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陝西富縣歷史名村)

羌村(陝西富縣歷史名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羌村,陝西省富縣歷史名村,位於富縣城北十五公里的309國道北側,現名大申號村,是富縣茶坊鎮下轄村。該村因一千多年前詩聖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而寓居此地而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羌村
  • 別名:大申號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陝西省富縣茶坊鎮
  • 地理位置:富縣城北十五公里處
  • 著名景點杜甫羌村故居、少陵舊遊摩崖石刻
村莊概況,歷史文化,後世紀念,

村莊概況

羌村位於今陝西省富縣城北十五公里的309國道北側,這裡青山環繞,碧水中流,風景優美,區位隱蔽。村內有古槐三株。村東有天寧寺遺址,現存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重修羌村天寧寺碑》,螭首、龜趺,高2.87米;《重修羌村橋碑》,圓首,高1.51米。兩碑均明確記載此處為古羌村。
羌村散落著幾十戶人家,村前是一條清澈的小河,村東南郭家莊村邊,還留有明代“少陵舊遊”摩崖石刻。有的村民還能輕鬆背誦出“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羌村三首》中的名句。

歷史文化

據《杜工部集》和《鄜州志》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於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至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攜家人在羌村寓居了一年多。這期間,國破家亡的慘狀和流離失所的困頓,被杜甫化為《述懷》《春望》《月夜》《北征》《羌村》等傳世名作。
“少陵舊遊”摩崖石刻“少陵舊遊”摩崖石刻
羌村民風純樸,鄉人熱情好客,詩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平易近人,很快就和羌村百姓融為一體,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人生活。傳說詩人當年在羌村的山上栽鐘了許多梅子樹,到了春天,梅子花開,山上粉白一片,濃郁的花香吸引了無數蜜蜂菜花釀蜜。
這種看似世外桃源的暫時安定,並沒有讓杜甫忘記國家的災難。在羌村居住不久,傳來了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的訊息。於是,詩人不由分說告別了家人、離開羌村,追隨皇上為國家效力。他從羌村出發,沿采銅川北上,途經甘泉道鎮、延安七里舖等地,一路風餐露宿。今天延安七里舖的杜公祠,就是當年杜甫在石崖下和衣一宿的地方。當詩人行至簍子關(今陝西橫山縣)時,不幸被卻叛軍抓獲,於是被押回長安關入監牢。
由於詩人當時在詩壇上並不像李白孟浩然那樣赫赫有名,因而叛軍也沒有將他作為重犯、要犯一般看管。一次,他趁看守不備,伺機逃出了長安,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鳳翔,投奔了當時在鳳翔避難的唐肅宗,並在好友的舉薦下擔任了為皇上建言獻策的諫官——左拾遺。
因為杜甫秉性正直,看不慣官場的阿諛奉承,常常提出一些叫皇上不能接受的諫言,特別是違背了皇上的心愿為宰相房琯鳴冤叫屈,惹得唐肅宗龍顏不悅,於是特別給杜甫放了三個月的省親假,讓他回鄜州與家人團聚。這看似皇恩浩蕩的事情,實際上是皇上有意在疏遠和冷落他。
至德二年八月,詩人被迫離開鳳翔,回到羌村。一路上,他看到由於長年戰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於是寫了《北征》、《彭衙行》等詩作,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苦難生活。《羌村三首》,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回到羌村後妻兒老小與羌村父老的詫異,以及他們的艱難生活。這些都成為杜甫現實主義作品的代表作而流芳百世。
長安收復後,詩人奉詔攜家離開羌村返回長安。據史料記載,詩人一家在羌村居住了一年零四個月,其家居羌村期間的詩作大概有十多首。羌村這個當年以羌人居多的小山村,從此和一代詩聖杜甫緊緊地連在一起、並載入了史冊。

後世紀念

杜甫羌村故居,據《鄜州志》記載為杜公窯。距羌村四里處有一塊巨石,刻有“少陵舊遊”四個大字,為明御史中丞王邦俊所題。清道光《鄜州志》錄存任於寧一首題為《羌村》五言律詩:“寂寞羌村路,少陵不復游。客來山欲暮,人去水休流。遺詠殘碑在,錄幽太洞留。悠悠無限意,俯仰已千秋。”一九四一年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視查富縣時,寫下《杜工部遺居羌村》詩一首:“淪落洛水毀鄜城,溝通於今尚縱橫。落上詩魂千古在,我來何處訪羌村?”對杜甫表示了深切的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