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及之

羅及之

羅及之原名羅震,1907年出生在江蘇南通,1932年又轉投到大東影片公司,正式擔任攝影師,與導演汪福慶合作完成了他的攝影的處女作《她的使命》。 1966年逝世於上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及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南通
  • 出生日期:1907年
生平,歷史沿革,相關著作,

生平

1907年羅及之出生在江蘇南通一個木材商人之家。少年時因傾慕《水滸傳》中的宋江而為自己更名“及之”,號“時雨”。1926年,19歲的羅及之進入明星影片公司洗印車間學習洗印技術,後又轉到攝影組學習攝影。1929年,羅及之進入聯華影業公司當攝影助理。1932年又轉投到大東影片公司,正式擔任攝影師,與導演汪福慶合作完成了他的攝影的處女作《她的使命》。
1933年,他在聯華影業公司與導演袁叢美合作拍攝了反映航空學校教學的影片《鐵鳥》;1934年在吉星影業公司拍攝了由吳文超導演的影片《難姐難妹》。是年,羅及之又在文化影業公司拍攝了影片《父母子女》,受到同行積極評價,奠定了他在電影界的地位。
讓羅及之名聲大振的,是1937年,由他掌機拍攝的新聞紀錄片《平型關大捷》。這些影像素材,後來被編入《抗戰特輯——二》,成為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唯一紀錄那場驚心動魄的戰事的國寶級的影像資料。為了拍攝這部影片,羅及之甚至來不及請示他所在的武漢國民黨中央電影製片廠的領導同意,而獨自攜帶攝影器材來到戰火紛飛的前線,冒著生命危險為後人搶拍下一系列珍貴的歷史鏡頭。
1940年,羅及之與著名導演何非光合作,拍攝了著名抗戰影片《東亞之光》。這部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僅是由於它對於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起過巨大作用,更是由於影片完全採用紀實風格拍攝,甚至全部角色都是由當時日軍被俘人員以及戰俘收容所管理人員扮演。這種風格,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驚人相似,但卻起碼比新現實主義早問世五到七年。
這部影片的攝影,在當年似乎非羅及之莫屬。因為他拍攝的《平型關大捷》影響實在太大,以至於人們一想到新聞攝影,就不得不首先提到他的名字。在《東亞之光》的拍攝中,羅及之也的確發揮了自己的技術優勢,大量採用新聞片的拍攝手法來表現真實的場景和形象。

歷史沿革

比如布光,由於拍攝條件有限,迫使羅及之不得不儘可能使用自然光效,即使有照明設備,也儘量追求光效的逼真和協調。在鏡頭運用上,羅及之也大膽採用紀錄片式的運動攝影。影片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一組表現日本戰俘宿舍生活的場景。羅及之運用長鏡頭跟拍,使得攝像機的運動方向由橫移自然轉換成縱向推進,將一排排整齊的床位和宿舍的空間縱深表現得十分精確傳神。
鏡頭隨著戰俘的來往走動,在宿舍中靈活地穿梭、逡巡,使得鏡頭的景別、景深、前後景出現了複雜的變換,空間關係顯得自然而完整,為觀眾展示了一種富於生活情趣的“鏡頭內部蒙太奇”視覺效果。這組運動攝影畫面,顯示出羅及之駕馭鏡頭與場面調度的高超拍攝技巧,受到當時評論的高度讚譽,認為影片的“每幅攝影取景、布光,都超出了以往國產影片的技術水準”。
1949年以後,羅及之與“中制”的部分留守人員和全部設備,都被共產黨接收,成為國營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員。在以後的歲月里,羅及之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作品問世。他拍過一些戲曲短片,拍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故事片,後來又被安排做技術課的課長,大躍進時期,又被派到福建支援新廠建設,困難時期新廠下馬以後又被調到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擔任攝影系教員。
“文革”剛剛開始時,羅及之無法忍受別人對他的侮辱與陷害,含恨自盡。據了解情況的藍為潔說,羅及之之死,甚為慘烈,他把自己投進蘇州河支流的污泥中,在掙扎和痛苦中漸漸窒息致死。

相關著作

羅及之——中國20世紀30-50年代著名影劇人畫傳 藍為潔編著,重慶出版社,2007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