蛾總科 Tortricoidea
卷蛾科
細卷蛾科
小卷蛾科
澳卷蛾科
蛀果蛾科
螟蛾總科 Pyraloidea
螟蛾科
草螟科
窗蛾科
羽蛾科
多翼蛾科(翼蛾科)
蠶蛾總科 Bombycoidea
蠶蛾科
帶蛾科
枯葉蛾科
大蠶蛾科
犀額蛾科
水蠟蛾科(籮紋蛾科)
櫟蛾科
樺蛾科
尺蛾總科 Geometroidea
尺蛾科
燕蛾科
鳳蛾科
鉤蛾科
圓鉤蛾科
波紋蛾科
蛺蛾科
天蛾總科 Sphingoidea
天蛾科
夜蛾總科 Noctuoidea
舟蛾科
毒蛾科
苔蛾科
瘤蛾科
燈蛾科
鹿蛾科
虎蛾科
夜蛾科
弄蝶總科 Hesperioidea
韁蝶科
大弄蝶科
弄蝶科
鳳蝶總科(真蝶總科)Papilionoidea
鳳蝶科
絹蝶科
粉蝶科
灰蝶科
蜆蝶科
喙蝶科
蛺蝶科
眼蝶科
斑蝶科
環蝶科
珍蝶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