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狂蠅

羊狂蠅

羊狂蠅(Oestrus ovis)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雙翅目(Diptera)、狂蠅科(Oestridae)、狂蠅屬(oestrus)的一種。中國西北、內蒙古、華北和東北等地區較為常見。患羊可用敵百蟲來治療。

羊狂蠅為傘球性分布。由其幼蟲侵襲引起的綿羊山羊的羊鼻蠅蛆病亦在世界各國牧區廣為流行。我國各養羊醫感染嚴重,新疆綿羊感染率在70% 以上嚴重影響養羊業發展。

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危害及防治,危害,防治,

簡介

引起羊鼻蠅蛆病的羊狂蠅(Oestrusovis)是一種寄生性昆蟲,有關其神經活動和行為生理方面的研究報導甚少,尤其是羊狂蠅趨性和生物鐘的研究更無文獻報告。羊狂蠅為傘球性分布。由其幼蟲侵襲引起的綿羊、山羊的羊鼻蠅蛆病亦在世界各國牧區廣為流行。我國各養羊醫感染嚴重,新疆綿羊感染率在70% 以上嚴重影響養羊業發展。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羊狂蠅的成蟲體中型,淡灰色,體長10~12毫米,全身密被絨毛,外形似蜂。頭大,黃色,複眼小,相距較遠,觸角短小呈球形,位於觸角窩內,觸角芒裸,頭部和胸部具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小結。翅透明,中脈末端向前方彎曲,與第4+ 5徑脈癒合,形成封閉的第五徑室,這是狂蠅科的重要特徵。腹部具有銀灰色與黑綠色的塊狀斑。一齡幼蟲,體長約1毫米,淡黃色,體表叢生小刺。三齡幼蟲體長約30毫米,各節背面具黑棕色橫帶,背面拱起,腹面扁平具小刺,後端平截並凹陷,具2黑色的氣門板。
羊狂蠅成蟲羊狂蠅成蟲

生活習性

羊狂蠅的生活史經卵、幼蟲、蛹、成蟲4個蟲期。成蟲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出現,尤以夏季為盛;雄蠅經交尾後很快死亡,雌蠅受精後,待體內幼蟲發育。在晴朗的天氣下,雌蠅飛翔更為迅速,尋找寄主,襲擊不備之羊,迅速產子於羊鼻孔內或周圍,每次產幼蟲30~40個,每頭雌蠅在數日內能產600隻幼蟲。剛產下的一齡幼蟲活動能力很強,爬入鼻腔固定於鼻黏膜上,並向鼻腔深處爬動,達到鼻腔、額竇或鼻竇內,少數進入顱腔,經9~10個月發育為三齡幼蟲。翌春幼蟲從固著部逐漸向鼻孔爬出,當患羊打噴嚏時,幼蟲被噴出,落地入土或羊糞堆內化蛹,蛹期1~2個月後羽化為成蠅,成蠅不取食,壽命不超過20天。

危害及防治

危害

羊狂蠅是一種重要的寄生性蠅類,主要為害綿羊,羊狂蠅的幼蟲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竇內,偶爾也可侵入氣管和肺,甚至腦,引起羊狂蠅蛆病,病羊的症狀為流膿性鼻液、打噴嚏、進而引起煩躁不安呼吸困難慢性鼻炎額竇炎等症狀。羊狂蠅蛆病在世界各地養羊區廣泛分布,我國北方地區羊狂蠅蛆感染嚴重,新疆綿羊感染率在70%以上,患羊減少增重8.29%~3.58%,每隻羊月均活重損失0.479~0.6千克。而胴體肉損失達1.19~4.6千克/只,羊毛損失200~500克/只,奶產量下降10%。嚴重影響羊只生長發育。
人偶而被羊狂蠅幼蟲感染後多為眼蠅蛆病,主要症狀是流淚、懼光,有異物感,可導致結膜炎角膜混濁,甚至失明,但蟲體通常不能發育。

防治

根據羊狂蠅幼蟲的寄生規律,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在成蟲產幼蟲的高峰期應實施防治措施。但如何解決後續感染並打斷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循環,尚無有效的辦法。在放牧制度上,炎熱的夏季堅持早晚放牧,中午應將羊留在舍內可能可以避開成蟲的侵襲。
防治羊狂蠅蛆病,通常採用化學藥物,許多國家(包括前蘇聯)是使用80%DDV乳油熏蒸的方法。我國許多地區在成蟲侵襲高峰期也是通過使用有機磷類藥物來治療病羊,收到一定療效,但安全係數小,投藥繁瑣,熏蒸時藥物不能有效到達鼻腔以及額竇、角竇等部位而使寄生在這些部位的蟲體得以逃生是這類藥物的不足之處。
黃河谷地的貴德縣和高原腹地的玉樹縣兩個不同海拔、氣候地區羊狂蠅成蠅出現及消失時間等活動規律的觀察結果,選用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藥物的不同劑型,分別在9月上旬和10月中旬選擇自然感染羊狂蠅幼蟲的綿羊200隻;採用注射液口服、潑背和片劑口服的方法,對羊狂蠅幼蟲進行藥物驅除的效果比較試驗。結果表明:9月上旬驅蟲組效果達100%,而10月份驅蟲組效果不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