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GBU-28“寶石路”Ⅲ雷射制導炸彈

美國GBU-28“寶石路”Ⅲ雷射制導炸彈

GBU-28屬於美國“寶石路”Ⅲ雷射制導炸彈系列。彈體分為3大部分——— 制導艙、戰鬥部艙、尾艙。其中,制導艙主要由雷射導引頭、探測器、計算機等組成。它和尾艙中的控制尾翼一起,共同控制炸彈命中目標。GBU-28全重達2. 3噸,最大直徑約440毫米,長約5.84米,炸彈內裝填了306公斤高爆炸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美國GBU-28“寶石路”Ⅲ雷射制導炸彈
  • 國家:美國
  • 組成:制導艙、戰鬥部艙、尾艙
  • 彈藥類型:雷射制導炸彈系列
  • 全重:達2.3噸
簡介,缺點,

簡介

GBU-28有智慧型化的引信。引信的核心部件是微型固態加速計。該加速計可隨時將炸彈鑽地過程中的有關數值與內裝程式進行比較,以確定鑽地深度。當炸彈碰到地下掩體時,會自動記錄穿過的掩體層數,直到到達指定掩體層後才會爆炸。GBU-28能鑽入地下6米深的加固混凝土建築物或30米深的地下土層。
GBU-28是海灣戰爭的“早產兒”。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的地下指揮所等堅固目標進行反覆轟炸,但效果甚微。當時,美國還沒有進行GBU-28的早期論證。直到“沙漠風暴”行動開始一周后,美國空軍才匆匆向國內軍工企業提出了研製鑽地武器的構想。為此,美國國內研究單位和企業緊急動員,匆忙設計了一種特殊炸彈,這就是GBU-28。1991年2月27日,由一架F-111 戰鬥轟炸機向巴格達以北數公里的空軍基地地下綜合設施投擲了首批兩枚GBU-2 8炸彈,其中一枚準確命中目標。從飛機拍攝的公開電視錄像來看,在炸彈擊中目標後大約6秒,從炸彈鑽入點冒出大量濃煙。在對海灣戰爭10周年回顧採訪中,新華社記者曾實地考察,發現GBU-28可以對地下掩體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曾使掩體內近千名平民死亡。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共生產了30枚這種炸彈。後來,美軍還專門撥出1840萬美元,計畫對其進行改進,並製造161枚這種硬目標鑽地炸彈。1995年,改進後的炸彈被正式命名為GBU-28。
截至阿富汗戰爭爆發,美軍共裝備了125枚這種炸彈。2001年10月10日,美軍首次在阿富汗投下這種炸彈。如前所述,這種武器畢竟是一種“早產兒”,存在著某些先天不足。一是其體積過大,無法裝載在B-1、B-2遠程隱形轟炸機上,也不能裝載到航母的艦載機上,這就限制了該炸彈的廣泛使用。二是該炸彈使用的GBU-27雷射制導裝置降低了飛機的生存能力。因為這種雷射制導裝置在使用時,必須由操作手用雷射指示器指明目標,炸彈再沿著反射回來的光束飛向目標,這不僅增大了操作員的負擔,而且還增加了飛機在目標上空滯留的時間。三是這種雷射指示器容易受到天氣等因素的影響。

缺點

鑒於GBU-28上述3大缺點,美國已開始在GBU-28的基礎上開發其改進型—— —GBU-37掩體穿透鑽地彈。據說一枚GBU-37炸彈就可以摧毀經過高強度加固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而這類目標以前被認為只有核攻擊才能摧毀。
美軍還構想將GBU-28改造為智慧型鑽地彈,使其可以穿透至少3層鋼筋混凝土或鋼板。這種智慧型鑽地彈有多級引信。炸彈觸地後先鑽入地下一定深度,由引信 A引爆,炸開一個洞,炸彈繼續鑽地;遇到混凝土結構時,引信B再引爆,炸開混凝土結構,並繼續往下鑽;遇到鋼板加固工事時,引信C引爆;炸彈鑽透鋼板後進入掩體內部,彈體才最後爆炸。此外,美國還可能在GBU-28的基礎上研製隱形鑽地彈,以便與B-2、F-117A等隱形飛機相適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