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主基金會的成立直接源自1982年
美國前總統
里根在
英國議會發表的演講,當時他在該演講中提議西方大國共同資助"非民主國家"的民主建設,包括自由的媒體、工會、政黨與大學等。
美國國際開發署隨即便向美國政治基金會資助了30萬美元以實施該“民主計畫”,並提議成立一個兩黨一致、民間與非贏利的組織,這便是美國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裡根執政時期,由一個超黨派的董事會管理,現任董事會主席為美國眾議院前少數黨領袖理察·格普哈特,於2009年1月當選。原主席文·韋伯(一譯“馮·韋伯”)現任副主席,總裁一職自1984年起一直由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高級顧問卡爾·格什曼(一譯“卡爾·傑希曼”)擔任。
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決心重振美國在海外的秘密政治活動,但又擔心繼續利用中央情報局(CIA)來運作可能遭到國會和民意的反對,所以決定採用“非政府組織”的形式。1982年,里根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提議促進全球民主建設。
1983年,美國國會依據《美國國內稅收法》第501條第3款正式設立民主基金會,其宗旨是通過非政府組織渠道對外推進民主。民主基金會的活動只受國會監督,理事會成員不由總統提名。國會最初決定每年為民主基金會撥款1800萬美元,而2003年國會對民主基金會的撥款大幅增加並首次超過4000萬美元。
NED的資金通過前美國新聞總署的預算全部由國會撥給,每年約1800萬美元。“9·11”事件後,美國認為NED在複雜多變的國家安全事務中能發揮獨特作用,所以2003年國會撥給NED的款項首次突破4000萬美元。此外,NED在1994年之後也開始接受私人捐贈,作為國會撥款外的補充。
2005年5月18日,美國總統
布希在民主基金會旗下的
美國國際共和學會(IRI)演說時指出,美國政府2006年財政預算將為民主基金會撥款8000萬美元。
全國民主基金會說,雖然該基金會依靠
國會和
白宮的持續支持,但是他們不是政府一部分,撥款如何使用,由獨立的董事會來決定。雖是民間機構,但運作資金則大多數是從美國國會撥出。國家民主基金會不為在美國國內的事業撥款,不過可以資助總部在美國但是有海外項目的組織。根據全國民主基金會的說明,該基金會每年撥發大約1萬多筆款項,每筆撥款平均大約5萬美元。該基金會只接受組織資助申請,不向個人撥款。
NED通常把財政預算的30%直接撥給外國組織,其餘大部分通過下屬的4個“核心組織”進行再分配。這4個“核心組織”分別代表
民主黨、
共和黨、美國商會和“勞聯—產聯”,即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國際共和協會、國際私人企業中心和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也稱團結中心。另有部分資金通過“自由之家”發放。1994年,NED新建了兩個機構:國際民主研究論壇和民主資源中心。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私人捐助。NED在美國國內有眾多支持機構和合作夥伴,包括傳統基金會、
約翰·霍布金斯大學、
亞洲基金會、
透明國際等。
NED成員集中了美國政界、商界、學界的眾多達人,形成一個複雜的關係網路。現任董事中包括多名國會議員,如參議員科爾曼及眾議員柯克、米克斯,美國企業協會研究公共政策的諾瓦克大使,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沃爾普大使,霍布金斯大學的福山,《
外交政策》編輯納伊姆,知名諮詢機構杜伯斯坦公司的主席兼執行長肯尼斯·杜伯斯坦等。
NED的主要工作是資助各國“追求民主”的組織。它通過一系列活動,包括與其他民主基金會進行合作,在新的“民主”國家培養合作夥伴,開展民主方面的研究,發起全球範圍的民主運動等,促進“非民主”國家的民主,並鞏固轉型國家的民主。1990年,NED開始刊發《民主季刊》,並由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出版社出版《民主季刊》系列圖書。1994年,NED開辦“民主研究國際論壇”;並使其成為“分析民主理論和民主實踐”的重要場所。此外,NED還成立“國際媒體協助中心”,發布相關研究報告。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活動。它把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開展的項目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中東歐地區的轉型國家,目的是鞏固民主;另一類是針對所謂的極權國家,目的是促進自由化和保護人權。NED把大量資源投向了“
中國、
朝鮮、
古巴、
蘇丹及
緬甸等
共產主義和極權國家”。
NED的亞洲項目涉及約15個國家,2008年的活動主要包括支持印尼的工會和政團配合良治行動;在
巴基斯坦強化民主體制與實踐;繼續資助朝鮮進行獨立新聞廣播的電台;支持
越南的人權監察、法制改革、公民民主教育和一個網際網路電台節目;關注
緬甸“
番紅花革命”及後續鎮壓活動,為緬甸境內的積極分子提供支持,並在2008年5月緬甸全民公決之前,在緬甸境內宣講憲法草案的情況及其“反民主”的本質,同時支持個人和團體在緬甸境外建立網路,助其更換陳舊的通訊技術設備等;向
尼泊爾民眾通報草擬中的憲法進程,促使尼政黨增加對人權與民主的承諾,等等。
機構宗旨
民主基金會認為:自由是全人類的渴望,它可通過發展民主制度、程式及價值而得以實現。民主不會通過一次選舉就能得到實現,也不必以美國民主模式或任何其他特點國家為基礎。
相反,民主應與多樣政治文化的需求及傳統相適應。通過對民主進程的支持,民主基金會幫助增強國外本土化的民主運動與美國人民之間的聯繫,而這一聯繫是基於將
代議制政府與自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共同信念。
組織機構
理事會
理事會主席:馮·韋伯
副主席:托馬斯·都那夫
財務主管:朱麗葉·芬蕾
書記:讓·貝什克·埃爾希滕
理事:阿布拉莫維茨大使、參議員埃溫·巴赫、克拉克將軍、眾議員
考克斯、肯尼思·杜伯斯滕、瑞塔·狄瑪蒂娜、伊斯特·戴森、參議員威廉·福瑞斯特、
弗朗西斯·福山、蘇珊娜·卡門、眾議員查德·格普哈特、拉爾菲·傑森、威爾遜中心主任李·漢密爾頓、
霍爾布魯克大使、伊曼紐爾·坎波瑞斯、參議員喬·基爾、眾議員米克斯、
羅伯特·米勒、米切爾·諾瓦克、參議員薩本尼斯、特潤斯·托德曼大使、霍華德·沃爾普。
執行機構
總裁:卡爾·傑希曼
財務與行政副總裁:約瑟夫·庫伯
副總裁與研究主任:馬克·普拉特那
計畫副總裁:巴巴拉·海格
執行秘書:扎米那·那希爾
贈款管理主任:布朗
國會聯絡員:薩切爾
亞洲高級計畫主管:路易薩·科恩·格瑞夫、約瑟夫
歐洲與歐亞中心主任:那迪亞·丟克
“世界民主運動”項目經理:阿特·卡福曼
中歐與“東方對東方”項目高級主管:羅傑·波托克
中亞與高加索計畫主管:蘭斯科夫
中東與北韓高級計畫主管:雷斯·庫巴
活動方式
民主基金會的主要活動方式是提供經費資助,它將
美國國會撥款再轉撥給旗下的4家美國非政府組織:
負責多元化與自由公正選舉的
美國國際共和學會(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
IRI)與全國國際事務民主學會(一譯國際事務全國民主研究所,英語: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NDI)
負責市場經濟改革的國際私有企業中心(
CIPE)
負責建立獨立工會組織的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ACILS)
此外,民主基金會每年還將300多項經費資助提供給非洲、亞洲、中東歐、拉美、中東與前蘇聯地區的民主組織,平均每筆資助約5萬美元。
(一)
支持“封閉社會”中的“民主人士”。民主基金會對中歐、前蘇聯及拉美、亞洲、非洲許多國家民主鬥爭的早期投資,對後來民主進程在這些地區出現重大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民主基金會繼續集中其主要資源重點關注仍然存在的共產黨及集權制國家,如
中國、北韓、
古巴、
塞爾維亞、
蘇丹、
緬甸等國。民主基金會堅持長期與靈活的方法,以便利用一切現實的機會來促進“民主價值”、捍衛“人權”、鼓勵“公民社會”的發展。結合每個國家的特點情況,民主基金會與該國國內及流亡在外的“民主人士”一道致力於民主建設。
(二)鞏固“新生民主政權”。對於那些新生與發展中的民主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努力集中於兩個目標:一是鞏固民主選舉制度與程式,以確保選舉的自由與公正;二是通過增強法制建設、保障個人自由、促進社會多元化進一步鞏固“自由式民主”。為了使成功的選舉成為成熟而穩定的民主制度,民主基金會堅持長期資助,支持致力於建立有效的市場經濟、獨立的工會、自由的媒體、以及致力於促進政治可信度、經濟透明度、負責的社團治理、文官對軍隊的控制的機構。
(三)
運用多部門方法。民主基金會特有的多部門方法是由其下屬的四個核心機構所決定的:全國國際事務民主學會(NDI),
美國國際共和學會(IRI),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ACILS),國際私有企業中心(CIPE),這四個機構分別代表了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以及工會與企業的利益。四個機構利用各自特有的優勢,向全世界的“民主人士”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包括商業、勞工、政黨發展與選舉改革等。民主基金會與四個機構的合作也有助於機構之間的平衡、取得兩黨共識,並使國會及其他部門確信,民主基金會在其決策與採用多部門方法時將會平衡把握。除利用與依靠這四個機構外,民主基金會還向國外從事“人權活動”、“獨立媒體”、“法制建設”與“公民社會建設”的團體提供直接資助。
(四)與其他民主基金會合作。民主基金會正在加強與其他民主基金會之間的國際合作,鼓勵所有民主國家建立類似的機構。1993年民主基金會召開首屆“民主峰會”,與會的有來自美國、德國、英國與加拿大等國的民主基金組織。除了各基金會分享信息外,一系列的“民主峰會”還研討協調彼此戰略,針對最難啃的“骨頭”提出方案。如促進緬甸、白俄羅斯與塞爾維亞的“民主進程”等。
(上述內容參考:陳向陽,《美國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國際資料信息》2005年 第6期) 對華情況
在所有亞洲國家中,NED針對中國的資助項目最多,分列為“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西藏)”和“中國(新疆)”四部分,足見其對“促進”中國“民主”、“自由”的“重視”。2008年,NED在其亞洲項目總結中承認中國、越南等在經濟上的成功,認為它們為那些尋求“減少貧困暨阻止真正的開放社會和民主政治出現”的國家提供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
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前夕,NED加大了對中國人權監察、媒體獨立和多樣公民社會的支持力度,並宣稱其目的是鼓勵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展開對“因封閉的政治體制導致的治理失敗,包括環境和公共健康問題、殘疾人權利、土地和私有權、婦女權利、工人權利和(少數)族群權利等”的討論。獲得NED資助的團體和個人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中國自由出版社”利用中國公民擁有網路交流權並廣泛開部落格這一情況,“成功託管了一些遭中國封禁的坦率直言的網站”。
NED對中國的資助項目呈逐年增長之勢。
2004年,NED針對中國的資助項目共有35個,其中“中國”24個(含“維吾爾美國協會”),“中國(香港)”4個,“中國(西藏)”7個;
2005年上升到40個,其中“中國”項目28個,“中國(香港)”2個,“中國(西藏)”9個,“中國(新疆)”1個2。
2006年,共有45個項目,“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西藏)”和“中國(新疆)”的數目依次為28個、3個、11個和 3個;
2007年,項目總數為52個,依次為31個、3個、14個和4個;
2008年,NED所資助與中國相關的項目是50個,其中“中國”項目32個,“中國(香港)”項目3個,“中國(西藏)”項目11個,“中國(新疆)”項目4個。
分裂勢力
西藏為例
在其官方網站上可查詢到它所資助的11個“藏獨”項目。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博士米切爾·貝克爾2009年8月17日在加拿大智庫“全球研究”的官方網站上撰文稱,以1988年成立的“西藏國際運動”組織為例,它已經初具國際影響力,並在
華盛頓、
阿姆斯特丹、
柏林和
布魯塞爾開設分部。
這一切“拜美國民主基金會所賜”,因為“西藏國際運動”1994年獲得了美國民主基金會撥的第一筆資助金,從那之後,它分別於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獲得了民主基金會數額不等的資助。這讓“西藏國際運動”組織不但闖過了“初創難關”,還迅速地發展起來。有錢、有人、有實力的“西藏國際運動”頻頻進行“藏獨”活動,
奧運聖火在法國和英國傳遞期間,“西藏國際運動”組織就發動“藏獨”分子搶奪奧運火炬。貝克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民主基金會其實是達賴與支持西藏獨立的美國政治人物之間的一座橋樑。”
新疆為例
烏魯木齊“7·5”暴力犯罪事件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其網站的“2008年亞洲資助項目”中專門設定了一欄“情況說明”,闡述基金會對少數民族權利及種族事務的關注,並詳細介紹其資助中國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組織的背景。文中摘錄了該基金會1984年發布的《基本原則與目標聲明》以及《2007-2012年戰略檔案》中的幾段文字,表明其戰略目標就是長期支持少數民族權利及為種族問題“尋求”民主解決之道,虛稱“當今世界種族與民族衝突是民主發展的重要危險,基金會支持為這一衝突尋求民主解決辦法的個人與團體的工作”。
在為自己找到“資助理由”後,NED介紹了所謂“促進維吾爾族人權與民主”的4個組織的基本情況及NED對它們的資助情況。NED對“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的資助始於2006年7月,當時的大會主席是
艾爾肯·阿力普提肯。2006年11月,
熱比婭·卡德爾當選為新主席,2009年5月連任。NED宣稱其資助主要用於“支持維吾爾人權和民主”。“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將用這筆資金“準備戰略性報告、召集維吾爾領導人參加的大會,並討論維吾爾運動在倡導、超越和民主教育方面的優先事項”。NED對“維吾爾美國協會”的資助始於2004年4月,當時協會主席是特克爾。2006年5月,熱比婭在到達美國14個月後,在協會的例會上當選主席,2009年5月連任。NED資助了該協會的“維吾爾人權項目”,該項目辦公室設在美國華盛頓。NED對“國際維吾爾人權與民主基金會”的資助始於2006年9月。該基金會主要以“促進維吾爾女性和兒童的人權狀況”為旗號,擁有一個英語、維吾爾語的雙語網站,出版有關維吾爾女性和兒童人權方面的報告,辦公室設在華盛頓,全職主任為
熱比婭·卡德爾。NED於2007年開始資助“國際筆會”成員——“國際維吾爾筆會”。該筆會包括用維吾爾語寫作的作家、歷史學家、詩人等,沒有固定的辦公室。
綜觀NED對“疆獨”勢力的資助,兩點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在資助名單中把“中國(新疆)”單列為一項。2005年之前,NED對“疆獨”勢力的資助包含在“中國”這一大的分類中;從2005年開始,NED專門設立“中國(新疆)”這一分類,與“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西藏)”並列,顯示其對新疆問題和“疆獨”勢力的重視。二是資助的組織逐步增多,金額越來越大。2004年,NED資助“維吾爾美國協會”7.5萬美元,用於促進對維吾爾族人權狀況的廣泛報導。2005年,NED繼續資助“維吾爾美國協會”,資助金額為12.6萬美元,用於開展“維吾爾人權項目”,以期通過該項目的研究,吸引國際社會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狀況的關注。2006年,NED資助的“疆獨”組織增加到3個,分別為“國際維吾爾人權和民主基金會”、“維吾爾美國協會”和“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其中給予“維吾爾美國協會”的資助金額驟增至21.5萬美元,“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得到9萬美元。2007年和2008年,NED資助的組織在2006年基礎上又新增了“國際維吾爾筆會”,達到4個。其中對“維吾爾美國協會”的資助金額維持在每年24—27萬美元之間,對“世界維吾爾大會”的資助金額也升至 13.6萬美元(2007年)和 14.6萬美元(2008年)。
民運勢力
民主基金會重點支持的第二類對象就是“民運”勢力。如它為“民運”色彩濃厚的“香港人權觀察”組織提供17萬美元,為“公民交流”組織提供59967美元。
“民運”出版物更是民主基金會支持的重點,如自稱以“鼓動國內和海外的中國民主運動”為目的的《北京之春》,它2008年至2009年獲得的資助是18萬美元。
“中國信息中心”則獲得了41萬美元的資助。這個組織號稱提供“獨立的新聞與觀點”,但打開該中心的網站,2009年8月18日首頁上的內容都是煽動民眾或者反政府的。
民權團體
民主基金會願意資助的第三類組織是各種“民權”團體。如它為“國際勞工協會美國中心”撥款29萬美元,為“中國援助協會”提供7.5萬美元。
這些團體打著“促進中國民眾的法律、人權、環境等民生意識”的旗號,以“喚起共鳴”的方式煽動中國民眾與政府對抗。一位從事國家安全領域研究的專家2009年8月18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種方式很有迷惑性,普通民眾感覺相關組織這樣做是為大家好,是為民眾利益考慮。一旦這種所謂的‘民權’團體在民主基金會的資助下壯大並按民主基金會的指示行動,那么它會製造出許多讓政府難以處理的群體性事件。”
學術項目
國際學術界的“中國項目”是民主基金會資助的第四類目標。如“普林斯頓中國倡議”項目號稱“召集網際網路技術專家,為中國普通民眾、記者和社會活動家創造更便於交流與溝通的網際網路工具”。民主基金會資助該項目11.5萬美元,前提是該項目創造的網際網路工具必須“以公眾為主導”,還要讓中國政府無法控制。
文化技術
民主基金會贊助的第五類目標是“純文化與技術”團體。如民主基金會撥款3.65萬美元資助“北京東增納蘭文化傳播公司”。這個項目對外宣稱是“資助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與保護”,但了解情況的相關人士稱,該項目是在“訓練”民間團體,讓參訓人員對“人權基本概念”和組織發展形式有基本的了解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