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英文:Paveway,又稱“鋪路”),是美國在Mk 80系列標準炸彈上加裝雷射制導系統和彈翼而成的一類成本很低的精確制導武器,可以從有限的防空區外投擲,準確地攻擊各種地面和水面目標。這種武器使用通用的雷射制導系統,只是氣動力面(舵和彈翼)不同,以適應特定尺寸炸彈的需要,而且除普通炸彈戰鬥部外,所有其餘的部件(雷射導引頭、控制艙、舵和尾部彈翼組合)均以成套制導附屬檔案形式由主承包商德克薩斯儀器公司提供。

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是目前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大的精確制導炸彈系列,已發展出Ⅰ、Ⅱ、Ⅲ三代,其編號GBU表示“制導炸彈”(Guided Bomb Unit)。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 英文名稱:PAVE WAY Laser Guided Bombs
  • 研製時間:1964
  • 國家:美國
簡介,發展過程:,主要改型:,基本數據:,作戰套用:,識別特徵:,

簡介

“寶石路”系列雷射制導炸彈1965年開始研製,至今已經發展了三代,即“寶石路”Ⅰ、“寶石路”Ⅱ和“寶石路”Ⅲ。“寶石路” Ⅰ是在1974年前發展的。1965年4月,美空軍軍械發展試驗中心對在標準炸彈上使用的兩種雷射制導概念進行了競爭性鑑定試驗,試驗證明,雷射制導概念是可行的,接著成立了“寶石路”計畫辦公室,並選定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為研製生產成套制導附屬檔案的主承包商。首先改裝M117通用炸彈,並於1968年在越南戰場成功地進行了試驗。後來又對Mk82和Mk84兩種通用炸彈和M118爆破彈成功地進行了改裝。1970年研製出“石眼”(Rockeye)子母彈,1971年鑑定“寶石風暴”(Pave Storm)子母彈。到1974年共研製改裝了八種型號,它們適於從中、高空近距投放,並在越南戰場大量使用(約25000枚)。
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第二代雷射制導炸彈“寶石路”於1975年開始研製,1977年投產。使用這一代雷射制導系統的主要炸彈有Mk 82、Mk83和Mk 84,另外還專門研製了一種破壞堅固目標的“堅固結構彈”(GBU-17/B),這一代適於從中、低空和更遠的防空區外距離投放。
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目前美軍使用的“寶石路”系列炸彈幾乎參加過自越戰以來所有的作戰行動。歷次實戰證明了“寶石路”系列制導炸彈是一種費效比很高的武器,在“沙漠風暴”空襲發起時美軍投下的第一枚炸彈就是F-117A攜帶的GBU-27,並準確的摧毀了巴格達市中心的電話電報大樓;F-111F戰鬥轟炸機曾在一次行動中出動46架,每架攜帶4枚GBU-12,創下了摧毀132輛坦克及裝甲車的記錄。

發展過程:

寶石路系列雷射制導炸彈,是美國於60年代中期,在MK80系列標準炸彈基礎上加裝雷射制導系統和彈翼而發展成的一種精確打擊武器,已發展了三代。目前,已經形成系列化裝備,是美國空軍對地攻擊的重要力量。台灣引進的主要有GBU-10E/B(908公斤)、GBU-12B/B(454公斤)、GBU-12D/B、E/B(227公斤)等,屬寶石路第二代。
性能特點:
1.可在較遠的距離上投放,載機生存率高。
2.命中精度高,極大地提高了有效載荷比。
3.可攻擊多種目標。
4.價格低廉,成本效益比高於普通炸彈50倍。
5.需目標照射保障,載機無法在拋投後迅速脫離。

主要改型:

寶石路Ⅰ。有3種型號(1967年裝備)GBU-10B、GBU-10A/B、GBU-12A/B。
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寶石路Ⅱ。有7種型號(1975年研製,1977年生產)GBU10C/B、GBU-10D/B、GBU-12B/B、GBU-12C/B、GBU-16B、GBU-17B、MK13/18。
射程增大,制導和控制均有改進。
寶石路Ⅲ。有4種型號(1980年研製,1983年生產)BGU-22/B、GBU-24B、BGU-27B、GBU-28。
精度高,射程遠,低空遠距離打擊能力強。

基本數據:

攻擊距離 依投擲高度而定
命中精度 Ⅰ型3米;Ⅱ型1~2米;Ⅲ型1米
彈重 12型225公斤;16型455公斤;10、24型908公斤
彈長 12型3.33米;10、24型4.32米
彈徑 12型273毫米;10、24型475毫米
翼展 12型933毫米;10、24型1.17米
戰鬥部 高爆炸藥
彈體 12型MK82炸彈;16型MK83炸彈;10、24型MK84炸彈;27型BLU-109鑽地戰鬥部;28型BLU-119鑽地戰鬥部
載機 F-5、F-16等

作戰套用:

越南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剛剛研製成功的Ⅱ型彈,共投擲25000餘顆,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衝突中,美國出動FB-111戰鬥/轟炸機與海軍艦載機配合作戰,使用雷射制導炸彈成功地襲擊了班加西、第黎波里的預定目標,附加損失較小。
海灣戰爭中,雷射制導炸彈是美軍空對地攻擊的重要武器,美軍共投擲9300餘顆,計6000多噸,命中率達85%以上,為癱瘓伊軍防空體系,殺傷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雷射制導炸彈,其中鑽地型GBU-28在摧毀南堅固設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阿米里亞慘案:海灣戰爭時美軍對巴格達狂轟亂炸,對這個防空洞投了兩顆鑽地炸彈(GBU28)。據說,炸彈下去爆炸時產生的氣浪振起了14人,這14人幸免於難。但裡面的上千人(有一說是400人)被活活燒死。現在這個防空洞已經開放,可以清晰的看到人形的黑色痕跡!這是美國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
阿米里亞防空洞是海灣戰爭前,薩達姆斥資1000萬美元,在巴格達修築的可容納1000人的巨大防空洞。

識別特徵:

1.採用兩組控制面。第一組是位於彈體前部的舵面,4片,尺寸較小。第二組是位於彈尾部的大面積彈翼,4片,尺寸較大,用於滑翔增程。
2.彈頭前為導引頭,有環狀裝置,特徵較明顯。
3.不同重量炸彈的彈體輪廓略有差異
“寶石路”系列炸彈“寶石路”系列炸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