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18年生,吉林省盤石縣人,1941年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理學院生物系,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北京師範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理學院、北京中國大學理學院、山西大學理學院任助教、講師,1951年調來山西醫學院,先後任寄生蟲學教研室副教授,教授,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醫學昆蟲研究室主任、基礎醫學部主任、山西醫學院工會主席、基礎醫學部第一黨支部書記、中共山西醫學院紀檢委委員、山西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九三學社山西支部主委、三學社第四屆省委委員、山西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山西分會第二屆理事、第三屆名譽理事、中國昆蟲學會理事、中國顯微與亞顯微形態科學會理事、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人體寄生蟲學》第一版編審組委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文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吉林省盤石縣
- 出生日期:1918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中國大學理學院生物系
個人履歷
學術論文
序號 | 論 文 名 稱 | 作 者 | 發表年份 | 發表刊物、會議名稱 |
1 | 羊狂蠅(Oestrus ovis L.)一齡幼蟲體表微細結構的掃描電鏡觀察 | 張文忠,薛瑞德 | 1982 | 動物學研究, 1982,3:30-32 |
2 | 寄生於絲光綠蠅的一種金小蜂 | 薛瑞德,張文忠 | 1982 | 昆蟲天敵,1982,4(2):21 |
3 | 太原市住區常見蠅類幼蟲孳生習性的調查研究 | 張文忠,薛瑞德殷潤華,等 | 1983 | 山西醫學院報,1983,(2):9-14 |
4 | 太原市常見麻蠅的生態學研究 | 薛瑞德,張文忠 | 1983 | 昆蟲學報,1983,26(3):295-301 |
5 | 廣大腿小蜂寄生於伏蠅,黑青小蜂寄生於絲光綠蠅 | 薛瑞德,張文忠 | 1983 | 昆蟲天敵,1983,5(2):85 |
6 | 糞蠅溝姬蜂寄生於棕尾別麻蠅 | 薛瑞德,張文忠 | 1983 | 山西醫學院學報,1983,(1):44 |
7 | 腸外阿米巴病罕例 | 趙 斌,張文忠 | 1983 | 山西醫藥雜誌,1983,12(2):99-101 |
8 | 蠅蛹呼吸角的研究 | 趙 斌,張文忠 | 1984 | 昆蟲學報,1984,27(4):401-405 |
9 | 家蠅巨螯蟎防治廄腐蠅的實驗研究 | 薛瑞德,張文忠 | 1984 | 公共衛生與疾病控制雜誌,1984,3(5)56-57 |
10 | 蠅類寄生蜂的調查研究 | 張文忠,薛瑞德 | 1984 | 山西衛生防疫增刊,1984,p37 |
11 | 寄生於絲光綠蠅的一種原芽繭蜂 | 張文忠,趙 斌 | 1984 | 昆蟲天敵,1984,6:145 |
12 | 帶絛蟲病150例的治療 | 張文忠,路應連張青雲,等 | 1985 | 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1985,3(4):271 |
13 | 寄生蟲感染的免疫學特徵 | 趙 斌,張文忠 | 1985 | 山西醫學院學報,1985,(4):51-55 |
14 | 帶絛蟲病150例的治療 | 張文忠,路應連張青雲,等 | 1985 | 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1985,3(4):271 |
15 | 山西省棘蠅屬二新種記述(雙翅目:蠅科) | 張文忠,趙 斌 | 1985 | 動物分類學報,1985,10(1):79-83 |
16 | 麗蠅蛹集金小蜂微生態環境及其個體發育的影響 | 薛瑞德,張文忠蕭藹祥,陳仁兵張 傑 | 1987 | 生物學雜誌,1987,6(5):10-13 |
17 | 山西蠅蛹寄生性天敵的調查研究 | 張文忠,蕭藹祥,王善青,武文杰,等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10-14 |
18 | 蠅幼蟲的捕食性昆蟲及其捕食量研究 | 王善青,張文忠,蕭藹祥,等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15-18 |
19 | 大隱翅蟲生物學特性及其對蠅類捕食作用的觀察 | 武文杰,張文忠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19-21 |
20 | 東方實蠅蛹俑小蜂早期發育及其形態研究 | 張桂筠,張文忠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25-27 |
21 | 蠅蛹冷藏處理對蛹寄生蜂寄生活動的影響 | 王善青,張文忠,蕭藹祥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28-30 |
22 | 麗蠅蛹集金小蜂幼期冷藏的實驗研究 | 張青雲,張桂筠,張文忠,蕭藹祥,張 傑,等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31-33 |
23 | 產卵量的初步研究 | 梁國棟,張文忠 | 1990 | 醫學動物防制,1990,6(4):43 |
24 | 山西蚊蟲區系分布及孳生地初步報告 | 張文忠,蕭藹祥武紹庭,等 | 1956 | 山西醫藥雜誌,195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