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缸窪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鄉永豐村三組東南6.6千米處的沙漠腹地,面積約33.6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的古遺址。
缸缸窪遺址因地處四周高、中間低的窪地,出有陶罐(俗稱“缸缸”),故名“缸缸窪”。遺址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60米,屬四壩文化。1987年,發現。文化堆積厚1~2米,地表密布夾砂紅陶片、彩陶片和破碎石器。遺址中部台地上殘存燒制陶器的窯址4座,占地約2700平方米。遺址西部台地上有墓葬群,多為豎穴土坑墓葬。東部風蝕台地上有冶銅址,傍邊遺有直徑15米,深0.9米的灰層,地表有大量銅礦石,碎銅塊及碳釉結塊。從窯址和陶片看,這是一處陶器作坊,屬四壩文化類型。該遺址文化層分布密集,文化內涵豐富多樣,是四壩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為研究該地區四壩文化時期的民族分布情況、產業發展情況和歷史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同時,對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和序列具有重要意義。缸缸窪遺址發現的銅渣等為研究中國早期銅器的起源和銅器製作及冶煉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5月,缸缸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鞏固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缸缸窪遺址
- 地理位置: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鄉永豐村三組東南6.6千米處的沙漠腹地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466-1-466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87年,缸缸窪遺址被發現。
2017年9月,對缸缸窪遺址進行試掘,缸缸窪遺址總共發掘約32平方米,總共清理房址2座、灰坑9個。
遺址特點
綜述
缸缸窪遺址東南距永豐村8千米,西南距金塔縣城約35千米,東北距火石樑遺址10千米。經調查,遺址位於沙壟之上,遺址周圍沙漠化嚴重,被沙丘包圍。由於受到風沙侵蝕覆蓋影響,遺址被分割成條帶狀,東西長約560米、南北寬約600米。總體分布呈橢圓形。為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的村落遺址,文化類型以四壩文化為主,兼有少量馬廠類型和齊家類型的遺物。遺址下部已被沙丘掩埋,上部文化層風化侵蝕嚴重,遺址表層被陶片、礦石、礦渣等遺物覆蓋。遺址由窯址、冶銅址、墓葬群構成。
窯址
缸缸窪遺址中部台地上殘存燒制陶器的窯址4座,占地約2700平方米。1號窯長寬各1米;2號窯殘底呈圓形,直徑1.4米;3號窯長2米,寬1.5米,爐門西開,寬0.3米;四號窯僅存灰層,範圍模糊,灰層中有木炭殘塊。
墓葬
缸缸窪遺址西部台地上有墓葬群,多為豎穴土坑墓葬。
冶銅址
缸缸窪遺址東部風蝕台地上有直徑15米的冶銅址,地表有大量銅礦石,碎銅塊及碳釉結塊。
遺蹟
缸缸窪遺址房址為地面立柱式建築,T1911F1平面呈長方形,由柱洞、活動面和火燒面(灶址)組成。活動面為黃土墊面,厚約20厘米。火燒面位於房址近中部,3個柱洞成排分布,部分柱洞內殘存腐朽的木柱。灰坑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
文化分期
從文化層及出土器物判斷該遺址可以分為兩期,早期為馬廠文化晚期,相當於西城驛遺址一期遺存;晚期為西城驛文化時期,相當於西城驛遺址二期。早期出土的施紫紅色陶衣陶片應該為馬廠晚期典型遺物,結合碳-14測年結果判斷,其年代為距今4200〜4000年;晚期地層出土大量陶片與西城驛遺址二期出土陶器形制和紋飾一致,結合碳-14測年結果判斷,其年代為距今4000〜3800年。同時,早、晚期文化層都出土有典型齊家文化籃紋陶片,說明齊家文化與馬廠文化晚期和西城驛文化共存。文化層基本為夾炭屑和草木灰的黃沙層。
文物遺存
綜述
缸缸窪遺址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銅冶金遺物、炭化植物遺存和動物骨骼遺存等。
陶器
陶器從陶質、陶色可分為泥質橙黃陶、泥質紅陶、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陶,以夾砂紅陶為主。紋飾常見刻劃紋、繩紋和戳印紋、籃紋,彩陶部分飾紅色或紫紅色陶衣,紋飾有條帶紋、倒三角紋、菱形格線紋、折線紋等。陶器類型包括雙耳罐、盆、器蓋等。
銅冶金遺物
銅冶金遺物主要包括礦石、爐渣、爐壁,石器主要為石刀和細石器(包塊細石葉和石核)。
骨器
骨器主要是骨針和骨錐等。
研究價值
缸缸窪遺址文化堆積厚,內涵豐富,是四壩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對研究黑河流域史前文化面貌和序列具有重要意義。缸缸窪遺址發現的銅渣等為研究中國早期銅器的起源和銅器製作及冶煉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缸缸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鞏固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缸缸窪遺址位於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鄉永豐村三組東南6.6千米處的沙漠腹地。
大莊子鄉永豐村村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缸缸窪遺址,路程約43千米,用時約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