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時寧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68
基本簡介,人物經歷,
基本簡介
羅時寧初到寧夏,以所任職務的方便,把中山公園開闢為農業科研基地,首次在寧夏地區開展農業科學實驗研究。他把科學實驗與園林建設結合起來,大力整頓中山公園,將公園劃分為綠化、苗圃、果木、花卉、動物、農作物、蔬菜、遊樂等8個區域,實行分類指導,按各自的特點施工建設。當時公園內還建造起一座溫室,全部設計藍圖都是他親手繪製的。在溫室內還第一次培育花卉,引種觀賞樹木和蔬菜新品種。他帶領職工修建公園小路、涼亭、花壇,開闢銀湖水景,使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人物經歷
1940年1月,羅時寧創辦了寧夏最早的農林科研機構——農業改進所。在他制定的《寧夏農林建設五大原則》中,不但提出了寧夏農業發展的遠景規劃,還大膽地提出了寧夏的農業建設不僅要滿足本省人民衣食自足,也應大力發展農產品出口貿易,以適應抗戰和新中國成立的需要。他認為寧夏自然條件優越,人民勤奮,完全有能力把農業生產推進到更高的水平。他這種超前意識和敬業精神都是值得尊敬的。
為了實現規劃,加快寧夏的農林事業的發展,羅時寧非常重視農業技術的提高,他從西北農學院招聘畢業生從事園藝試驗與研究,招收農村青年舉辦農業技術訓練班,首創園藝苗圃,試種各種新品種,栽培各種優良農作物。還在寧夏第一次創辦獸醫訓練班,並在公園設定農政館,展出各種標本、實物、書刊,大力開展科普教育。經羅時寧的苦心耕耘,寧夏的農林牧業及園藝得以迅速發展。
1941年,他被任命為寧夏農林局局長,他時刻以自己制定的《八項農業同工信條》來要求自己和同行。他嚴謹的工作精神和謙和的待人態度深深地感動了學友華錦,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從南京來到寧夏,與學兄羅時寧結為終身伴侶。
1942年9月,寧夏農林處成立,羅時寧任副處長(省主席馬鴻逵兼任處長),主管全省農林工作。羅時寧上任後,與同行經數年奮鬥,在全省創立了多處農林科研場地,其中有葉升堡水稻繁殖場、衛寧植棉推廣辦事處和中寧植棉示範場、金積菸草試驗場、平羅小麥試驗場、靈武園藝試驗場,還在省城八里橋開辦一家製糖試驗場和奶牛場。他所選擇的實驗場地,許多就是新中國寧夏農業的科研基地。他所研究的項目,至今仍然是農業發展的支柱或特色產業。此外,在省城地區的綠化建設中,賀蘭山風景林、八里橋的園林、小滾鐘口風景區以及各種示範林場,都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旅遊和經濟資源。
羅時寧為寧夏農業、林業和園藝事業作出的突出成績,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公認和讚譽,寧夏農林建設當時被譽為“西北第一”。在他任農林處副處長期間,全省共植樹200餘萬株,造林170萬株,育苗累計達2314畝,引種花卉200餘種,建成了寧夏第一個初具規模的中山公園。由於成績突出,他先後獲國民政府獎勵一次,農林部獎勵二次,寧夏省政府獎勵一次。1946年當選為國大代表。
羅時寧在抓園林建設的同時,還編著了《寧夏資源志》、《寧夏畜牧考定報告》(英文本)等書,主編了《寧夏農政七年》。在農林處成立5周年紀念會上,他制定的《今後寧夏農業建設努力之動向》,前瞻性地提出了寧夏農業應向工業化、商業化、機械化發展的努力方向,同時還有要為改善寧夏人民生活和在全省全村建設中發揮領導作用的建議。
全國解放後,羅時寧在南京從事園林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羅時寧受到迫害。於1968年2月14日去世。1974年4月給予平反,並定為南京市副局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