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歷史
古鎮的歷史羅泉又名羅泉井,是四川省的歷史文化名鎮,據《
資中縣誌》記載,
羅泉古鎮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與諸葛亮挖掘羅泉“四大井”取水有關,羅泉的興起與羅泉採鹽業密不可分,據《鹽法志》記載“資州羅泉井,古廠也,創於秦。”由此可見,羅泉的歷史非常之久遠。經過南北朝、隋朝、唐至宋元等歷代的擴展,到明朝洪武年間,羅泉鎮已初具規模,在清雍正八年設立資州羅泉分州府,由此可見,羅泉鎮的歷史也可以說是羅泉鹽業的發展史。
羅泉鎮1992年撤區擴鎮,由原來的羅泉鎮、小橋鄉、睢家鄉、萬發鄉4個鎮(鄉)合併為羅泉鎮。羅泉鎮人民政府駐地羅泉場社區(廣福街20號),設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
資州分州衙門,距離資中縣(水南鎮)56km。
以產鹽而聞名天下的羅泉,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時鹽業開發已達到頂峰,清光緒年間,
羅泉已有
鹽井1500餘眼,所產的井鹽於1925年獲巴黎
世界博覽會金獎。那時的羅泉商賈聚集,馬嘶騾叫,熱鬧非凡,當地的
鹽神廟便是最好見證。據“鹽法志”載:資州羅泉井,創於秦,盛於清。鹽商們於同治七年(1868年)籌資建鹽神廟。廟占地1670平方米,廟門、
牌坊、戲台、耳樓、大殿、側房、走廊、院壩等建築布局協調,結構緊密,造型靈巧。廟內供
管仲為
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正殿屋頂的群龍嬉戲搶寶圖,雖經百年風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名稱由來
三國時,蜀丞相孔明興師南征曾紮營羅泉鎮營盤山,因連續乾旱無雨,山上水源奇缺,孔明遂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幾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湧出泉水。孔明接到兵報大喜,親自到井邊察看,只見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衛宮取水試用,待衛宮飲水後感覺甚好。呈孔明品嘗,孔明飲後靈性即來,他見井中泉水湧出,井似籮筐大小,即命名此井為籮泉井。而後清朝時一姓羅的府衙不滿
資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壓在他的頭上,便將籮上的竹頭去掉,簡稱“羅”,並將“羅泉井”作地名使用,後又將“井”字去掉俗稱
羅泉。當時孔明軍一共挖了四口大井。即:
桂花井(羅泉國小對面)、大壩井(連心橋下)、花園井(矮子橋上)、觀音井(觀音沱對面)。
孔明之師在營盤山上駐紮兩年有餘,需購大量的生活用品,而沒有集市。孔明曾輪流派兵幫助百姓建街市。最初搬進街市的不過五十戶左右,後來興旺時期住戶達一百有餘,人們把這一街市取名“羅泉井”。歷盡蒼桑,飽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薰陶的龍鎮人,勤勞樸實,憨厚大方,女人們喜歡邊做針線活邊聊天。老人們一邊喝茶,一邊聽戲。僅五里長街就有十多家
茶館,生意頗為興隆。而河邊洗衣台上捶衣的棒聲,婦女們的歡笑聲,校園裡朗朗讀書聲以及珠溪河嘩嘩的流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龍鎮人特有的生活氣息。龍鎮人熱愛生活,更熱愛自己的家園,全鎮數萬平方米的明清建築風韻尚存。很多一樓一底或兩樓一底的穿逗式木結構房屋反映了
羅泉古鎮的歷史地位。特別是
鹽神廟是一座當今世界的稀世廟字,它與日月共患難,飽經世代風霜,仍是那樣金碧輝煌。那成排成列的古建築、屋檐上的玲瓏翹角、木刻石雕,無不顯露出龍鎮建設者們的精湛技術。一塊樓牌、一方門匾、一扇窗花,一個吊瓜、一個斜撐都細緻如微,每件都是價值高昂的藝術珍品。古老而狹長的龍鎮,十彎九曲,恰似龍游東海,不到街頭巷尾,難見豁然開朗的藍天碧雲,龍鎮以她那獨特的半陰半陽的地理位置和清澈透明的羅泉泉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羅泉人,造就了羅泉出“美女”的膾炙人口的傳說。
基礎設施
羅泉鎮幅員64.59平方千米,總人口23022人(2017),有彝族。轄1居委會、25個村。地屬深丘,有7座水庫,珠溪河橫貫羅泉。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花生、油菜籽、紅苕和橘橙。畜禽以生豬為主,水產以稻田養魚為主。羅泉豆腐更是名不虛傳。白石資源豐富,有兩個水泥廠。有發電站、酒廠、6所學校、衛生院。古鎮羅泉井街長五華里,形似龍,故有龍鎮之稱。龍鎮歷史文化悠久,旅遊景點豐富,有
九宮十八廟,有福音堂和羅泉寺,有近代著名的四川保路運動會“羅泉井會議”會址,有天然溶洞群,有中外聞名“
鹽神廟”,還有“羅泉井”名稱的由來、觀音沱、“州官”判案看猴臉等神奇傳說。羅泉鎮交通方便,直達成都、重慶、內江、資中、仁壽、威遠。
古鎮特點
羅泉鎮整個布局成龍形,所以又名龍鎮。羅泉鎮四周山巒懷抱,景致優美,東邊是碧波蕩漾的珠溪河,河隨山流,鎮沿河建,既有自然的巧合,又有人為的精心設計,從後山居高眺望,整個古鎮就宛如一條山澗游龍……
特色美食
豆腐筵席,是用石磨磨製而成,其特點是細、白、嫩、綿,烹調出來具有麻、辣、燙、鮮、香的特色。
旅遊資源
古鎮的景點由於諸多因素,一些著名景點已經蕩然無存。
羅泉原有九宮一寺八廟,現存的景點有
一:
鹽神廟。二:城隍廟。三:
萬壽宮。四:
東嶽廟。五:羅泉會議會址。六:繡樓。七:四合大院以及古民居。
鹽神廟
鹽神廟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紀念
鹽神的廟宇,早在秦朝年間,羅泉鎮山澗嶺底就井架林立,鹽灶羅列,成為“天府之國”生產鹽的的基地之一。其產鹽歷史較
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羅泉鎮的鹽業開發歷漢、三國、南北朝,經唐、宋、元、明代,在歲月更替中不斷發展。至清朝時,羅泉鎮的鹽業開發發展到頂峰,清光緒年間,羅泉鎮已有
鹽井1515口,所產鹽於公元1925年獲巴黎
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鹽神廟也是羅泉鎮迄今保護最為完好的廟宇。該廟坐落在雲盤山山腳的河東街,占地2000㎡,戲台、大殿、相房基本完好,從戲壩到正殿共有十三步
石梯,從這些班駁的石梯上還依稀可以看到鹽神廟昔日的輝煌。
鹽神廟始建於清雍正七年,正殿按道家風格進行建造。戲台建於清同治七年,按佛家風格進行建造。廂房按儒家風格進行建造。鹽神廟集三種建築風格於一體。是目前羅泉鎮保護最為完好的廟宇,鹽神廟中間是一塊六百多平方米的戲壩,全部由青石板鋪成,可容納上千人看戲,從大戲壩到正殿共有十三步石梯,從這些班駁的石梯上還可以依稀看到記載著
鹽神廟昔日的輝煌。廟的正殿供
管仲為
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或
雙龍戲珠、或金凰嬉鳳,均雕就畫成;廟堂或木樓花窗、或梁架縱橫,皆鬼斧神工。正殿屋頂是全廟精華處,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主脊上纏繞著四條各十米長的彩色巨龍,居中兩彩龍昂道伸須,雙眼圓睜,張口如盆竄向寶葫蘆。主脊的正面,翹角點點密布,每個翹角上掛有一個響玲當,一夜風吹,玲聲悠揚,宛如一首悅耳動人的樂曲,吸引著脊上眾多形態各異的龍、鳳、虎、豹等飛禽走獸駐足傾聽,整個廟頂好似善獸益鳥的樂園,猶如群鳥眾獸鬧春的天堂。
會議會址
1911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一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軍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的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吳玉璋是四川省自貢市榮縣人,當時在成都任教的好友
龍鳴劍是他的同鄉,龍鳴劍受吳玉璋的革命思想影響,對
清政府的統治深痛惡絕。正當清政府把開辦的川漢、
粵漢鐵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的時候,龍鳴劍登高一呼,站在
保路運動的前列,對
四川保路運動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龍鳴劍從成都回榮縣老家,常順路到羅泉鎮當時任
團防局團總的學生鐘岳靈家小住。鐘岳靈雖身為清朝官員,但思想進步、愛國心強,在龍鳴劍影響下,他秘密地加入保路運動會。
保路運動會以開“攢堂大會”的名義舉行,預備會準時在羅泉井胡范渠書樓召開,正式會議當天深夜在對街福音堂內舉行,會議期間,鐘岳靈負責接待、並放出看哨20里以外;張益山負責探傳資州軍警動向情報乃東大路一帶外線警戒。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員
龍鳴劍、
王天傑、
陳孔白,同盟會員兼哥老首領
秦載賡、羅子舟、張達山、哥老首領胡朗和、孫澤、候國治等;有的同志會和哥老首領則派代表或管事參加。資州張益山、周星武、鐘岳靈、胡范渠參加會議。
會上商定改組同志會為同志軍,各地於陰曆七月底同時或前後幾天起義,推定秦載賡、候寶齋主持川東南起義工作,川西北由張達三、候國治等人號召進行。會議決定向各地團練及富紳借用槍枝、向各縣借用積穀及其他財物作經費,不向民間攤派。並作出探查敵情、交換情報、嚴肅軍紀等決議。
1911年9月7日,川督
趙爾豐在成都屠殺和平請願民眾,資中人從
沱江中得到“趙爾豐先撲捕羅、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的“水電報”後,張益山等立即斬木揭竿,毀家率眾起事,增援圍攻成都的民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
四川保路運動,加快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進程,正如孫中山先生說:“若沒有四川
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截的”。羅泉井會議為全川同志軍起義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組織準備,將和平請願的
保路運動引向反清武裝鬥爭。是
中國同盟會把保路運動由保皇的
改良主義轉變為武裝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第一個具體步驟和重要里程碑。羅泉井會議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而載入史冊,而名垂青史的羅泉井會議舊址則依然如故,成為世人觀賞和追憶往事的古蹟,已被
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泉溶洞
羅泉以獨特豐富的石灰石形成了川中奇觀——溶洞群。
蟠龍洞、睡獅洞、
飛凰洞、
羅泉溶洞,幾洞鼎立,遙相呼應。
羅泉人自古有游賞溶洞之習俗。每逢端午節,羅泉人都殺豬、宰雞全家團聚;吃粽子、飲“
雄黃酒”,不能飲酒的兒童則將“雄黃酒”,擦於雙頰,酒足飯飽之後,男女老少,手執火把或油燈、油罐,邀伴而行。“鑽”進溶洞,過“
一線天”,看“五色景”;爬巍峨“雪山”,聽滴水“彈琴”;攀“捨身崖”敲“玉
石筍”,長長溶洞、寂靜幽雅、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同上有洞、洞中有水、水下有洞、水上有山,似洞非洞,似山非山,似水非水,山、水、洞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游洞者宛如身進
桃園,心在天堂,忘卻人世間的煩惱,盡情領略大自然羞羞答答地賜與人間的萬般風情。
羅泉溶洞坐落在鎮東1.5公里的半山上,洞底曲徑幽深。羅泉溶洞主洞長達4.8公里,還有八個分洞,地下河面積達十萬多平方米,洞底隨山形變化彎曲有序,各支洞的流水匯集於主洞河流中,形成一股洞中溪水。洞內開闊,井然有序。羅泉溶洞以四絕一寶而獨具魅力,一絕是
水簾洞門口的群猴迎賓圖;二絕是神女洞中的金雞神犬圖;三絕是音樂長欄里的鐘乳液石;四絕是龍宮裡的老翁背龍女;一寶是位於鹽水洞口的青岡樹木樁,它為研究
羅泉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彎腰涉水逆流而上,燈光所及,如纓絡懸掛;大如曇花,如鐘磬,如靈藝綻放。頭頂似繁星點點,腳下四壁是“珠寶”、“玉器”,有黑色、有褐色、有褚色、有綠白,五光十色,分外妖嬈。信步漫遊,鹽器長廊里的猿人頭,水簾洞中的情侶石、霸王鞭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在一片幽靜中,使人覺得那層層疊疊的
石筍、石花、石柱仿佛都有了生命,一個有限的洞融匯了洞外無限的大千世界。
羅泉溶洞實屬川中之奇觀。
羅泉繡樓
繡樓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繡花和居住的地方,小姐一經住上繡樓直至婚嫁便不能下繡樓,有的人家選婿採取小姐在繡樓上拋繡球招新的辦法。羅泉古鎮繡樓是大戶人家劉明金(盤破門創始人劉槓之後)的房屋,修建於清道光年間占地420平方米,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前面一個天井、後面一個天井中間為兩樓一底穿逗式木結構房屋,是典型的
四合院建築風格。這便是繡樓,繡樓頂層四周是美人靠,建築上有許多雕刻精湛的吊瓜及窗花。
八色美景
羅泉鎮不僅以其絕妙的街形、容洞可觀、
羅泉會議和燦爛的鹽業史文化而著名於天府之國。而且以幽雅獨特的八色美景吸引眾多的墨客騷人前往觀瞻旅遊、吟詩作賦。
“碑觀夕照”在碑記坎,經“古
香泉洞”登一條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路即可到達。出稱千人磕、萬人拜。在此處羅泉龍鎮盡收眼底。夜晚在此處可看見
羅泉古鎮的萬盞明燈。
“古香泉洞”為古羅泉井八色美之首。她位於羅泉大石包處,在石包之下有一個箕簸大的洞口,洞內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無論天干水旱,泉水不渾濁、不乾涸。常年保持固定水位。
“雄獅吞月”位於
獅子山,
羅泉溶洞從此山腹心穿過,山上樹林森森,清風習習,其外形極似一頭雄獅靜臥。
“江塔秋風”位於
子來橋下游兩百米處。此地原名
三星橋,在橋頭有寶塔一座,金秋時節,珠溪河水蕩漾,橋頭山坡樹葉金黃,山腰紅桔掛滿枝頭,秋風拂過,紅葉飄落,松風灌耳,塔窗發出清脆的響聲。
“子橋夜燈”位於子來橋,舊時,子來橋兩邊均有街房。晚上營業時靠點燃菜油燈盞照明,油燈燈光映入子來橋下的珠溪河,宛如繁星點點閃爍發光,很是迷人。
“神沱龜浪”位於觀音沱三十二洞橋處。傳說裡面生長著一隻有幾萬年歲的仙龜。實際上是一塊碩大的石頭,微風吹來,水拍石頭浪打石頂,在回水沱中恍若仙龜弄浪。
“香爐寶山”位於原於原四維書院側面頂上的香爐 山,此山形如廟中香爐而名香爐山,每逢夏日,香爐山被曬得紫煙縹緲;每逢春秋日,薄霧依稀,香爐山頂煙霧潦繞,瑞氣升騰。
“金鳳朝陽”位於營盤山頂,也稱安宮紮寨。頂上有山包,其形如鳳頭朝東而立,當紅日升之時,滿風金光燦爛,遙遙遠望,宛如鳳凰展翅。
羅泉鎮的八色美景各具特色,她是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的一個縮影,或觀日出、或看夕陽、或賞洞景、或品夜燈;或任秋風吹拂、或隨皓月祜食;或以水渡日、或憑瑞氣為神。身臨其境,自享其樂。
城隍廟
這裡各種廟宇也應運而生,僅羅泉鎮場鎮附近就建有九宮一寺八廟。每個宮、寺、廟中不但塑有各種菩薩,而且建有戲台,可容納幾百人至幾千人看戲,它是羅泉人及來羅泉的商賈們朝拜菩薩和觀摩傳統戲劇的地方。
九宮一寺八廟總體布局並非隨意拼湊,而是按“龍”的形態點綴得恰到好處。整個龍鎮由宮廟構成,古街聯結俯瞰全鎮,宛如一幅蛟龍出海圖,真可謂珠聯璧合,絕紗至極。
子來橋
“
子來橋”東邊是
鹽神廟,西邊是城隍廟。先前並無“子來橋”,連線珠溪河兩岸的通行道只不過是一座簡易的“
踏水橋”,“踏水橋”建於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後因來往商賈甚多,騾馬、商人、腳夫過橋都要涉水而過,跌足而行,一些趕路的騾馬、腳夫急行到此,一旦踏水過橋,往往鬧出大病。當時,
羅泉井鹽場場官司張少牧,體察民眾疾苦,便思考重修
踏水橋的方略,因重修此橋,用費浩繁,官司府又一時難以劃撥足夠銀兩,於是張少牧召集鹽商、灶工商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總共籌措白銀三千餘兩,勞工五千餘人,歷時半年修了一座長四十米,寬十二米的大型石橋。石橋完工時,張少牧邀資州趙宮人前來
踩橋(即剪彩),趙接到請柬時,其妻正身孕足月,當晚做夢,見妻生下一個胖乎乎的兒子,次日,趙官人來羅泉踩橋時,便命石橋為“
子來橋”。這一天為公元1796年,農曆臘月十三日。 時隔一百八十九年(即公元1985年),由於河床上漲,加之“子來橋”橋墩甚大且密,阻礙河水下溢,常造成水淹羅泉井,又因河水常年沖刷,橋基破敗,石橋有跨塌之勢。為此,羅泉鎮人民政府決定,拆除舊橋,重建新橋。
在抓舊子來橋時,為了將1934年漲大水時掉入河中的龍頭、獅子、獨角獸吊起來,調撥大型機械進行起吊,當天藍天白雲,晴空萬里,當起吊龍頭時,天氣陡然突變,一時間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從石龍的頭上冒出一股青煙,據傳說,這是鎮橋的龍精上天去稟報
玉皇大帝。後來,玉皇大帝批准老龍股從羅泉鎮所安排,繼續鎮守
子來橋,老龍領了聖旨,現在仍忠實的坐在“子來橋“兩端,他仔細的端詳著南來北往的生靈。羅泉鎮被稱為古鎮,確實名符其實,特別是以源遠流長的鹽業興旺為標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
羅泉文化,一段時期內,凡羅泉大戶人家都建有戲台,每遇“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均專請戲班唱戲,以示富貴之雅。
地方文化
1、羅泉龍燈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迎龍燈。羅泉龍燈種類繁多,如青龍、白龍、老龍、大龍、彩龍、板凳龍等,羅泉龍燈最具特色的是耍龍人在正月十五吃“龍肉”。
2、羅泉武術。羅泉具有小少林之美譽,可見羅泉武術非同一般,羅泉是
南少林《
盤破門》的發源之地,祖師爺劉槓在巴蜀極負成名。
盤破門弟子九和尚一九二八年在南京由
蔣中正任主考察官的“
國術國考“中獲勇士稱號,獲得金章。中國的武術乃國粹也,人們看慣了武俠小說或者武打片,再來看看實實在在的傳統武術表演,可以讓旅遊渚耳目一新,體會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武術。
3、民間傳說 一千多年的古鎮,一千多年的文化。
羅泉的歷史充滿了離奇的色彩,從諸葛亮駐軍雲盤山賜名羅泉井,孝子案羅泉場鎮的改址。李短辯子到羅泉形成羅泉死人洞,
張獻忠剿四川在羅泉建追元橋、羅泉場鎮的
子來橋、三十二洞橋等等,幾分歷史,幾分傳說,更增加了羅泉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
羅泉“九景”珠溪河畔不管從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羅泉的旅遊業具有很好的潛力、而且很多項目都是四川乃至全國所罕見的,因此在羅泉開發旅遊業應該是很有可能的。
1994年,由
峨眉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
狂龍逞英豪》在羅泉鎮拍攝,並於1995年5月出品。
羅泉交通
自駕車走
成渝高速公路至
球溪河,車速最好不要超過100公里/小時,車程約1小時,上路費45元。也可走老成渝公路,但彎道較多,車流、人流量較大,需中速謹慎駕駛,行車時間約需2小時30分鐘。球溪河到羅泉22公里,路況尚可,行車時間約30分鐘。
成都荷花池客運站每天上午9時有班車直達羅泉,票價20-25元,普通客車。羅泉至鐵佛17公里,有班車通行票價約3元。
古鎮武林功夫
中國武功《
盤破門》是
中國功夫五十八個派別之一,發源於
資中縣羅泉鎮,創始人是四川省資中縣羅泉鎮人劉瀨,創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巴蜀極負盛名。
盤破門以
南少林拳法為根基,融岳門脫化功夫、岳門小手、
僧門小手、峨眉小手、北派倒肩腿等為一爐,自成一體。盤破門名師輩出。自清末和民國年間,
盤門弟子活躍於成都、重慶等地的擂台比賽,據有可查的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計有地、市、州以上擂台金章獲得者數十人。其中九和尚,肖克明、譚普連於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參加了由
蔣中正任主考官的“
國術國考”(即
中央國術館考試)比賽,均取得合格證書。九和尚取得中等資格,獲“勇士”稱號。獲銀章、蘭章者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