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

缺血

缺血,是機體最主要的病理改變之一。引起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組織和器官的血管原發性病變,稱為原發性缺血性病變。

基本介紹

  • 別稱:貧血
  • 中醫病名:貧血
  • 英文名稱:Ischemia
  • 就診科室:內科
  • 多發群體:婦女及兒童、孕婦
  • 常見發病部位:缺鐵性貧血
  • 常見病因:組織和器官的血管原發性病變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無
病理描述,治療方法,

病理描述

缺血是機體最主要的病理改變之一。引起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組織和器官的血管原發性病變,稱為原發性缺血性病變。另外有一些病變雖然不是原發於血管系統,但也可通過影響血管系統進而引起組織的缺血,例如外傷所致的血管離斷、炎症引起的血管閉塞以及腫瘤導致的血管壓迫等,這些可以稱為繼發性缺血性病變。還有一些疾病,在其發生機理中存在著缺血的因素。如青光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慢性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又如視網膜脫離存在著視網膜的外層缺血。這類疾病可稱為缺血相關性疾病。
雖然,從字面上理解,只要供血較正常降低就可稱為缺血。但在實際中,只有當所供應的血液不能滿足組織新陳代謝的需要時,缺血才有實際意義,即發生了缺血性的病變。組織和器官是否發生缺血,不僅受血液循環狀態的影響,還取決於組織中血管的分布及代謝狀態等其他因素。相同的血液灌注情況下,不同的組織和器官是否發生缺血及發生缺血的程度可有很大的區別。

治療方法

缺血的話可以用中醫治療血虛證的方法進行治療調養,又稱養血,屬補法。血虛證是由於血不足而使臟腑組織失於濡養所表現出來的證候。補血能使臟腑組織得到血液的充分濡養,使臟腑組織的功能恢復正常。血虛證主要有心血虛證肝血虛證,補血法有補心血和補肝血。此外,氣虛、精虧、血瘀等也可導致血虛證的發生 ,所以補血還有補氣生血 、填精補血 、祛瘀生新等方法。臨床上具體使用補血法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因痰濁、火熱邪氣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暈,熱盛所致的肢體抽搐及瘀血所致的閉經,不適宜使用補血法。②血虛患者要忌用溫燥傷陰的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