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苞蟲

稻苞蟲

稻苞蟲(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屬鱗翅目弄蝶科,別名稻弄蝶,是水稻上主要害蟲之一,20 世紀90年代各稻區普遍發生,近年來發生呈加重趨勢。水稻受稻苞蟲危害後,葉片殘缺、植株矮小、稻穗變短、稻穀灌漿不充分、千粒重降低、嚴重影響水稻產量、一般發生年份減產10%~20%,大發生年份減產50%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稻苞蟲
  • 拉丁學名:Parnara guttata
  • 別稱:稻弄蝶,苞葉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
  • :弄蝶科
  • 分布區域:全國大部稻區,東亞,東南亞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害蟲危害,生活習性,防治措施,發生規律,人工捕殺,基本概述,稻苞蟲重發原因,寄主多,種植結構,氣候因素,抗藥性,施肥因素,

基本信息

又名稻弄蝶、苞葉蟲。屬鱗翅目弄蝶科。主要為害水稻,也為
害多種禾本科雜草幼蟲吐絲綴葉成,並蠶食,輕則造成缺刻,重則吃光葉片。嚴重發生時,可將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葉吃完。
稻苞蟲稻苞蟲
形態特徵
成蟲:為中型子。體及翅均為黑褐色,並有金黃色光澤。翅上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白斑。
:半圓球形,散產在稻葉上。
幼蟲:幼蟲兩端較小,中間粗大,似紡錘形。老熟幼蟲腹部兩側有白色粉狀分泌物。
:近圓筒形,體表常有白
粉,外有白色薄
成蟲成蟲

形態特徵

稻苞蟲翅正面褐色,前翅具半透明白斑7 - 8個,排列成半環狀;後翅中央有4個白色透明斑,排列成-直線。翅反面色淡,被有黃粉,斑紋和翅正面相似。雄蝶中室端2個斑大小基本一致,而蝶上方1個長大,下方1個多退化成小點或消失。
成蟲:體長16~20毫米,翅展36~40毫米。體翅黑褐色,有金黃色光澤。前翅有7~8枚排成半環狀的白斑,後翅有4個白斑,呈“一”字形排列。
:半球形,直徑約1毫米,頂端平,中間稍下凹,表面有六角形刻紋。初產時淡綠色,後變褐色,快孵化時為紫黑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30~40毫米。頭大,正面有w形黑褐色形紋,胴部第1、2節細小似頸,中段肥大,末端又細小,故蟲體略呈紡錘形。
:體長25毫米,近圓筒形,腹面淡黃白色,背面淡褐色,快羽化時腹背均變為紫黑色,第5、6腹節腹面中央有1個倒八字形褐紋。

分布範圍

河北、黑龍江、寧夏、甘肅、陝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朝鮮、日本、越南、寮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俄羅斯
稻苞蟲稻苞蟲

害蟲危害

稻苞蟲,早期危害造成白穗減產,晚期危害大量吞噬綠葉,造成綠葉面積銳減,稻穀灌漿不充分,千粒重低,嚴重減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稻苞蟲危害,導致稻粒黑粉病劇增,收穫的稻穀中帶病穀粒多,加工時黑粉不易去除,直接影響稻米質量,造成經濟損失,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直紋稻弄蝶又稱直紋稻苞蟲。除水稻外,尚食害甘蔗玉米、麥類、茭白等作物,並能在游草、蘆葦、稗等多種雜草上取食存活。抽穗前為害,使稻穗捲曲,無法抽出,或被曲折,不能開花結實,嚴重影響產量。直紋稻苞蟲屬鱗翅目,弄蝶科。在我國除西北地區外,遍及各稻區,以淮河流域以南發生普遍。寄主有水稻、茭白、游草蘆葦等。幼蟲吐絲綴連水稻數張葉片成苞,躲在內蠶食葉片,嚴重時,可將稻葉吃盡,還常使稻穗不能伸出。 直紋稻苞蟲在我國每年發生2~8代,安徽等省每年發生4~5代,以幼蟲在田邊、溝邊、湖邊的蘆葦、游草及茭白遺株上越冬,4月份羽化,第一、二代蟲量少,對水稻為害不大,第三代幼蟲在7、8月份為害中稻和單晚,8、9月份第4代幼蟲為害雙晚,常以4代幼蟲越冬,秋季氣溫高的年份,可發生5代,以第5代幼蟲越冬。
稻苞蟲稻苞蟲

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活動,喜在芝麻南瓜棉花千日紅等植物上吸食花蜜,故可根據這些植物上的成蟲數量預測下代幼蟲發生程度。卵散產,在水稻上以葉背近中脈處為多;在葉色濃綠、生長茂盛的分櫱期稻田裡產卵量大。幼蟲共五齡。一、二齡在靠近葉尖的邊緣咬一缺刻,再吐絲將葉緣捲成小苞,自三齡起所綴葉片增多,一般為2~8張葉片綴成一苞。一頭可吃去10多片稻葉,4齡後食量大增,取食量為一生的93%以上,故應在3齡盛期前防治。老熟幼蟲在苞內化蛹,蛹苞兩端緊密,呈紡錘形。 該蟲為間歇性猖獗的害蟲,其大發生的氣候條件是適溫24~30℃,相對濕度75%以上。在6、7月份,雨量和雨日數多,尤其是“時晴時雨,吹東南風、下白晝雨”可作為大發生的預兆;高溫乾燥天氣則不利其發生。在山區或水稻與芝麻、棉花等作物交替種植的地區,蜜源充裕,稻苞蟲發生嚴重。在卵期,寄生蜂作用大,重要的有稻螟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等;幼蟲期重要天敵有螟蛉絨繭蜂、螟蛉瘦姬蜂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蜘蛛步甲等。
稻苞蟲稻苞蟲

防治措施

稻苞蟲是水稻上一種食葉害蟲,一般在山區、半山區、濱湖地區、新墾稻區、旱改水地區,常間歇發生成災。幼蟲為害水稻,綴葉成苞,蠶食稻葉,減少稻株光合作用面積,使植株矮小,穗短粒小或不實。據調查,稻苞蟲在很多鄉鎮均有發生,大面積呈輕發生態勢,還有個別村社發生嚴重。 (1)冬春季成蟲羽化前,結合積肥,剷除田邊、溝邊、積水塘邊的雜草,以消滅越冬蟲源。
稻苞蟲稻苞蟲
(2)藥劑防治:稻苞蟲在田間的發生分布很不平衡,應做好測報,掌握在幼蟲3齡以前,抓住重點田塊進行藥劑防治。在稻苞蟲經常猖獗的地區內,要設立成蟲觀測圃(如千日紅花圃)預測防治適期。在成蟲出現高峰後2~4天是田間產卵高峰;10~14天是田間幼蟲出現盛期。在成蟲高峰後7~10天,檢查田間蟲齡,決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標:一般在分櫱期每百叢稻株有蟲5頭以上,圓稈期10頭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可選用下列藥劑:每畝用甲敵粉(1.5%甲基1605混3%敵百蟲粉劑)2~2.5公斤,拌乾細土25公斤,或拌乾草木灰5公斤(隨拌隨用),在晨露未乾時撒施。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5000~8000倍液,或用50%殺螟松800倍液,或10%多來寶1500倍液,或90%敵百蟲結晶800~1000倍液,或 50%殺螟硫磷800~1000倍液噴霧。也可以每畝用殺螟桿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億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兌水100公斤噴霧。
(3)在幼蟲為害初期,可摘除蟲苞或水稻孕穗前採用、拍、等方法殺蟲苞。一般防治蟲、稻縱卷葉螟的農藥,對此蟲也有效,故常可兼治。若發生量較大,需單獨防治時,對3齡前幼蟲,每畝每次可用18%殺蟲雙水劑100-150克噴霧,或用2.5%甲敵粉2-2.5千克噴粉;3齡後幼蟲,可用90%敵百蟲100-150克,或50%殺螟松乳油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加水50-60升噴霧。也可用B.t.乳劑每畝200克對水50升噴霧防治。由於稻苞蟲晚上取食或換苞,故在下午4點以後施藥效果較好。施藥其內,田間最好留有淺水層。(4)根據各省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在選用銳勁特毒死蜱或殺蟲單防治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時兼治稻苞蟲。若發生量較大,需單獨防治時,對3齡前幼蟲,每畝每次可用18%殺蟲雙水劑100-150克噴霧,或用2.5%甲敵粉2-2.5千克噴粉;3齡後幼蟲,可用90%敵百蟲100-150克。
稻苞蟲稻苞蟲

發生規律

規律一
稻苞蟲稻苞蟲
種類較多。在中國主要發生為害的為直紋稻苞蟲,局部地區間歇性嚴重發生。南方稻區幼蟲通常在避風向陽的田、溝邊、塘邊及湖泊淺灘、低濕草地等處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雜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叢間或再生稻下部根叢間、茭白葉鞘間越冬。
規律二
成蟲晝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種花上吸蜜,卵散產在稻葉上。所以,在山區稻田、新稻區、稻棉間作區或湖濱區大量發生,為害較重。
規律三
直紋稻苞蟲在廣東海南、廣西1年發生6-8代;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如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雲南1年發生5-6代;長江以北1年發生4-5代;黃河以北1年發生3代;遼寧1年發生2代。
湖南、江西、四川、貴州、湖北等地的一季中稻區,稻苞蟲的主害時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對山區中稻為害較重。在湖濱地區的一季晚稻也常會遭受較大面積的為害在。
稻苞蟲稻苞蟲

人工捕殺

在幼蟲為害初期,可摘除蟲苞或水稻孕穗前採用等方法殺蟲苞。
稻苞蟲稻苞蟲
一般防治蟲、稻縱卷葉螟的農藥,對此蟲也有效,故常可兼治。若發生量較大,需單獨防治時,對3齡前幼蟲,每畝每次可用18%殺蟲雙水劑100-150克噴霧,或用2.5%甲敵粉2-2.5千克噴粉;3齡後幼蟲,可用90%敵百蟲100-150克.。

基本概述

稻苞蟲稻苞蟲
無脊椎動物昆蟲綱鱗翅目,弄蝶科。種類較多,我國僅有7種,常見的為直紋稻苞蟲(Parnara guttatus),成蟲體長17~19毫米,黑褐色帶有金黃色光澤,前肢有8個半透明的白色斑點,排成“一”字形,又稱“一字弄蝶”。後翅有4個白斑,排成1列,飛行能力較強。幼蟲紡錘形,中部肥大,綠色,頭部正中有“W形”褐色花紋。1~2齡幼蟲多在水稻葉尖或葉緣處吐絲,將稻葉卷折成苞躲藏其中,晚間外出取食稻葉。3齡以後,食量增大,能把幾片水稻葉片用絲粘連成圓筒形的,故稱“稻苞蟲”或稻弄蝶。粘結的苞,影響水稻抽穗結實。5齡幼蟲的體側有白色分泌物。在北方1年可發生2~3代,在南方1年可發生8代。也為害竹、大麥、玉米、高粱、等;也食蘆葦稗草等葉片。

稻苞蟲重發原因

寄主多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皖東地區大量種植棉花、茭白、果樹、中草藥、草坪、蔬菜和園林等產業,擴大了稻苞蟲取食範圍和生存環境,形成了一條充足的食物鏈,為稻苞蟲生長繁殖提供了便利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提供了大量適宜的越冬場所。

種植結構

近年來皖東地區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土地流轉迅速,大面積承包田水稻生育期較以往普遍推遲,使得處於分櫱、圓稈期的水稻與稻苞蟲繁殖生長相吻合,極有利於稻苞蟲發生危害。

氣候因素

據近年來調查,稻苞蟲的發生和消長與前一年12月至當年2月及6—8月的溫濕度關係最為密切。若前一年12月至當年2月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造成稻苞蟲的天敵大量死亡,從而削弱對稻苞蟲的抑制作用,則當年有偏重發生的可能。例如來安縣 2011年12月平均氣溫3.6°C,2012年1月、2 月平均溫度分別為2.4、2.7°C,比歷年平均溫度均低,結果2012年當地稻苞蟲偏重發生。稻苞蟲生長發育需要較高的濕度和適當的溫度。6—8月是稻苞蟲蟲口上升時期,如遇多雨,特別是時晴時雨,吹東南風,適宜其生長發育,而對天敵活動卻不利,若這段時期月平均降雨量在200mm 以上,溫度在 24~26°C,則當年多為偏重發生。例如全椒縣2014年6月、7月、8月降雨量分別為 186.9、272.7、225.1mm,結果2014年當地稻苞蟲偏重發生。

抗藥性

由於連年施用單一的化學藥劑防治稻苞蟲,導致其產生抗藥、耐藥能力,同時抗性基因逐代積累,最終導致抗藥性的產生。在稻苞蟲的防治中,農藥用量及濃度逐漸加大,但防治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不僅增大了防治成本,污染了環境,稻米也因為農藥超標而失去經濟價值。

施肥因素

稻苞蟲對氮素營養要求比較嚴格,氮肥施用過量,生長茂密、葉色濃綠的稻田,能誘集稻苞蟲在稻葉上多產卵,並且還能使稻苞蟲蟲體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往往這類田發生多、受害也重。長勢旺盛貪青晚熟的田塊、長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受害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