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語文(12-18歲)》是2008年7月1日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浩嵐。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國語文
- ISBN:7802035821, 9787802035829
- 頁數:906頁
-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海外優秀教材編譯文叢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美國語文(12至18歲)》美國當代中學語文教程,選編的課文以美國歷史的發展為線索,取材於不同時代的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及文學代表意義的文章,完整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綜合性及開放性,尤其課後問題的設定、編配極具趣味性、現實性,對學生文學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教程很好地平衡了知識的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強調學生多元化思維的同時,更加注重其個性思維的獨特經驗,既是語文教程,也是歷史人文教程、思想實踐教程。
我們誠摯建議家長和教師不要把本書僅僅作為學習英語的工具,那樣無異於買櫝還珠。我們要認真注意的是:他們的課文為什麼這樣編選?他們的習題為什麼會這樣設計?他們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樣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與我們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編輯推薦
《美國語文(12至18歲)》教程很好地平衡了知識的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強調學生多元化思維的同時,更加注意其個性思維的獨特經驗,既是語言教程,也是歷史人文教程、思想實踐教程。我們誠摯建議家長和教師不要把《美國語文(12至18歲)》作為學習英語的工具,那樣無異於買櫝還珠。我們要認真注意的是:他們的課文為什麼這樣編選?他們的習題為什麼這樣設計?他們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他們方式訓練出來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
美國是被世人罵得最多,而又譽之最多的國度。親美敵美者,都有自己的原因,是價值觀不同所致。但世人對美國的一個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承認它是強勢文化帝國。對此,學者們早有各種論證,有關的宏文有許許多多。這個國度的起飛與教育不無關係……《美國語文》好似對這個強勢帝國形成的一個注釋,於讀者有很新鮮的刺激,不知道中國的教員們,關注到了它沒有……
《美國語文(12至18歲)》選用了亨利·大衛·梭羅的《論公民的不服從》。這是一篇名作,列入中學教程,無疑是有衝擊力的文字。有意思的是,文章背後的思考題很帶挑戰陛。三道題是:
1、梭羅暗示誰應該對墨西哥戰爭負責任?
2、根據梭羅的觀點,為什麼一小部分人可以濫用政府而免受懲罰?
3、根據梭羅的觀點,什麼時候美國人將會獲得在可能範圍內的最好的政府?
這樣的設問,在我看來都是中國的成年人才有的,不料洋人的教育中早已種下了這粒種子。胡適留美的時候,感嘆過中西教育的不同。他執教北大後,終身倡導的就是梭羅式的思想……
前幾年學界就中學語文應如何編寫,有過不小的爭論。看雙方的爭執,知道彼此的落腳點不同,價值觀是有差異的。那一場爭論也導入了誤區,好像都要確立精神上的核心,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著名學者 孫郁
閱讀美國著名中學經典教材 感受西方文化教育獨特魅力。
他們學什麼?怎樣學?如何訓練開放的思維方式?
建國200餘年的美國,已經成為全球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個秘密是企么?這個秘密就在它的文化里。《美國語文》不僅僅是一本美國語文書,也是一本美國歷史書,更是一本美國文化書。仔細閱讀這本書,相信讀者既能滿足一種探究感,又能得到一種震撼性的啟迪。
媒體推薦
我看《美國語文》
謝璽璋1250
源自《語文報·高中版》2009年第14期
很多年來,語文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提出了種種方案,希望能對語文教育的改善有所幫助。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也出了不少,體現著不同的關於語文教育的理念和目標,但總體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很多人習慣把注意力集中在課文篇目的選擇上,一篇課文的取捨有時就能吸引眾多媒體的眼球。這沒有什麼不好,過去的教材中的確有一些不合時宜、應該淘汰的文章。但語文教育的根本改善不是靠剔除一些舊的課文,增補一些新的課文就能奏效的,關鍵是對其理念、方式、目的以及教程的編排、習題的設計、訓練的辦法等等的檢討和改進。關於這些我們談論的就比較少。有些從外面回來的人,說起國外的語文教育,總是讚賞有加,以為是很好的,應該借鑑的。我們卻因為其語焉不詳,又看不到實例,有一頭霧水之感。
這套《美國著名中學課文精選》,使我們有了一個近距離觀摩美國語文教學的機會。說是課文精選,然而,更有價值的卻不是書中精選的課文,而是該書所體現的語文教學的編排方式。所以,與其說它是“中國學生的最佳課外讀物”,不如說它為中國教師,語文教材編選者,語文教育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門,以及所有關心語文教育改革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參照物。換句話說,這塊“他山之石”,是可以攻中國語文教育之玉的。按照慣例,中國語文的課文設定和編排順序是根據文體來分類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雜文、套用文等等,或者分為敘述文、論說文兩大類,這兩種分類方式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美國語文的編排卻是以歷史發展為線索,它將美國二百餘年的歷史分為六個不同的主題時代,相對應的,課文則選自這個時代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在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這是一方面。還有,每個主題時代都以“時代故事”為題,講解這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件及文學的變遷和發展特徵。而每篇課文都按照閱讀指導、背景知識、文學與生活、文學聚集、問題指南、作品積累的布局來推進學習的過程。這裡有些內容是我們的語文教育中根本沒有的,但是教師應該掌握的。美國語文則將它與課文融為一體。舉《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誌》為例,閱讀指導部分對作者哥倫布作了簡單介紹;背景知識部分則進一步介紹人類探險時代的歷史;文學與生活部分要求聯繫你的經歷,以日誌的形式,寫一篇說服別人來資助你環遊世界的文章;文學聚集部分是課文主體,還包括相關體裁的知識;問題指南部分則歸納了能調動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思考焦點,啟發和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作品積累部分包括點子庫和微型寫作課兩部分,要求學生想像自己是哥倫布的一名船員或一名觀察船員活動的美洲當地人,重寫本文。
這當然只是粗略的介紹,但也能看出中美語文教育的確有很大差別。如果說,美國的語文教育體現了人文素質的多樣性和開放性的話,那么,中國的語文教育則恰恰失之於目標的單一和實用主義的短視。至少在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啟發學生的多樣性思維和個人體驗,培養學生收集、整理素材,分析、研究課題,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能力這些方面,對比美國語文教育,我們的缺陷是很明顯的。而根本一點,恐怕還是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理解不同。
美國語文教學的文化自信
作者:王林更新時間:2008-12-116:18:12
作為一位語文教材編寫者,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如何選擇最優秀的文章讓學生學習?如何設計思考練習題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回應文本?如何通過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閱讀厚厚兩大本的《美國語文》時,我常常迫使自己停下來思考:這樣一個編寫體例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如果我讀到這篇文章,我會選擇它做課文嗎?我會像他們這樣來設計課後練習嗎?換位思考的方式讓我在閱讀這套書時收穫頗豐,平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也受到了不少啟發。
編寫體例的宏大與精細編
寫體例是教材的骨架,有的教材按文學體裁編排,也有的按文章形式,還有的按主題或專題來組織課文。《美國語文》則採取了一種我從來沒想到過的編寫體例:它以美國歷史做經線,以美國文學做緯線,中間穿插語文聽說讀寫和活動能力的培養,兼有基礎性的詞語累積和延展性的創意思考,真是一個讓人拍手叫好的編寫思路。
全書共分為6個部分,依次是“文明的交會”、“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發展”、“分裂、和解和擴展”、“不滿、覺醒與反抗”和“繁榮與保護”。每一個部分下再分成5-7課,選擇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做課文。每篇課文後面,是圍繞這篇課文進行的聽說讀寫練習和開展的各種語文活動。美國的歷史短,而以這樣短的歷史編輯成厚厚的教材供中學生學習,我們應該敬佩編者的視野和文化胸襟。我們可以構想,學完這本教材的美國學生,對本民族的歷史會有比較深厚的了解,而這種了解不是建立在枯燥的大事記和乾巴巴的結論上,而是建立在血肉豐滿的文學作品上,記憶當會更加深刻。
回想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浩浩蕩蕩,經典名著更是燦若星辰,可惜我們沒有像這樣系統地介紹文學和歷史的教材,並以此更好地培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想,如果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套教材,大概就不需要用《大學人文讀本》之類的書來補課了吧。
課文選擇的廣博與精當
課文是教材的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寫作規律、印證語文知識、進行文學薰陶。《美國語文》面對浩如煙海的作品是如何來進行選擇的?編者沒有說明。只有仔細閱讀後,才會品出其中的味道。
課文的選擇注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一篇課文是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誌》節選,應該說有一定難度,但節選的部分是哥倫布初登美洲大陸的遭遇以及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情景。另外,一些閃爍著文采之光的政論文和演講詞也被選入課文中,例如《獨立宣言》的節選和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說》等。
課文的選擇還注意到了體裁的多樣。小說、神話、散文,戲劇、詩歌都有,不過翻譯本限於篇幅,詩歌和戲劇並沒有譯出來。不同的文體代表不同的語言形式,豐富的文體有利於培養文學欣賞能力。很多課文都採用節選的方式,這一方式也值得我們借鑑。很多經典文學名著都是長篇作品,但教材由於篇幅限制,不可能無限制選入,有時只好放棄,而學生在教室外最可能閱讀的是長篇作品,尤其又以小說為多。課本採用節選的方式,可以減小課內和課外閱讀運用之間的落差,而且,如果學生對這個片段很感興趣,就很可能找整本書來讀。
課文要體現主流價值觀,任何國家的教材都不例外。阿普爾曾說,教科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從本質上說也是一個意識形態和政治問題”,因為它往往決定了“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美國語文》反映了美國民主、自由、平等、奮鬥的精神和信仰,可是這個主流價值觀並不是依靠灌輸結論得來的,而是通過批判性思考獲得的,例如在描述美國內戰的部分既有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說》和《第二次就職演說》,也有南方軍隊首領羅伯特·E·李的《給兒子的信》,還有普通人的日記和士兵的回憶,描述對戰爭的感受等,讓學生在閱讀後通過獨立思考來獲得答案,這恰好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思考練習的豐富與多元
國際上一般認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4個層面: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第二層,直接推論;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信息;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有一套比較固定的模式:解詞釋句---朗讀默讀---歸納文章大意---提煉文章中心。這種模式關注第一、二層次比較多,老師也多扣住教材內容來提問,但這並不是高層次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的重要目的是讓讀者把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相聯繫,最好能跳出文本進行思考能力的培養。提問的目的更多是激發學生從不同方向思考、討論甚至爭論,而不是作為結論記下來。在《美國語文》每篇課文後的思考題中,編者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強迫學生認同某個觀點,它甚至有意識地啟發學生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
課後的思考練習分為“問題指南”和“作品累積”兩個部分,其下又各分為一些小項目,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和開放度常常讓人拍案叫絕。
書中有一篇課文是梭羅《瓦爾登湖》的節選,這篇將自然觀察、社會批評和哲學思想融為一體的作品,對學生已經是不小的挑戰了,課後的思考題則更是具有挑戰性。指導閱讀的“問題指南”中,有幾道題目是:
梭羅可能對今天快節奏的社會有什麼看法?你生活中的什麼具體事情可能會特別讓他擔憂?
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梭羅對於個人主義和遵守常規的態度。
根據梭羅的觀點,為什麼窮人要比富人好?
你認為梭羅有可能在今天的社會裡進行他的“試驗”嗎?解釋原因。
指導寫作的“作品累積”部分有幾道題是:
寫給編輯的信梭羅的哲學觀點在今天能怎樣套用?給一份報紙的編輯寫一封信,宣傳人們應該簡化自己的生活的觀點。
說服性文章梭羅在他感情強烈的觀點的寫作中表現得很有說服力。選擇一個對於你來說很重要的事件,然後寫一篇文章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並採取行動。使用一個因果關係的組織結構,來對你的讀者表明採取行動的結果或者不採取行動的後果。
習作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原因很複雜。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有:題目太玄虛,“寫印象深刻的一個人”之類的題目看似容易,其實不好寫;對象不明確,學生不知道寫來是給誰看的;缺乏對寫作過程和寫作方法的具體指導,可操作性不強。《美國語文》中的寫作題目,雖然看上去比較難,但因為有具體的寫作對象(哪怕是虛擬的),而且對方法的指導非常詳細,實用性很強,我想學生應該有比較大的寫作興趣。
目錄
第一部分 文明的交會
第一課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誌
第二課 烏龜背上的土地
第三課 有趣的故事
第四課 維吉尼亞的通史
第五課 罪人的憤怒在上帝手中
第二部分 國家的誕生
第一課 富蘭克林自傳
第二課 獨立宣言
第三課 在維吉尼亞州大會上的演講
第四課 窮里查德的年鑑
第五課 從新白宮裡寫給給女兒的信
第三部分 國家的發展
第一課《日晷》的通告
第二課 魔鬼和湯姆·沃克
第三課 穿越大裂谷
第四課 阿舍大廈的倒塌
第五課 自然
第六課 瓦爾登
第四部分 分裂、和解與擴展
第一課 戰爭插曲
第二課 葛底斯堡演說
第三課 同戰中的聲音
第四課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第五課 生火
第六課 一小時的故事
第七課 一場華格納音樂會
第五部分 不滿、覺醒與反抗
第一課 烏龜
第二課 在另一個國家
第三課 四月沐浴
第四課 威瑟蘿奶奶的遺棄
第五課 幽靈進來的那一夜
第六部分 繁榮與保護
第一課 前七年
第二課 棕以的大箱子
第三課 女勇士
第四課 作了抵押的心
第五課 稻草變黃金:日常生活中的蛻變
第六課 家裡的作家
譯後者
序言
另一種學習
據編者所知,本書應該是中國大陸第一套系統引進的西方中學語文教材。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西方教育的了解,僅僅限於一些短文的零星介紹,少有系統的研究和分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但作為一個民間的研究機構,要想完成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顯然力有未逮,只能是知其難而勉力為之,以達拋磚引玉之效。
近年來,隨著對國內教育制度的反思和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日益增多,很多有條件的家長選擇在中學時期即將孩子送出國門留學。從教育效果來說,此舉引起諸多爭議。當然,基於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土壤,東西方的教育模式各有自己的特點,不可簡單地就其一點進行優劣評價。而且,對於大多數普通百姓而言,一則在國內上學已然負擔不輕,就更別說去國外了;二來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介入關於教育制度改革的爭論研討之中。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力所能及地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做些適當的彌補和引導。那么,在國內的日常教與學中,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借鑑一些國外教育中的具體作法,讓孩子了解國外的同齡人在學什麼、怎樣學,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以便將來更輕鬆地與國際接軌上的同齡人接軌。
我們希望這套《美國語文》能給大家提供這方面切實的幫助。
一般來說,美國多數中學在語文教育方面會選擇三部教程:一部《英語》,主要講解語法知識,一部是《拼寫》,注重單詞的拼寫訓練,還有一部《文學》,介紹各種題材的美國文學讀本,本書就是較權威的一個《文學》版本的中文節選譯本。該書原版內容繁多,考慮到閱讀習慣及篇幅,我們刪去了原文中的詩歌與劇本部分,本書課文編排順序沿襲了原版教材,並且在中文譯文後附有英文原文,以便有興趣的讀者能夠參考。
本書的內容龐大,幾乎涵蓋了文學的所有形式,包括日記、神話、小說、散文、詩歌、遊記、戲劇等,而且其課文的設定與編排順序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國歷史的發展為線索,將美國200餘年的歷程分為六個不同的主題時代,而相對應的課文則取材於同時代的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及文學代表意義的文章。每個主題時代都配以時代故事來講解此時代中發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時代文學的變遷與發展特徵。每篇課文都有作者的生平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分析、要點聚焦,整個內容布局一目了然,簡潔明快。學生通過文學的學習,即可了解到美國歷史的演進、文明的傳承以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過程。
而全書最精彩的莫過於每篇課文後的問題設定。美國的中學教育注重於學生的智力啟發與創新,這些課後問題與練習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其課後問題的提出並不限於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旨,而是更側重置學生於時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身處之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全方位啟發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與獨特體驗,注重在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實踐能力。充滿趣味性、現實性的習題無疑是觸動學生學習樂趣的有效方法,這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學習的快樂,而不是沉重的負擔。這樣的教材完全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開放性、綜合性,不僅僅是語文教程,更是歷史人文教程、思想實踐教程。
很顯然,“聽說讀寫”僅僅是對一種語言的基本性的工具要求,語文則應是在此基礎上對語言和文化、文明的系統學習。通過長達十多年的語文學習,我們應該體驗到文學的美感,了解到歷史文明的演進,領略到思想的力量和智者的智慧,具備堅實的人文基本素質,培養在不同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以,我們誠摯建議家長和教師不要把本書僅僅作為學習英語的工具,那樣無異於買櫝還珠。我們要認真注意的是:
他們的課文為什麼這樣編選?他們的習題為什麼會這樣設計?他們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樣方式訓練出來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
本書的策劃、翻譯、編輯和出版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在選題策劃論證過程中,姚剛、遇凱二位老師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在從國外大量教材中遴選優秀版本時,高善文先生給予了大力支持;在審定教材及確定具體篇目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外語系、中文系的很多老師都為之傾注了心血;在書稿的編輯過程中,張大禾、任守國、廖春敏等老師案牘勞形,反覆求證……當然,在這歷時兩年的過程中,同心出版社的有關負責人和編輯更是給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幫助,對上述老師和朋友,我們一併表示最真誠的感謝!
另外,由於本書涉及美國200餘年歷史的方方面面,譯者和編者的局限和疏忽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後記
我能翻譯這本書純屬偶然,但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感到的卻是超越所有期待和經驗的驚喜和沉重。
“驚喜”是因為這雖然是一本美國的中學教材,但它卻與我們傳統觀念中的“教”的概念截然不同,閱讀這本教材的過程不是被傳授被灌輸的過程,而是被引導被啟發的過程。所有這些經典著作、歷史名篇都不僅止於它們本身的歷史和文學含義,而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思路。通過閱讀這本教材,讀者不僅可以學習到與所選課文相關的歷史時代和政治文化背景知識,欣賞到優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在課後練習的引導下將課文中的思想內容與自己的個人感受和當代社會聯繫起來,開拓思路,從各個角度去思考怎樣將歷史上的經驗和人類精神的精髓套用在現代的生活中,譯者認為這才是這本教材給予我們中國讀者最大的意義所在。
同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感到極其“沉重”。首先是因為面對這樣的經典著作,譯者不得不感到個人力量的渺小,在試圖把那些精妙的語言譯成漢語時,譯者又經常體會到力有不逮的無奈。要想完全準確而傳神地把這些文章用中文再現出來,恐怕要靠多少代人的心血結晶,而不是譯者個人的螳臂之力。因此,在儘量保持忠實於原文的前提下,譯者還參考了一些經典篇章已經受到廣泛承認的譯文,以免因為不同版本譯稿之間的差異而使讀者產生誤解或理解困難。此外,由於這套書的篇幅限制和翻譯的現實考慮,我們選取翻譯了一部分課文,而沒有全盤照搬。考慮到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一般讀者的水平和需要,我們也把原書中關於詩歌的單元,以及針對英語國家學生設計的辭彙、語法、聽說講解練習全部略去。
同時,譯者也感到了另一種“沉重”,那就是:這本教材中體現出的中外教育思想差異和對比令人深思。學習與現實的聯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些似乎是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追求而又一直沒有取得理想效果的目標。那么,在看到國外的教材時,我們不免會想:我們的教育是否可以從中借鑑某些思想和方法呢?
由於譯者水平有限,翻譯中不可避免存在錯誤和缺陷,歡迎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並真誠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