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纓
yīng
<名>
(形聲。從糸,嬰聲。本義: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同本義 [cap or hat ribbon]
又如:
纓冠(把帽帶連同帽子一齊加於頭上。形容極為急迫,來不及整束)
套馬的
革帶,駕車用。引申指繩索 [leather ribbon]
鹹龍旂而
繁纓。——
張衡《東京賦》。薛註:“纓,馬鞅也。”
鞶厲游纓。——《左傳·桓公二年》。註:“纓,在馬膺前如
索帬。”
以纓拾矢可也。——《禮記·曲禮下》。註:“纓,纓卷也。”
又如:
纓繳(被系有繩子的箭所射中);纓鉸(捆綁人的繩子與枷鎖。比喻拘限)
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tasse1]。如:紅纓;帽纓;
纓佩(以纓紐為佩飾);
纓蕤(帽子的垂飾);
纓徽(婦女所佩帶的香囊)
纓
yīng
<動>
纏繞、系牽。通“嬰” [twine]
而不纓垢氛。——
謝靈運《述祖德》。
李善註:“纓,繞也。”
遭受 [suffer from]。如:纓繳(中箭。繳(zhuó):箭上的絲繩。借指箭)
常用搭配
yīngluò
[jade-like stone]∶同“瓔珞”
[tassel]∶纓穗
[bind up]∶纏繞;束縛。比喻世俗的纏繞
yīngmào
[cap with a red tassel] 清朝官吏所戴帽頂上有紅
纓子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官職大小的一種象徵,有尊卑之分
纓子
yīngzi
[tassel]∶系在服裝或器物上的穗狀飾物
帽纓子
[tassel-like things]∶像纓子的東西
蘿蔔纓子
[volunteer to do sth.]
qǐngyīng
纓:
拘系人的繩子 請求給他一根長纓,比喻主動請求擔當重任。
《漢書·
終軍傳》:“
南越與漢和親,乃尰(zhōng)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比羈南越而致之於
闕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於盈切《集韻》渠成切,𠀤音嬰。《正韻》於京切,音英。《說文》冠系也。《釋名》纓,頸也,自上而系於頸也。《禮·曲禮》女子許嫁纓。
又《玉藻》𤣥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又《儀禮·旣夕》薦馬纓三就。《注》今馬鞅。《周禮·春官·巾車》鍚樊纓。《注》纓,當胷,削革為之也。
又《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注》纓在馬膺首如索帬。
又《集韻》於正切,音郢。義同。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纓
冠系也。從糸嬰聲。於盈切
說文解字注
(纓)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系也。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頣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於筓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卽以固冠。故曰冠系。玉藻之記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許此冠字專謂冠、不該冕弁。從糸。嬰聲。於盈切。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