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生命說是主張從人的生命活動探討美學問題的一種學說。德國黑格爾的“生命灌注”說、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和法國柏格森的“生命衝動”說等,都將人的生命活動視為美的根源,開了美在生命說的先河。20世紀初期,中國王統照、范壽康、呂澄、宗白華等主張以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動為對象研究美學問題。自50-90年代,蔣孔陽、高爾泰、周來祥等逐步深化此說。該學說主張生命自由的超越性,將審美活動在最根本意義上與人類生命活動聯繫起來,認為美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現,捕捉住了生命,也就捕捉到了美的真正內涵;審美是人的最高的生命活動,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命活動中的一種獨立的以“生命的自由表現”(馬克思)為特徵的活動類型。
此說強調偶然與必然、特殊與一般、現象與本質、認識與創造的辯證關係,主張從無限、超越、未來的角度來規定人、闡釋人,突出入的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對美和藝術的決定作用。它在內容上強調美學研究必須將美、審美、藝術、美感作為人類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原因作為中心,從審美活動與實踐活動之間的必然聯繫考察人如何自由地實現自我的生命,從而提出了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涵,為美學研究開闢出一塊獨立的學術空間.在方法上此說追問的是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成為可能,以及生命對於美的終極意義和美對於生命的終極價值,具有方法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