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鄉村

美好鄉村

2013年1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 “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安徽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鄭重宣布:全面啟動美好鄉村建設。今年起,安徽每年重點建設1500個左右中心村,治理1萬個左右自然村,為此,省財政將每年拿出10億元投入“美好鄉村”建設。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第一批1710箇中心村名單,讓全省農民充滿了期待。

調查顯示,安徽省2013年初有20萬個自然村,預計未來鄉村常住人口大約2300萬人,以每箇中心村1000人計算,全省需培育15000個左右中心村。《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明確,到2016年,力爭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

安徽省政府2013年6月份印發了《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 《規劃》總體目標是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好鄉村。到2016年,力爭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20年,力爭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好鄉村
  • 規劃主體:安徽省政府
  • 目標: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
  • 目標:興業富民生活美
《規劃》根據省內區域差異明顯的特徵,將全省分為皖北片區、皖中片區、沿江片區、皖西片區、皖南片區,實行差別化的美好鄉村建設路徑。村莊建設主要採用改造提升、拆遷新建、舊村整治、特色保護4種模式。在建築風格特色上,皖北片區總體建設風格宜採用中原地區風格,皖中片區總體建築風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點,沿江片區宜融合江南水鄉和皖南民居特點,皖西片區總體建築風格宜帶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築形式簡潔流暢,皖南片區總體建築風格為徽派建築風格。
鄉村環境應合理利用地形
保持田園風光,結合民俗民風,體現鄉土氣息。營造體現村莊特色與標誌性風貌的村口景觀,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質環境,以村口、道路兩側、宅院周邊、濱水地區以及不宜建設地段為綠化重點,適當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設施,注重營造和諧宜居的鄰里交往空間,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在適宜發展旅遊業的村莊,合理設定遊客休閒設施。鼓勵村民積極美化庭院,營造戶戶皆美景的環境效果。
美好鄉村建設中美好鄉村建設中
產業發展上
全省將規劃建設淮北平原地區、江淮丘陵區、沿江平原區、皖南、皖西大別山等5個農產品生產集聚區,保障傳統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加快興業富民步伐。
緊緊依靠民眾建設美好鄉村
民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新形勢下,做好農村工作,推動農村發展,必須貫徹黨的民眾路線。安徽省安慶市在美好鄉村建設中,把民眾認同、民眾參與、民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堅持由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強力推進而不強迫推進,努力打造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高度重視民眾認同。美好鄉村建設關係農民民眾切身利益,只有得到農民民眾認同,才能順利推進。我們堅持所有重大事項都充分徵求農民民眾意見,切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在選擇中心村時,除了考慮經濟基礎、交通條件、村組織戰鬥力等因素,還把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作為必備條件,充分尊重農民民眾的意願。在村莊規劃上,實行“三議三審”,即村民代表會商議、專家評審團評議、人大常委會決議和村民審議、部門審核、政府審批,讓農民民眾充分了解規劃的編制情況。在村莊整治上,整治標準、項目、實施等都由村民決定,他們願意的就乾,不願意的就不乾,一時沒想通的不硬幹,堅決防止強迫命令。
積極調動民眾參與。美好鄉村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僅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須把農民民眾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我們堅持政府主導與民眾主體有機結合,從民眾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吸引農民民眾參與。一是做好農民民眾“願看的”。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村,實行領導包點、部門幫扶,加強項目整合和資金籌措,把它們打造成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示範村,以之帶動整體工作。二是做好農民民眾“想乾的”。著眼於改善農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開展環境整治。去年以來,共改造農村危房3.4萬戶、新修村組道路9120公里、新建污水處理設施127座,讓農民民眾過上了“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濕鞋、做飯不燒柴、污水不亂排、垃圾不亂埋”的新生活。三是做好農民民眾“能賺的”。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打好旅遊牌、文化牌、產品牌,著力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民眾得到實惠。去年以來,70%以上的示範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高於當地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農民民眾從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感受到美好鄉村建設的好處,增強了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努力做到民眾滿意。美好鄉村建設目的在於造福農民民眾,其成效如何最終要由農民民眾檢驗。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統籌推進,堅決守住“兩個底線”即不新增村級債務、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讓農民民眾滿意。一是防止“一窩蜂”。根據各村具體情況,合理確定建設目標,對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對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村,適當加長建設周期,分步安排建設項目。在建設中,注意結合各村實際特點,讓整治後的村莊保持自然和文化特色。二是防止“一頭輕”。堅持多予和少取相結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財政拿、項目整、社會捐、農民籌等方式解決建設資金問題,避免增加農民民眾負擔。同時,在土地徵用、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方面,充分考慮農民民眾的利益,讓他們得到應有回報並能獲得更多財產性收益。三是防止“一陣風”。構建美好鄉村建設長效機制,在中心村普遍推行成立一個村民理事會、開展一次民意調查、組織一場宣傳發動、編制一張規劃圖、制訂一份建設方案、出台一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檔案資料的“七個一”工作模式,實現了建有方向、評有標準、管有辦法、美可持久。特別是在環境整治上,通過“民眾包乾制”“花錢買服務”等辦法,實現了常態化、長效化管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