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TBD蹂躪者魚雷轟炸機

美國TBD蹂躪者魚雷轟炸機

TBD蹂躪者式轟炸機(英語:TBD Devastator)是美國海軍一款魚雷轟炸機,由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生產。它是美國海軍第一款全金屬、單翼設計的魚雷轟炸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美國TBD蹂躪者魚雷轟炸機
  • 英文名稱:TBD Devastator
  • 研製時間:1934年六月
  • 服役時間:1937年至1939年
  • 定型時間:1937年
  • 國家:美國
  • 最大速度:297公里/小時
  • 類型:魚雷轟炸機
  • 首飛:1935年4月15日
  • 製造數量:130架
研製背景,設計特色,原型機,正式生產,魚雷試驗機,裝備部隊,參加戰爭,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退役,數據表,

研製背景

1934年,美國海軍共有三艘裝備各種雙翼軍用機的航空母艦,分別為CV-2“列剋星頓”號,CV-3“薩拉托加”號以及CV-4“突擊者”號;與此同時,在建和計畫中的還有CV-5“約克城”號,CV-6“企業”號,CV-7“黃蜂”號和CV-8“大黃蜂”號。照著海軍的時間表來看,到了1941年這些龐然大物將會全部建成服役;很明顯,為了到時候能有裝備新式艦載機的航空部隊配屬其上,趁現在就抓緊新飛機的開發無疑是個明智的決定。
於是,在1934年六月,海軍航空部(BuAer)在招標書中要求新飛機使用一台剛剛完成開發才投入生產的800馬力普拉特·惠特尼XR-1830-60星型空冷發動機,並能掛載一枚布里斯·李維特MK13航空魚雷或三顆500磅的航空炸彈。結果,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大湖飛機公司和坐落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市的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分別交出了各自的設計方案。對新飛機需求甚殷的海軍立刻慷慨地與這兩家公司簽下了各生產一架原型機的契約。
大湖公司的XTBG-1(生產序列號9723)仍採用老式的雙翼設計和布制蒙皮結構,比起在役的老式TG-2,重要的革新就只有採用了全封閉式的座艙和可收放的起落架。該機的投彈手坐在飛行員座艙前的機身中,通過機身下的小觀察窗進行轟炸瞄準。除了外形,其性能同樣不能讓人滿意,
最大速度297公里/小時,升限5 000米;更要命的是該機雖顯得又大又重,但飛起來卻十分地不穩定,根本不適合擔任魚雷轟炸機這一角色。結果可想而知,海軍部斷然拒絕了這一方案,而將全部的注意力投向了道格拉斯公司的VT-VB計畫。(另外,時運乖蹇的大湖公司之後的XB2G-1轟炸機設計同樣被海軍打了回票,不得不於1936年宣布倒閉)
道格拉斯公司設計的VT-VB外形類似於由諾斯洛普公司設計的BT-1魚雷轟炸機,採用了當時看來十分摩登的全金屬結構下單翼布局。而在原型機的製造過程中工程師們又對原設計作了不少修改,如加高了座艙罩,修改了垂直 尾翼的形狀,擴大發動機罩以使其與機身的氣動外形銜接更流暢等。凡此種種使得原型機和原先投標書上的設計大相逕庭,不過海軍倒是相當寬容地默認了這些違約行為。
XTBD-1 原型機XTBD-1 原型機
最終面目全非的原型機被稱為XTBD-1(生產序列號9720),乘員三人,分別是駕駛,副駕駛兼投彈手和無線電員兼后座自衛機槍槍手。所有的乘員均坐在縱列布置的長長的座艙中,而座艙的尾端是一挺安裝在可動機槍環上備彈600發的7.62毫米白朗寧M1919機槍。在前機身的右側還設有一挺備彈500發的同種機槍,通過使用射擊協調裝置該槍可從螺旋槳旋轉的空隙中發射。為了訓練所需,在發動機整流罩的右側還安裝了一門攝影槍。

設計特色

該機的主要攻擊武器——MK13空投魚雷被收納在機身下的凹槽內,這一安排相較於早期的魚雷轟炸機將魚雷完全暴露在機身外可有效地減少外掛武器帶來的額外空氣阻力。而在機翼和機身下還設定了幾組炸彈掛架,可掛載100磅至500磅的各型號炸彈滿足不同的作戰需要。
XTBD-1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安裝了主起落架剎車裝置的作戰飛機(海軍一直頑固地認為在航空母艦上降落時使用主起落架剎車裝置不安全且不好操作),而且主起落架在飛行時可向後收入機翼下的開口中,只是並不完全。也就是說當前起落架完全收起時,大半個飛機輪子還露在機翼外,不過這倒也有好處,在用機身迫降時,有了兩個輪子當緩衝物,可以把機身所受到的損害減到最小。原型機上的尾輪也可以收放,不過在真正投入批量生產時加以了簡化,改成了固定的。當然,為了能在航空母艦上操作,著艦攔阻鉤是必不可少的裝備,XTBD-1也不例外,很傳統地將其設定在尾輪前。當不使用時可收起緊貼在機腹下。
不管用什麼標準衡量,當TBD-1進入現役時,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魚雷轟炸機,在許多方面創下了“第一”。比如說,TBD-1是美國海軍清單上第一種採用全金屬下單翼結構的魚雷機,也是第一種裝備了液壓機翼摺疊裝置的海軍飛機(該液壓系統由裝在座艙右側艙壁上的閥門控制,飛行員或副駕駛在座位上就可以輕鬆操作而無需離開座艙)。就連它所掛載的直徑18英寸(0.457米),長15英尺(4.57米),重達2 000磅(907.2公斤)的布里斯·李維特MK13魚雷也是美國第一種專門被設計用於由飛機運載和投擲的航空魚雷(儘管後來在實戰中證明不太管用)。
該機可稱“體大翼寬”,翼展足足有50英尺,全長35英尺(約10.67米),機高15英尺1英寸(約4.60米),但採用波紋蒙皮寬達50英尺(15.24米)的機翼卻使其在低速時有著極好的操縱性。而且,低翼載在使得飛機在獲得優異的機動性時還擁有了僅為101.4公里/小時的著陸速度。飛行員們報告說在輕裝時TBD-1可以飛任何花樣,包括水平八字和涅斯捷羅夫筋斗,但掛上魚雷後操縱就不是那么順暢,甚至可說是有點笨重了(這個當然了,多了2,000磅的累贅)。
因此當配備在母艦上時將十二英尺的外翼段加以摺疊就顯得尤其必要。與眾不同的是該機率先採用液壓機翼摺疊系統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操作,左右機翼可以向內摺疊至駕駛艙上方;同時為了限制起降速度和改善低速度時的操作品質,在內翼段的後緣還設定了巨大的低速襟翼
作為逃生的輔助手段,TBD-1的每個翅膀下還各安裝了一個橡膠充氣浮力包,當飛機在海上迫降時它們可以由駕駛員操作或自動充氣(由裝在副駕駛座旁的壓縮二氧化碳氣瓶供氣)打開,使飛機能有足夠長的時間浮在海面上,以便飛機乘員完成逃生的系列動作。不過,緊挨著這兩個浮力包的卻是兩個總共裝著207加侖(約784.2升)航空燃料且沒有採用自封設計的油箱,不能不說是安全上的極大隱患。一旦燃料箱在戰鬥中中彈著火,很難想像這兩個橡膠制的浮力包在熊熊烈火的包圍下還能正常工作。另外,TBD-1的防禦武器也顯得有些貧弱,僅僅是前文提到的兩挺7.62毫米機槍。其中的后座活動機槍在不使用時可以完全收入槍手座位後帶頂蓋的凹槽內。前射機槍則由駕駛員操作,為了方便瞄準,在前風擋上還設定了一具MK.IV型望遠鏡式的瞄準具。投入現役後不久,道格拉斯公司考慮到飛行員們要求增強該機自衛火力的呼聲,為海軍提供了新的改裝套件,用一挺12.7毫米口徑的白朗寧M2機槍取代了原來.30口徑的固定前射機槍,稍稍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可是也有飛行員不領這個情,認為這么做純粹是多此一舉。他們的理由是用自己的魚雷轟炸機和對方的戰鬥機空戰絕對不是生存之道,即便咬上了敵機的尾巴,也不期待一挺12.7毫米機槍和一挺7.62毫米機槍相比會產生多大的不同;同時,改裝機槍反而加重了機體重量,讓情況進一步惡化而已。這么一鬧,海軍部的官僚也沒了主意,索性讓飛行員們自己決定該怎么做,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同一支飛行中隊里會同時見到採用兩種不同火力配備的TBD了。
該機的外掛武器可根據所執行任務的不同而有多種選擇。當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時,可選擇搭載一枚MK.13或MK.7-28魚雷;而當執行對地轟炸任務時,魚雷掛架兩旁的流線型MK.35炸彈架各可掛一枚500磅或1,000磅的炸彈,在機翼下也可掛12枚100磅的炸彈。為了保證水平轟炸的投彈精度,在飛行員下方還安置了一台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諾頓”MK.XV-3轟炸瞄準具(美國人自稱使用它後可以在萬米高空把炸彈投進泡菜罈,不過該裝備在歐洲戰場對德轟炸時確實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要說明的是,在TBD上當一名投彈手可是件苦差使,一旦需要使用轟炸瞄準具,就得從他座艙中部的位子上爬到前座駕駛員的正下方,而且只有俯臥在機腹中才能正確操作該裝置。另外,也許很少有人知道在TBD的機身前下部有兩扇小門,這裡面正是投彈瞄準窗的所在。當使用轟炸瞄準具時,這兩扇小門可以向下打開,平時當然是關得嚴絲合縫儘量減少飛行阻力了。關於TBD,還有一點非常奇怪,那就是魚雷的投放並不是投彈手的任務,而是飛行員的職責所在。魚雷的瞄準還是離不開那個相對於“諾頓”來說看起來有些簡陋的MK.IV望遠鏡式瞄準具,投放魚雷的標準過程如下:飛行員首先必須目測目標的大小,速度和距離,將觀察所得輸入瞄準具下方的MK.24型魚雷投放控制器中。然後將目標套入瞄準具里,保持直線飛行,期間要求飛機保持約100英尺的飛行高度,速度必須控制在120英里以內,直至飛到魚雷投放控制器通過反饋數據所給定的投放點投下魚雷為止。聽著有點不可思議,總覺得太過繁複,由飛行員一個人獨立完成似乎不太可能;不過這確實是TBD-1執行魚雷攻擊的全套固定動作,也許在大量的訓練後美國飛行員可以有條不紊地完成這一切。
TBD最有特色的還是那由七個部分組成前半截高高突起而後急劇收縮的玻璃座艙罩了,其中四塊可以沿滑軌移動打開。按照美國海軍的規定,飛機在起飛降落時座艙罩應當是完全敞開的,這主要是為了在遇到不測時乘員可以快速逃生。當然,在戰鬥飛行時仍有許多飛行員保留了這個習慣,由此可以推想在照片上見到許多TBD於戰鬥中仍舊敞著座艙罩決非什麼不能理解的事情。

原型機

原型機空重5270磅(而滿載起飛重量約8930磅),在1935年四月15日進行了首次試飛。隨後在同月24日被移交給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安娜寇斯提亞海軍航空站,開始由海軍進行為期八個月的接受測試。為了全面地了解飛機性能,海軍航空部不斷地將XTBD-1由一個基地移到另一個基地進行不同的實驗。先是在維吉尼亞的達爾戈蘭,隨後是諾福克,然後是在北島進行航母適應性測試,最後索性直接上了列剋星頓號航母實地測試。在這一系列的實驗中,XTBD-1由WilliamV.Davis上尉,GeorgeW.Anderson中尉和StewartH.Ingerson上尉操縱下做了十三次的航母甲板起飛和降落試驗。最終他們的結論相當一致:這是一種極其優秀的艦載魚雷攻擊機。
當在原型機上完成了所有的測試後,海軍要求道格拉斯公司在XTBD-1繼續做一些小修改。包括再度加高座艙罩以提升飛行員的視界,擴大機身內部空間使座椅後可加裝飛機翻覆保護架,滑油散熱器由原先的引擎下方改為安置在右側機翼上,同時引擎罩左側的汽化器進氣口被刪除。為了贏得寶貴的契約,海軍這些要求立刻被道格拉斯公司忠實地執行了。改進後的XTBD-1再次由海軍接手測試,所得數據如下:極速約321.87公里/小時,巡航時速為193公里(掛炸彈)/161公里(掛魚雷),航程700公里(掛魚雷)/1126.5公里(掛炸彈),實用升限6,000米。
1936年1月16日,海軍最終表示接受了改進後的XTBD-1的設計,並於2月3日正式賦予該機TBD-1的正式編號。道格拉斯公司也在當日如願以償地拿到了生產114架該型飛機的首張契約(生產序列號從0268到0381),可謂皆大歡喜。而那架勞苦功高的原型機則被海軍保留,成了專職的空中試驗平台。當飛行壽命終結時又被搬到位於俄克拉何馬州的諾曼海軍航空站做為地面展示機體,直到1943年10月29日才最終被廢棄拆毀。

正式生產

道格拉斯公司在建立該機的生產線時遠非一帆風順,直到1937年5月第一架TBD-1才離開聖莫尼卡工廠交到海軍的手中進行驗收。反覆的驗收並不是走走過場,其實在生產過程中道格拉斯的工程師們又加入了不少新設計,如以900馬力的R-1830-64發動機取代了原來的XR-1830-60,安裝槳葉長10英尺3英寸的漢密爾頓三葉全金屬定距螺旋槳,修改引擎罩外形使之更流線化,擴大垂直尾舵的面積以獲得更好的穩定性。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品質,因此在新飛機正式投入使用前再次進行評估測試就顯得十分必要了。三個月後(1937年8月3日),海軍終於正式接受了TBD,但測試所使用的兩架前期生產型(0268和0269)卻被海軍留在了試驗中心,沒有轉讓給一線部隊。
直到10月5日,第三架離開生產線的飛機(編號0270)才終於交到了真正的用戶手中---駐於CV-3“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上的第三魚雷機中隊(VT-3),這標誌著該機正式投入使用。
1938年8月16日,海軍追加訂購了15架TBD-1(生產序列號從1505到1519)來替代在訓練中損失的飛機以及擴編
新的飛行中隊。比起原先生產的TBD-1來,這一批飛機稍做了些改進。主要是擴大了機翼上可踩踏區域的面積,從9.15英寸寬加大到18.15英寸寬;還有就是重新安排了尾翼上編隊燈的位置,從左側水平尾翼移到了垂直尾翼的前緣根部。而到了1939年6月21日,海軍又有了利用TBD發展一種水上巡邏轟炸機的念頭,不過這一次決定不去麻煩道格拉斯公司而是自己動手。很快,尚留在海軍試驗中心的0268號機被運到了位於費城海軍船廠一角的海軍飛機工廠進行改裝作業。說穿了,這次的改裝就是用兩個浮筒取代原來的起落裝置而已,但是考慮到TBD掛上魚雷後將近9,000磅的重量後,挑選一對合用的浮筒卻也不那么容易。最終海軍飛機工廠決定把這一問題交與老牌的水上飛機專用浮筒生產廠家EDO公司(道奇·奧斯本伯爵公司)來解決。EDO公司從1925年以來就和海軍有緊密的合作關係,以生產鋁製的輕重量高強度水機浮筒而在這一行享有盛名,接到指標後很快便製成了一對長29英尺的鋁製浮筒(這可是當時使用在單發水上飛機上的最大號浮筒),圓滿地完成任務,不光如此,為了方便飛機上岸維修,還附送一套專用的滑板車。解決了浮筒這一關鍵問題後剩下的工作都十分簡單,比如取消尾輪和著艦鉤,在右翼根部加上一個把手以方便乘員登機。不出兩個月,改裝工程便告完成,海軍在當年8月14日給了新飛機TBD-1A的正式編號。經過在安娜寇斯提亞海軍航空站一個多月的測試後,該機被送到靠近羅德島紐波特的戈德島海軍航空站作進一步的檢測,結果還不錯,除了最大航速合理地下降了約20英里/小時外,裝上浮筒對其他性能和操縱性沒什麼太大的影響,並且,得益於EDO公司體貼周到地設定在浮筒尾端的方向舵,該機在水面滑行時控制方向也非常容易。
飛翔的荷蘭人
雖然測試結果令人滿意,可惜海軍已漸漸失去了對此一項目的熱情;所幸就在這時,另一個國家表示對TBD-1A有
興趣,原來荷蘭正想採購一種同類型飛機裝備其駐遠東的海空軍部隊,相中了美國人這個仍未出閣的寶貝。為了在零配件的供應上達到最大的通用性,荷蘭人要求用普拉特·惠特尼1,200馬力的GR-1820-G105A發動機(荷蘭訂購的“水牛”所用的發動機)取代原來的R-1830-64並重新設計垂直尾翼的外形。既然“上帝”提出了要求,深諳經商之道的美國人當然知道該怎么做,馬上著手準備修改設計,並將改裝計畫定名為“DeVliegendeHollander”(飛翔的荷蘭人)。不過TBD-1A似乎是交上了“華蓋運”,命中注定不會在戰場上揚名立萬。就在1940年5月,還沒等改造工程告一段落,荷蘭就在希特勒的閃電戰下扯起了白旗,這筆交易也就泡了湯。由於沒了主顧,這一項目終於下馬,那架原型機又被交還給戈德島海軍航空站。然而就在這裡,這唯一的一架TBD-1A終於找到了一份適合它的工作--作為載具參與各型號魚雷的空投試驗。

魚雷試驗機

當時美軍艦載魚雷機的主要攻擊武器--布里斯·李維特MK.13魚雷。雖然貴為美國海軍第一種航空魚雷,但該設計徹頭徹尾是個失敗,在使用中問題不斷,往往在入水後就一頭扎入海底或是在與水面接觸時就斷成兩截。因此,對其進行改良就成了海軍的當務之急。由於TBD-1A的低速度和飛行的穩定性使得其成為一種非常理想的武器投放平台。從42年五月到43年5月,該機在第二試驗中隊的飛行員操作下不斷地進行各種投雷實驗,而科研人員也根據這些試驗所得的數據對MK.13魚雷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不過要說明的是,直到加利福尼亞工業學院為MK.13魚雷設計出特殊的尾環,該武器的質量一直不過關。
在為海軍的魚雷試驗鞠躬盡瘁後,TBD-1A還被用於一些飛機氣動外形和機載設備的實驗,直到43年9月22日才退出現役,並於第二天被拆毀。

裝備部隊

1937年秋,海軍五艘航空母艦中的四艘(“薩拉托加”號,“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以及“企業”號)已經被決定換裝TBD-1魚雷攻擊機,只有“突擊者”號由於甲板太短不適於“蹂躪者”起降而被摒棄在外(後來還是配備了一些該型飛機)。
第一個裝備TBD的單位是搭載於“薩拉托加”號上的VT-3,1937年10月5日第一架新飛機送到了他們的手中。短短兩個月之內,所需的十八架飛機全部到位(機身編號從“3-T-1”到“3-T-18”),使得該部可以一次出動六個三機編隊執行任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VT-3的飛行員們在TBD的操作手冊中加入了這么一條:每回起飛前都必須對將機翼鎖定在水平位置的螺栓確認一番。這決非哪位飛行員一時的心血來潮之舉,而是來自於血的教訓--有一位年輕的飛行員忽略了這一步驟,在起飛後強大的上升氣流使得一側未鎖定的機翼向上折起,飛機當即向左翻滾墜毀,機毀人亡。所幸,這項工作做起來並不困難,飛行員只需在座艙內就可以通過觀察機翼上凸起的標誌物完成。
就在同一年,VT-3參加了年度的艦隊演習,全中隊從停泊在距珍珠港一百英里處的“薩拉托加”號航母上起飛,對港內的艦船及海軍在福特島上的設施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偷襲,所採用的戰術與幾年後日本人所乾的幾乎如出一轍。這不啻是對大艦巨炮主義者的一次當頭棒喝,不過俗話說“好心救不了該死的鬼”,海軍上層對演習中所得出的災難性的結論不置可否,對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強大突擊威力也是懵懵懂懂;更加不湊巧的是,由於海水的腐蝕作用,VT-3的飛機在之後的1938年初必須回廠更換新的機翼蒙皮,沒有了這些“掃把星”,就更沒有什麼人會去用心考慮來自空中的危險了。
駐紮在“列剋星敦”號上的VT-2是美國海軍中第二個接收TBD的飛行單位,該部在1938年4月拿到了全面換裝所需的二十一架飛機。幾乎同時,“約克城”號上的VT-5也用上了嶄新的二十架“蹂躪者”。隨著“大黃蜂”號(CV-8)和“黃蜂”號(CV-7)的入役,海軍又組建了新的飛行中隊,不過飛機在航母上的操作始終是一項危險的任務,訓練中居高不下的事故率使得各部陸續損失了二十九架TBD。
海軍陸戰隊也從海軍手中搞到了一架TBD,這架生產序列號為1518的飛機被分配到了駐北島的第二陸基航空分遣隊(BAD-2),後來又在1941年3月26日轉到了VMS-2,擔任諸如空中拖靶,訓練偵察機飛行員等任務或充作中隊的聯絡飛機直到41年的6月5日。之後,這架飛機又先後在VT-3和VT-6手中轉了一圈,最終於42年4月29日編入駐“大黃蜂”號上的VT-8,交由該中隊最年輕的喬治·蓋伊(GeorgeGay)少尉駕駛。
歐洲的戰火促使海軍又新編了兩個使用TBD的攻擊機中隊,分別是駐“突擊者”號的VT-4和駐“黃蜂”號的VT-7,不過這兩支部隊均在珍珠港事件後才姍姍來遲,前者於1941年的12月17日(事件後十天),後者於同月26日宣布完成戰備。儘管原來被認為甲板面積太小而不適於使用“蹂躪者”,“突擊者”號航母最後卻搭載了兩個使用TBD作戰的中隊,除了VT-4外,還有VS-41偵察中隊(該部隊也會執行一些攻擊任務)。而另兩個偵察中隊,VS-71及VS-71,也用TBD取代了其部分的SB2U“辯護者”式偵察轟炸機。所有這些並不是全部的TBD使用者,有一架生產序列號為0342的飛機曾於40年的3月19日至4月4日這短短半個月裡,在第三通用中隊(VJ-3)里服役,搭載在艦隊修理艦“參宿七”號(AR-11)上。
海軍航空訓練司令部也在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採用一批TBD作為高級教練機,NATC在1938年得到了它的第一架TBD。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其漂亮的塗裝,這些飛機保留了出廠時的全銀著色方案,但在引擎罩上和後機身卻按照部隊的不同而採用了各種鮮艷的顏色以示區別。根據大部分資料顯示,這十架飛機作為教練機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其間也會不時抽調給其他艦上的航空隊(如VT-4,VT-5,VT-8,VS-42以及VS-71)參與諸如洋上巡邏等任務。當1942年六月的中途島大海戰結束後,所有倖存的TBD都被轉讓給了海軍航空訓練司令部,
分別被送到芝加哥彭薩科拉諾福克邁阿密等地作為教練機發揮餘熱,還有一些則上了“長島”號和“襲擊者”號兩艘改造的母艦在五大湖中訓練艦載機飛行員,直到1944年11月最後一架TBD從海軍退役為止。
1940年的8,9月間,海軍在VT-2和VT-3的部分TBD上開始試驗一些新迷彩,據說這一系列不同色彩,不同形狀的偽裝色可以讓敵方的飛行員和射手對自己飛機航向,大小和距離的判斷產生偏差,進而不能準確射擊。可是經過幾個月的反覆比對,新迷彩方案並沒有顯示出任何過人之處,試驗終於在同年秋末偃旗息鼓,所有參加試驗的飛機又按照各自所屬部隊的習慣被塗上了原來的顏色。雖然這一大膽的嘗試成效不彰,不過在這次試驗中取得的數據倒是對後來美國海軍飛機偽裝色的沿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1年的十月一日,海軍秘書處以公函的方式正式命名TBD-1為“蹂躪者”。同一天接收命名的還有道格拉斯公司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格魯曼公司的F-4F“野貓”式戰鬥機。毫無疑問,這些名字都是為了對那些潛在的敵人表明美國人的決心和勇氣。

參加戰爭

1940年末,局勢的發展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美國或遲或早都會被捲入這場戰爭。德,意,日三國簽署了軸心條約,英國不得已退守孤島,這一切使得羅斯福急於充實他的軍隊,包括艦隊航空兵。而為了縮短與太平洋上諸基地的距離,早在1939年十月太平洋艦隊就把老家從加利福尼亞的聖地亞哥一口氣搬到了夏威夷的珍珠港。
而在大西洋上,中立巡邏是這時唯一可乾的一件事,執行這項任務的TBD仍舊保留了它們在戰前的鮮艷色彩--機身全銀,機翼上表面卻是對比強烈的鉻黃色,尾翼和引擎罩則按照各自所屬部隊的不同塗上了各種顏色。為了便於識別,國籍標誌畫到了前機身甚至引擎罩上。隨著國際局勢的惡化,海軍終於決定在所有的艦載機上採用偽裝色,海軍航空部命令所有艦載飛機一律塗上不反光的淺灰色。另外,為了阻止任何一架TBD落入敵手,機翼下的海上迫降用橡膠充氣浮力包也被拆除。為了盡力提高飛行員生存率,各種非官方的改造在部隊中流行開來。較有特色的是VT-6中隊的做法,在該中隊的飛機上全都又裝了一套自動方向探知儀的天線。
珍珠港事件爆發當天,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母(“列剋星敦”“薩拉托加”及“企業”號)全部不在港內,這點對美國人來說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正因為如此,兩個月後日本就為他們的這個失誤付出了代價,美國人發起了
他們的第一次攻勢。1942年的2月1日,“企業”號搭載的VT-6攻擊了卡瓦加雷(Kwajalein)島上的港口和其中的日本艦船,“約克城”上的VT-5則在同一天清晨攻擊了雅留特(Jaluit)島,遺憾的是,由於MKXIII魚雷在實戰中很不可靠,這兩次襲擊都算不上完美。在對卡瓦加雷的首次攻擊中,VT-6擊沉了一艘武裝拖輪和幾艘貨輪,自身倒是毫髮無傷,全身而退。通過珍珠港事件的洗禮美國人認識到了不徹底的攻擊意味著什麼,當然不想犯這樣的錯誤;於是,VT-6的TBD剛回到母艦,便又掛上500磅的炸彈再次出擊,把島上的機場和油庫炸了個稀巴爛。
相較之下VT-5對雅留特島的空襲不太走運,共損失了四架TBD。不過所有的損失都不是敵方的火力造成,兩架飛機是因為不慎在空中相撞,還有兩架飛機是因為耗盡了燃油,分別為生產序列號0298的10號機和另一架生產序列號1515的TBD。共有兩架TBD在離環礁不到100碼的海中迫降,所有的乘員都游到了岸上,不久被日本人俘虜,在戰俘營里呆到了戰爭的結束。
2月24日,“企業”號上的VT-6又襲擊了被日軍占領的威克島(Wake),隨後又於3月4日攻擊了馬庫斯(Marcus)島。不過規模最大的還是對紐幾內亞萊城和薩拉馬魯進行的攻擊行動。“約克城”和“列剋星敦”號合兵一處,前進到距紐幾內亞海岸只有四十五英里處才出動其艦載機部隊。飛越歐文.斯坦利山的TBD和SBD做到了完全的突然性,可惜這兩個地方最大的目標只有一艘老式的輕巡洋艦而已。VT-2和VT-5在這次行動中共投下了23條魚雷,不過命中率實在是……,只有一條擊中了一艘6,000噸的貨輪。不過對美國的普通民眾來說,這已經可以讓他們大大地出一口惡氣了,許多報紙在頭版最醒目的地方這樣寫道“我們報了珍珠港的仇!”
這一系列的行動暴露了TBD在速度和航程上的重大缺陷,當然,還證明了MKXIII魚雷是一堆無用的廢鐵。但是,在這些行動中TBD都得到了已方戰鬥機的重重保護,也沒有在空中面對敵方戰鬥機的巨大威脅,不少海軍的高官反倒得出了這樣的結論--TBD仍舊是一種有效的進攻武器。正是這一錯誤的判斷,使得海軍在後來的戰鬥中遭到了不必要的損失。

珊瑚海海戰

1942年5月3日,日本軍隊在圖拉吉島(Tulagi)的登入,這一舉動拉開了珊瑚海大海戰的序幕。當弗萊徹得知此事,立刻命令“約克城”號前往攻擊。在航母開始轉向,高速朝著新的目的地航行時,眾多的艦載機駕駛員也沒有閒著,徹夜研究作戰區域的航空地圖為將要來臨的戰鬥做準備。第二天拂曉,“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到達了瓜達卡納爾島西南約一百英里的海面,隨著“出擊”命令的下達,各型艦載機陸續起飛,有VS-5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VF-5的F4F“野貓”式戰鬥機,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VT-6的TBD“蹂躪者”式那略顯笨重的身影。日本人根本沒有估計到在南太平洋這個偏遠的小島附近會出現美國海軍的主力艦隻,勉勉強強抵抗了一會兒就撤出了戰鬥。美國的艦載攻擊機總計擊沉驅逐艦布雷艦運輸船各一艘,“野貓”式也擊落了幾架日本人的水上飛機,輕鬆地贏得了第一回合。
中午時分,VT-2的十二架TBD魚雷轟炸機在布雷特(J.H.Brett)少校帶領下鬼使神差般地撞上了日本人的支援艦隊,二話不說立刻對其中最大的目標--“翔鳳”號輕型航空母艦展開了攻擊。還沒等日本人喘一口氣,“列剋星敦”號上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在該艦航空大隊長奧爾特(W.B.Ault)中校的率領下趕到了戰場。正當無畏式開始俯衝,準備將其所攜帶的致命貨物投到日本人頭上時,十架VT-5的TBD也趕來參加這一場獵殺遊戲。
“翔鳳”號艦長伊沢石之介大佐拚命想要起飛艦上的戰鬥機來保護自己,但這么一來母艦必須逆風航行,不能再做什麼規避動作,成了不折不扣的靶子。很快,航空甲板上因為炸彈的爆炸而燃起了熊熊大火,不斷命中艦體的魚雷令母艦的航速逐漸減慢了下來,並最終徹底喪失了動力,象死魚一樣飄浮在海面上。而這時天邊又出現了幾架被沖天的大火和濃煙吸引來的美軍飛機,這是VT-2的另一批TBD趕來給“翔鳳”號最後一擊。
美國人的攻擊結束後大約四十分鐘,“翔鳳”號沉入了太平洋。根據統計,SBD投下的炸彈共有十三枚命中了日本人的航母,VT-2和VT-5所發射的魚雷則有七枚命中。初戰告捷讓美國飛行員興奮不已,“約克城”號上的第二攻擊機中隊長羅伯特·蒂克遜(R.E.Dixon)少校立刻向母艦發出了全文為“消滅航母一艘!蒂克遜呼叫母艦,消滅航母一艘!”(Scratchoneflattop!Dixontocarrier,scratchoneflattop!)的著名電文。美國人在這次戰鬥中只損失了三架飛機(兩架VT-5的TBD及一架SBD),其餘九十架飛機全都安然回到了航母上。
5月8日凌晨,交戰雙方幾乎同時派出偵察機搜尋對方的下落,又幾乎同時發現了敵手的行蹤。“約克城”號和“列剋星敦”號立刻起飛了八十二架飛機(二十一架TBD,四十六架SBD和護航的十五架F4F)向日本人的兩艘航母發起了進攻。其中VT-5的九架TBD在泰勒少校(JoeTaylor)帶領下於上午9:15分開始對“翔鶴”號航空母艦
進行魚雷攻擊,可惜投下的魚雷沒有對日本人造成任何損失,要么錯過了目標(躲開低速的MKXIII魚雷對訓練有素的日本艦長來說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任務),要么擊中了目標卻沒有爆炸。而VT-2的攻擊同樣沒有任何效果,反倒在返艦途中因為耗盡燃料損失了一架“蹂躪者”式(在距母艦二十英里處迫降)。
12:45分,“列剋星敦”號艦內因為燃油蒸汽氤氳,突然發生大爆炸,並重新引發大火。火勢迅速蔓延,伴隨著甲板下不斷的爆炸,終於無法控制。下午15時左右,經管嚴重受創的航母仍保持著25節的航速行駛試圖趕上艦隊,費馳少將卻知道這艘英勇的戰艦已經到了它的最後時刻,終於通知謝爾曼(Sherman)艦長下令全體船員離艦。可是直到夜幕降臨,“列剋星敦”仍在海面上漂浮,費馳少將迫不得已下終於下達了最令人傷感的命令--擊沉這個自己朝夕相處的好夥伴。“費爾普斯”(Phelps)號驅逐艦奉命對其發射5條魚雷,“列剋星敦”號於17時56分沉沒,而已經降落到該艦的36架飛機(包括VT-2所有倖存的TBD)也隨之沉入大海。

中途島海戰

史詩般的中途島大海戰是TBD作為一線魚雷攻擊機參與的最後一次大戰。在這場戰役爆發前,美軍已經決定一旦擁有足夠數量的TBF“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就儘快全數替代老舊的“蹂躪者”。“大黃蜂”號上的VT-8這時已經開始進行機型轉換訓練,該中隊的人員為此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半人仍舊用“蹂躪者”式參與日常戰鬥巡邏,另一半則被送到了佛羅里達州的諾福克海軍航空站學習使用嶄新的TBF。
三艘航母上的各個艦載機中隊都在為這次大戰做著最後的準備,VT-8的約翰·沃爾德倫(JohnWaldron)少校認為加強自衛火力能夠顯著提升自己部隊成員的生存率,決定對其中隊的TBD加以改裝,用兩挺7.62毫米的並在線上槍(取自艦上SBD轟炸機的備用件)代替原先后座射手的一挺布朗寧機槍。
而“企業”號上的VT-6及“約克城”號上的VT-3卻都保留了原來的配置。儘管日本艦隊幾乎處在TBD的極限航程上,“企業”號和“大黃蜂”號還是在早上七點派出了自己的艦載攻擊機群。雖說VT-8的飛行員們從來沒有試過掛上實戰用雷從航母上起飛,其十五架TBD還是同VT-6的十四架同型機一起安全地完成了起飛作業。按照作戰條例,魚雷機是最後從航母上起飛的機種,因此當TBD還未全部離開甲板時,SBD編隊已經在艦隊上空盤旋了近四十分鐘。為了害怕貽誤戰機,SBD被命令拋下行動遲緩的“蹂躪者”先行出發攻擊日軍。
直到“無畏”式出發了近二十分鐘,TBD才終於全部起飛,編成作戰隊形向著日本艦隊的大致方向飛去。
TBD機群貼著海面低飛,上空則是擔任VF-6中隊擔任掩護的“野貓”式。起飛前VT-6和VF-6的飛行員們已經約定了守望互助的暗號,不巧的是,VF-6跟錯了隊伍,保護的對象成了對那些約定的暗號一無所知的VT-8。約九點半時,直覺敏銳的沃爾德倫領著VT-8比那些先出發的SBD更早找到了向北規避的日軍艦隊,儘管勢單力薄,他還是決定向“加賀”號發起攻擊。十五架TBD分成了兩個小編隊,各有七到八架飛機,分別從母艦兩側開始進入。
在“蹂躪者”式將“加賀”號納入魚雷射程內之前,日軍在空中巡邏的零式戰鬥機已經盯上了它們。緩慢笨拙的TBD根本無法擺脫零式兇猛的追尾攻擊,新裝上的兩挺後射機槍也沒有發揮出多少效力。很快,一架接一架的TBD甚至還來不及發射魚雷就拖著火舌墜入了大海,最後只有喬治·蓋伊少尉駕駛的14號機(生產序列號1814)有機會在被擊落前向“加賀”投下了魚雷,但卻被日艦輕易地避開。蓋伊少尉成功地在飛機下沉前逃出了座艙,成了VT-8唯一的一位倖存者。
VT-6比VT-8晚幾分鐘到達戰場,同胞的可怕遭遇不僅沒有使他們退縮,反而令他們鬥志昂揚。中隊長林德西少校同樣將他的十四架TBD分成了兩個七機編隊對“加賀”號進行砧型攻擊,不過在進入投雷距離前他們必須首先突破日本艦隊由輕巡洋艦組成的距母艦十二至十五英里的外層防禦圈及距母艦六英里由重巡洋艦和戰列艦組成的內層防禦圈。日本艦隊當然要竭力阻止美軍魚雷機搶占攻擊陣位,除了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封鎖TBD的航路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先進的零式戰鬥機。VT-6剛突破外層防禦圈就受到了零式的圍攻,在抵達投雷點時已經只剩下四架“蹂躪者”。
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當零式對TBD展開屠殺時,護航的“野貓”式卻仍在高空中悠哉游哉的等待著根本不可能會出現的求救信號。VT-6的羅伯特·勞伯(RobertLaub)中尉終於等到機會投出了他機上的魚雷,但他還來不及察看戰果就決定立刻俯衝脫離,向母艦返航。正當他將成功地日本艦隊遠遠地拋在後面時,他的機槍手驚奇的報告說看到日本人的三艘航母爆炸起火--VB-3和VB-5的“無畏”式終於趕到了!
和VB-3的十七架SBD同時抵達的還有VT-3的十二架TBD,他們倒是受到了六架VF-3的“野貓”式的全程護航。不過在攻擊前,VT-3卻莫名其妙地與VB-3失去了聯繫。由蘭斯·馬錫(LanceMassey)少校率領的十二架TBD在離日本航母十五英里處受到了八架零式的截擊,敵人不斷從高處對這些“蹂躪者”進行俯衝攻擊,使得七架飛機在投雷前就栽進了大海。剩下的五架TBD倒是向“蒼龍”號發射了魚雷,不過全部被日本人躲了開去。在撤退過程中又有三架飛機被擊落,最後只餘下兩架飛機回到了“企業”號。
從美軍三艘航母上起飛的四十一架TBD只有六架回到了艦隊,其中還有一架因油盡迫降在“企業”號旁,魚雷機隊乘員的傷亡率達到了令人震驚的90%!事實證明TBD太慢了,如果已方沒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就很難在實戰中倖存下來。
幾乎同時,前去偵察日本人動向的十架SBD發現了“飛龍”號的行蹤,“企業”號立即起飛了另外二十四架SBD
勇追窮寇。傍晚五點,美軍飛行員們開始對日本人的最後一艘航母發動猛攻,接連有四顆炸彈擊中了“飛龍”號的飛行甲板,引發大火。日本人很快放棄了明顯已經無可救藥的“飛龍”號,不過其燒焦的船體卻一直在海面上漂浮,第二天才由日軍驅逐艦自行擊沉。
日軍在慌亂的撤退中,“三隈”號和“最上”號重巡洋艦撞在了一起。這一幕又正好落入了美軍潛艇的眼中,斯普魯恩斯上將(Spruance)馬上命令“企業”號追擊這兩艘受創的軍艦。這一次的任務簡簡單單,在SBD和TBD的輪番攻擊下,“三隈”號起火沉沒,“最上”號重巡洋艦則負傷逃回了日軍的特魯克(Truk)基地,足足修理了一年才恢復原狀。這可以說是TBD的最後一次實戰出動了吧!

退役

“約克城”號的戰後報告中這樣寫道“……實戰中顯示,TBD在敵軍戰鬥機的攻擊下不堪一擊,建議立刻用TBF加以替換……”,終於使海軍決心馬上將TBD撤出一線行動。VT-6的倖存者勞伯中尉也在他的個人報告中對魚雷機隊失利的原因加以總結“1.日軍艦艇的反空襲戰術行之有效;2.零式戰鬥機性能優良;3.沒有和SBD有效地配合行動;4.與戰鬥機掩護脫節;5.敵方密集的防空火力。”另外,勞伯自認飛行員的訓練沒有跟上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他自己在這場大戰前已經飛了四年TBD,卻從未在訓練中投過雷!而“蹂躪者”在其眼中,也已經不適合越來越激烈的戰鬥了“……TBD太慢,無法擺脫敵方戰鬥機的攻擊和高射炮火……”
中途島大海戰後,所有在役的TBD很快都撤出了一線部隊。“黃蜂”號上的VT-7在這艘母艦進入太平洋前就全數換裝了嶄新的“復仇者”式。不過“突擊者”號上的VT-4卻還在相對較平靜的加勒比海使用TBD執行巡邏任務,直到1942年8月該部解散為止,所有的TBD都被移交給了岸基訓練部隊。
德克薩斯的科布斯.克利斯蒂基地在1942年底前使用TBD作為教練機,邁阿密海軍航空站則用到了1943年底。伊利諾斯州的戈蘭維爾海軍航空站將他們的TBD保留到了1944年初,而維吉尼亞州達爾戈蘭海軍航空站的三架TBD更長壽一點,一直服役倒1944年8月。最後一架“蹂躪者”服務於西海岸的艦隊航空行動處,1944年11月才最終除役解體,為TBD六年的戎馬生涯畫上了一個句號。

數據表

翼展:15.24m
機長:10.69m
機高:4.59m
空重:2804kg
發動機:1具普惠R-1830-64型複列星型14缸空冷發動機(900hp)
最大時速:331km
實用升限:6004m
續航力:1152km
武裝:機腹中線500kg、250kg或魚雷用掛架1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