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口胭脂魚

美國大口胭脂魚

美國大口胭脂魚(Ictiobus Cyprinellus Valenciennes),英文名Big Mouth Buffalo,是原產於北美洲的大型淡水經濟魚類。該魚頭部橄欖色,側線上部褐綠色,後下部青綠色,腹部白色。幼魚及成魚階段背鰭基部左右各有一列反光鱗片,腹部白色。成熟的雌雄魚色澤艷麗,在陽光下呈五彩斑斕,異常美麗,故名胭脂魚。1993年首次將該魚引入我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大口胭脂魚
  • 外文名:Big Mouth Buffalo
  • 原產地北美洲
  • 食物原料:淡水經濟魚類
  • 引入我國時間:1993年
形態特徵,結構特性,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尿殖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側線管系統,生活習性,相關食性,人工養殖,年齡與生長,

形態特徵

美國大口胭脂魚與相似,呈紡錘形。身體被,鱗較大,覆瓦狀。頭部橄欖色。側線平直完整,側中位,
側鱗式:8/37~41/7—A。側線上部褐綠色,後下部青綠色。背鰭基部左右各有一列反光鱗片。腹部白色,無腹棱。成熟的雌、雄魚婚姻色明顯,色澤艷麗。成魚及親魚體色在陽光下五彩斑斕,異常美麗。峽部後方,胸鰭下方鱗片連線較鬆散。吻部較鈍,口端位,口裂較大,無頜齒。眼圈大,眼前上方有鼻孔,前後鼻孔各1對,由瓣膜隔開。前後間距0.8~0.9厘米,無須。鰓孔較大,鰓膜不發達,黏液多,肛門距離臀基部約1.0厘米內陷。尾柄短,利於在水中快速遊動。背鰭較長,呈“V”形,鰭邊緣呈鋸齒形凹隱。腹鰭、胸鰭各1對,呈不規格橢圓形。臀鰭近似三角形。尾鰭叉形,但與鯉的叉型略有區別。雌、雄個體在外部形態上無明顯特徵區別。
:背鰭Ⅲ,23~27;胸鰭,16~17;腹鰭Ⅰ,9~10;臀鰭1,9;尾鰭,26。
大口胭脂魚體長為體高的2.6~3倍,為頭長的3.5~4.2倍,腸長為體長的3.4~3.8倍,尾長為體長的3.5~4.2倍。

結構特性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由口、咽、食道肛門組成;消化腺分為肝臟胰臟膽囊等。
美國大口胭脂魚
大口胭脂魚口腔與咽腔沒有明顯界線,故稱口咽腔,內有香、鰓等器官。無上、下頜齒,僅其第5對鰓弓上有一列下咽齒。舌短,僅為基音骨突起,外覆黏膜而成。無鰓耙管,每一鰓弓上的鰓骨上有1~2枚咽鰓骨。食道上通咽,下接腸。食道直而短,呈球形,管壁厚,黏膜發達,是消化管中最膨大部位。食道下無胃,腸彎曲迴旋在食道後面,食道內充滿浮游生物及腐殖質,上覆蓋油脂,其間插肝、胰臟,腸長為體長的3.4倍,無幽門垂,腸道後為肛門。
肝臟是其體內最大消化腺。左右兩葉,呈淡黃紅色,位於腹腔前端,以肝臟系膜掛在橫隔的後方,後端游離在腹腔內,與腸相遮掩,膽囊橢圓形,黃綠色,位於肝臟兩葉之間。肝臟和膽囊共同通過總膽管,開口於食道底端,胰臟鮮紅,單葉或可再分,結構嚴密,成塊狀或葉狀,與肝臟相連,開口於前腸。

呼吸系統

大口胭脂魚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鰓,由咽部兩側發育而來,由咽顱的鰓弓骨骼支撐。大口胭脂魚鰓弓5對,前4對著生兩列鰓片及鰓耙,第5對無鰓絲。片由鰓小片組成,基上分布著許多細小的血管,使鰓絲成鮮紅色,是氣體交換場所。第1鰓弓鰓絲外側較長,內側較短。第5鰓弓退化,著生有一列下咽齒,一列鰓耙;具偽鰓,較大,長鐵橢圓形。體長25.1厘米,體重400克以上。1齡大口胭脂魚,第1鰓弓上鰓絲每列120~160,鰓耙達60~80。
位於消化道背方,脊椎和腎臟的腹面。大口胭脂魚的鰾為管縹類,乳白色內壁透明。鰾二室,前後相通,前室鈍圓,後室三角錐形,鰾管連於後室前端,前室毛細血管不明顯;後室特別,具4根管狀物,彼此以細微管相通,均勻分布在鰾四壁,其中1根與鰾管相連,這與鯉、鯽鰾不同。鯉、鯽的鰾後室壁有2根血管,血管向壁分布毛細血管,可見紅色血液流動。鰾壁結構嚴實,彈性好,能承受較大壓力,收縮力強,鰾管與食道前端相通。

循環系統

大口胭脂魚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及血管系統。
血液由血漿及紅血球構成。血漿成淡黃色,合大量水分。血管系統由心臟、動脈和靜脈血管、淋巴管以及各種微血管組成。心臟是推動血液的動力泵站,鮮活心臟呈暗紅色,位於鰓弓腹面的後下方的圍心腔內,由肩帶及系膜包圍在圍心腔,起保護作用。心臟由靜脈竇、心耳、心室、動脈球組成。動脈管壁較厚,富彈性,血液流出心臟進入腹側主動脈,它向前伸達左右鰓弓,在鰓小片上進行氣體交換,後由出鰓動脈流向身體各部,兩側出鰓動脈在鰓弓背部,腦顱下方分別注入背主動脈,由此將血液分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去。背主動脈出頭部後,緊貼脊柱下方,腹腔背壁向尾部行進,供給軀幹和尾部血液。靜脈管壁較薄,管徑較粗。下頜靜脈,軀幹和尾部靜脈及腎門靜脈經匯集後,分別以不同管道進入總主靜脈,即古維爾導管。

尿殖系統

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故合稱為尿殖系統。腎臟是大口胭脂魚的主要泌尿器官。大口胭脂魚的腎臟成塊狀,左右兩葉對稱分布,色暗紅,位於體腔背壁,由系膜及韌帶固定。鰾將腎臟分為頭腎和中腎前後兩部分。頭腎短小,位於腎前端;中腎寬大,緊接頭腎,左右延伸到腹壁兩側。兩根輸尿管從中腎左右兩葉通出,到達膀胱時合二為一膀脫是輸尿管後端擴大成的薄壁囊狀器官,末端與體外相連。
大口胭脂魚性成熟年齡為2~3齡。親魚體重為0.5千克以上。所以我們解剖到的大口胭脂魚性腺沒有達到性成熟,但可以明顯看到未成熟性腺,呈長管狀,白色,有毛細血管分布其上,以系膜固定於強大油脂腹面,而懸於腹腔。性腺左右各一,末端相連。

骨骼系統

大口胭脂魚骨骼依著生部位不同,分為主軸骨胳和附肢骨骼。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脊柱、肌間骨。大口胭脂魚頭骨分為咽顱、腦顱兩部分,腦顱的最前面的嗅區有梨骨1對、中篩骨巫對、側篩骨玉對;在腦顱的視區有眼蝶骨、額骨、副蝶骨、眼眶上骨各1對;在耳區存在蝶耳骨、後耳骨、翼耳骨、上耳骨、頂骨各1對;枕區有上杭骨、外枕骨、基枕骨各1對。咽顱位於腦顱下,環繞消化道的最前端兩側,基舌骨1塊,角舌骨1對,上香骨1對,下舌骨1對,以及由5對鰓弓上的咽鰓骨7對組成。脊柱由軀椎和尾椎的32~34對椎骨組成。胸鰭,有肩帶骨1對,腹鰭無名骨1對,臀鰭支鰭骨9塊,背鰭24根支鰭骨及5塊肩骨(支鰭骨前部有5塊增生骨,稱之為肩骨)組成。尾鰭由6塊尾上骨,3塊尾下骨,以及26對輻狀軟骨組成。
肌間刺是一種肌隔結締組織的骨化物,有髓弓小骨、椎體小骨和脈弓小骨三類。

肌肉系統

大口胭脂魚肌肉系統由頭部肌肉、軀幹肌肉和附肢肌肉組成。 司鰓弓運動的鰓弓提肌,以及司眼運動的眼肌6條: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上斜肌、外直肌。 頭部至尾部軀幹肌肉分為大側肌和上、下棱肌。大側肌位於頭後至尾基兩側,由結締組織構成。肌隔分為37~39節,每一肌節呈“弓”字形,是以近似復狀彼此相疊的形式配置的。沿體軸中央有一結締組織隔,將大側肌分為軸上肌、軸下肌,兩者由於腹腔的存在,除大小不同外,構造也有明顯的差異。大口胭脂魚在體軸中央的水平肌隔上,具有很多的紅肌。紅肌富含紅骯和血液,它決定大口胭脂魚的長期快速運動的特性。
上、下棱肌分別位於背部和腹部中線上,細長、無曲紋。上棱肌包括背鰭牽引肌、背鰭牽縮肌。下棱肌又分為腹鰭牽引肌、腹鰭牽縮肌、臀鰭牽縮肌。 附肢肌肉包括胸鰭肌、腹鰭肌、背鰭肌、臀鰭肌和尾鰭肌等部分。 肌間骨即肌間刺位於背部及尾部肌肉內。

側線管系統

大口胭脂魚測線管系統是皮膚中高度分化的結構,成溝狀或管狀,前達頭部,向後順著軀幹直到尾柄,每一側線鱗上的側線成“川”字形,可能是較高程度的分化。
大口胭脂魚的感覺器官主要是喚囊。嗅囊1對,開口於頭部背前方,每個嗅囊有完全分開的兩個鼻孔,前為出水孔,後為進水孔,酸、甜、苦、辣及溶解在水中的氣味等刺激,由嗅囊上的嗅黏膜上的嗅覺細胞經嗅神經傳遞於中樞神經系統。
大口胭脂魚的視覺器官主要是眼。眼1對,左右各一,位於腦顱兩側的眼眶裡,眼球呈亞捕球形,由鞏膜、脈絡膜和視網膜構成。脈絡膜向前延伸構成瞳孔,延長部稱虹膜。視網膜位於眼球最內一層,有神經分布,起產生視覺的作用。
大口胭脂魚聽覺器官為內耳,由第Ⅷ對腦神經分布,內耳屬鯉型內耳,瓶狀囊大,並往後延伸,左右內耳以橫管相連,分為前半規管、後半規管和側半規管。球囊借韋伯氏器與鰾相連,此結構使其聽覺更靈敏。

生活習性

對溫度的適應範圍
美國大口胭脂魚屬喜溫性魚類,其生存水溫為0~41.5℃,最適生長水溫為18~32℃。在此溫度範圍間,魚攝食旺盛並集群。當水溫在7℃以下時,攝食量少,不集群;當水溫在4℃以下時,則停止攝食;當水溫為1℃時,呼吸微弱。
對鹽度的適應範圍
美國大口胭脂魚可生長於0.21%~0.72%(2.1~7.2克/升)的半鹽水環境中。根據原蘇聯專家進行大面積魚種養殖生產的實驗顯示,當鹽度為0.28%~0.37%時,美國大口胭脂魚的成活率為70%,產量為12千克/畝;當鹽度為0.65%~0.72%時,成活率為20%,但魚產量上升至22千克/畝。由此可見,大口胭脂魚的成活率取決於放魚時魚池的最初鹽度。
對光照的要求
苗種階段的美國大口胭脂魚,對光線的要求不嚴。帶卵黃囊魚苗,可生長於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在魚種階段,用彩條雨布遮蔽陽光,同樣也能獲得正常的生長速度,增重率為128.36%~256.06%,成活率達100%。
耗氧率及窒息點
美國大口胭脂魚的耗氧率隨著魚體體重的增加而減少,而耗氧量則隨著魚體體重的增加而增加,平均體長6.9厘米、體重6.7克的美國大口胭脂魚的耗氧率為0.164毫克/克?時,耗氧量為1.115毫克/尾?時;平均體長7.0厘米、平均體重6.87克的美國大口胭脂魚的耗氧率0.1433毫克/克?時,耗氧量為0.1324毫克/尾?時。平均體長10厘米、體重24.05克的美國大口胭脂魚耗氧率為0.1254毫克/克?時,耗氧量為2.9953毫克/尾?時。美國大口胭脂魚(6.9~10厘米)的窒息點,在水溫30.6~32.1℃時為0.3000~0.3500毫克/升,低於青魚(0.5800毫克/升)、鰱(0.7990毫克/升)、褐首鯰(0.9470~1.1510毫克/升)。
當美國大口胭脂魚長期生活於低氧環境中,其抗低氧的能力也相應提高,經研究表明,在水質惡化的水泥地中,當氧氣為0.35毫克/升時,美國大口胭脂魚出現嚴重浮頭,但並無死魚。
其他適應性
美國大口胭脂魚正常生長的pH平均為7.2,pH過高或過低對其生長、性成熟及產卵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此外,由於該魚具有個體大、體呈圓球形等特點,所以儘管與某些兇猛魚類,如白斑狗魚、大眼獅鱸等生活在同一水域,但很少遭到這些兇猛魚類的襲擊,生存能力很強。

相關食性

苗種和成魚階段食性
1、苗種階段食性
(1)仔魚階段:以攝食浮游植物的小球藻為主,占攝食總量的56.03%;浮遊動物的某種枝角類、劍蚤及壺狀臂尾輪蟲為輔,占44%。
(2)2~6厘米個體:以攝食浮遊動物的枝角類為主。2厘米個體,攝食的浮遊動物占食物總量的91.23%,其中又以技角類的微型裸腹蚤、奇異尖額蚤為主,占食物總量的79.4%;3~6厘米個體,攝食的浮遊動物占食物總量的94.05%~99.5%,平均為97.38%;其中又以枝角類為主,占食物總量的91.4%~98.83%,平均為95.35%。
(3)7~9厘米個體:仍然大量攝食浮遊動物的枝角類,同時也攝食底棲動物。7厘米的個體,開始大量攝食水絲蚓、搖蚊幼蟲,約占食物總量的70.24%;同時仍然大量攝食浮遊動物,占食物總量的29.56%(其中主要是某種枝角類、大型蚤等占食物總量的29.48%);8~9厘米個體,攝食浮遊動物占食物總量的65.42%~70.19%,平均為67.81%。其中主要是枝角類,占63.93%~68.63%,平均為66.28%。這時期攝食底棲動物以水絲蚓、仙女蟲為主,占食物總量的34.06%~36.74%,平均為35.4%。
在投餵人工飼料情況下,魚種階段的美國大口胭脂魚除攝食介形類甲殼動物、水生昆蟲和少量硅藻外,也喜攝食壓縮的飼料,此階段壓縮飼料占食物團的30%~75%,複合壓縮飼料主要由米糠、棉子粉、黃豆粉、玉米粉、家禽內臟及乳製品的副產品製成。
2、成魚階段食性
成魚階段主要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及搖蚊幼蟲、水生昆蟲、軟體動物、介形類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喜食各種餅類,如棉餅、菜餅、花生餅、黃豆餅、人工配製的由魚粉、餅類、米糠、玉米粉等組成的配合飼料,大口胭脂魚非常喜食。
對浮遊動、植物的利用
1、對浮游植物的利用
(1)1厘米階段:由於個體較小,消化器官發育尚未完全,主要利用浮游植物小球藻,其占食物總量的比重為56%。
(2)2~4厘米階段:下降為8.8%→5.9%→3.0%。
(3)5~9厘米階段 :對浮游植物的利用更低,其占食物總量的比重只能以千分之幾計。儘管這樣,浮游植物提供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無疑對魚苗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作用。
2、對浮遊動物的利用
浮遊動物是美國大口胭脂魚魚苗、魚種階段的主要營養來源,其占食物總量的比重為29.56%~99.5%,平均為76.66%,其主要種類又是某種枝角類、大型蚤等。由於輪蟲個體小,在美國大口胭脂魚食物組成中所占比重較小。
食性的關係
1、浮游植物的現存量(生物量)與美國大口胭脂魚食性的關係
據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國外名優魚類基地的研究表明,儘管不同時期水體中浮游植物的優勢種群不同,但同期美國大口胭脂魚利用的浮游植物主要是以小球藻為主。美國大口胭脂魚對浮游植物的利用有兩種情況:
(1)魚苗生長前期,水體中浮游植物的優勢種群也在美國大口胭脂魚的食物中占相當比重,如小球藻。
(2)水體中浮游植物的優勢種群,並非美國大口胭脂魚攝食最多的種類,如隱藻、藍隱藻等。這說明美國大口胭脂魚攝取浮游植物有自己的嗜好性,即對小球藻表現出偏愛。小球藻含有脂肪、蛋白質、糖、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對處於魚苗、魚種階段的美國大口胭脂魚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和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
2、浮遊動物的現存量(生物量)與美國大口胭脂魚食性的關係
美國大口胭脂魚援食浮遊動物的重要種類與水體中浮遊動物的優勢種群基本一致,即如果同期水體中,浮遊動物的優勢種群是枝角類、橈足類,則同期大口胭脂魚魚苗利用的也主要是這兩種浮遊動物。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曾於1996年5~7月4次採集水樣進行定性、定量測算,研究結果表明,浮遊動物中技角類與橈足類占總的現存生物量(包括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的比例分別為97.89%、92.39%、77.61%和39.13%,而同期大口胭脂魚攝食的枝角類和僥足類占腸內所有食物比重為75.95%、95%、91.69%、96.7%和68.63%,顯然,兩者呈正比關係。
美國大口胭脂魚主要攝食對象有時也與水體中的優勢種群不一致,這一現象表明美國大口胭脂魚對餌料有選擇性。例如,某一時期水體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衍,其生物量超過了浮遊動物,但美國大口胭脂魚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重並沒有上升;相反浮遊動物在大口胭脂魚總的攝食量中的比例仍可高達63.93%。

人工養殖

塘角魚,又叫塘虱魚、鬍子鯰,是我國南方淡水經濟魚類之一。由於塘角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受到人們的喜愛。夏、秋兩季是本地塘角魚繁殖季節。下面給大家介紹塘角魚的人工繁殖方法。
親魚鑑定
親魚就是用來繁殖魚苗的種魚。親魚來源野生或自養均可。塘角魚一齡可成熟,體重100-150克。成熟的雌魚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圓鈍紅腫,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成熟的雄魚生殖孔較尖,不紅腫,末端有一黑點,體表粗,體色較深。
催產劑及其用量
1、用於塘角魚催產的激素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魚類腦下垂體。據實踐,每尾親魚(125克)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600-1000國際單位或每尾用鯉垂體1-2粒(體重500克左右的鯉魚腦下垂體)。對成熟塘角魚催產都有較好的效果。
2、注射液的配製:注射時將激素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溶液,注射溶液控制在1毫升以內。若採用魚類腦下垂體,應先將所需數量的新鮮垂體放入缽中,研細,加少許0.7%的生理鹽水使成懸液,吸入注射器中備用。(0.7%生理鹽水的配製,用1000毫升冷開水溶解7克普通食鹽便可)。
3、注射部位:可注射胸鰭基部或背鰭肌肉(離背鰭前端1厘米左右兩側均可),二者效果相同,一般以後者為好。
對塘角魚催產可以一次注射,也可以兩次注射,兩者都能獲得滿意的
效果,而兩次注射效果較穩定。
4、注射時間,應根據天氣、水溫和工作方便靈活掌握。如採用兩次注射,一般中午注射第一針,傍晚注射第二針,第二天上午可產卵。
產卵孵化
塘角魚的卵為米黃色粘性卵。產卵池可用水泥池,水缸、木盆、土坑等。產卵池和孵化池內壁鋪塑膠薄膜,水深保持10厘米以上50厘米以下,放上魚巢都可供產卵,魚巢採用假水仙,假水仙鬚根要通爽,不要有泥漿粘附,用時將莖葉剪去,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可預防水霉病發生。每池放一組(一雌一雄),上面加蓋防逃,一般用竹片紡織做蓋。
親魚產卵後,即將親魚撈出,讓受精卵留在產卵池,用微流水進行孵化。據實踐,採用塘角魚受精卵脫精孵化,脫粒劑用滑石粉。每萬粒卵用滑石粉10克,把受精卵用水翻滾漸漸加入滑石粉,則可脫粒。脫粒後的受精卵可放在孵化缸上(寬口水缸均可)進行孵化。採用家庭養魚汽泵,在孵化缸內放入有沙濾心的噴氣頭,加速空氣中氧氣溶解於水,使受精卵能正常發育,若水溫在25-27℃,48-72小時可孵出小魚。
塘角魚是分批產卵的,125克的親魚可產卵1000-4000粒。產後親魚精養40天左右可進行第二次產卵。魚苗孵出後4-5天,魚苗長0.5厘米,卵黃逐漸消失後就會吃東西,這時可投餵一些熟蛋黃,把魚苗移入培育池培育。
魚苗培育
用水泥池或小池塘培育,小池塘培育成活率較高。小池塘面積約20平方米,水深保持10-20厘米為宜,在魚苗下塘前一個星期先剷除塘邊雜草,每塘用茶麩2.5公斤、石灰1.5公斤清塘,殺死塘內的蟲害,待毒性消失後才放魚苗,每立方米水可放魚苗500尾,魚苗下塘後以投放動物性飼料為主,如水蚤、蠶蛹粉,並潑一些無鹽動物血如豬血、三鳥血或浸溶花生麩。水質保持青綠色為宜。為了防止太陽直曬,可在魚苗塘上放一些假水仙遮蔭。魚苗和成魚階段,可用松針(松毛)製成粉,作為飼料添加劑,比例占3%-5%,以減少魚病,增長食慾。
魚苗下塘後10天可長到1厘米以上,20天可長到2-2.5厘米,30天可長到3.5-4厘米,這時可捕起,供給家庭養魚池養成商品魚出售。

年齡與生長

在自然水域中,大口胭脂魚的生長隨著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顯著的變化。加拿大薩斯喀徹溫湖最大的個體為15~20千克,而在美國中、南部最大個體可達40~45千克。池養條件下,在原產地美國,1+齡魚可達500克,2+齡魚為800~1500克,3+齡魚為2000克。在原蘇聯,大口胭脂魚在強化養殖條件下,當年魚可達300~500克。在我國華中地區氣候條件下,當年魚到年底可達135~605克,最大可達900~1000克;第2年可達700~1500克,最大可達2500~3000克;第5年則達1500~2500克。
大口胭脂魚屬大型魚類,生長速度快,體長為18毫米的仔魚生長2個月後,可達64毫米。國外研究資料表明,性成熟的雄魚體長為30.5~38.1厘米,而雌魚則為47.5~50.8厘米。可見,雄魚性成熟的長度比雌魚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