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修南鄭縣誌責任者是郭鳳洲 柴守愚,卷4分上、中、下3子卷,卷7藝文志,分上、下2子卷。
續修南鄭縣誌責任者是郭鳳洲 柴守愚,卷4分上、中、下3子卷,卷7藝文志,分上、下2子卷。
續修南鄭縣誌責任者是郭鳳洲 柴守愚,卷4分上、中、下3子卷,卷7藝文志,分上、下2子卷。責任者 郭鳳洲 柴守愚 出版者 出版時間 民國10年[1921]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7冊 描述 卷4分上、中、下3子卷,卷7...
1、〔乾隆〕《南鄭縣誌》南鄭知縣王行儉主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二月修成,16卷,分10門52目,約10萬字,分裝5冊。現存。2、〔光緒〕《續修南鄭縣誌》 十二卷附一卷,光緒二十六年孫萬春纂修。該志未見於通行的全國方誌總目的...
由福嚴寺(又名金華寺)住持僧修信撰書《乾明寺碑記》,將乾明寺來歷,規模變遷詳載其上,豎於寺前。該碑為長方形,右上角略殘,楷書18行,滿行31字。《關中金石記》、民國《續修南鄭縣誌》皆有著錄。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據清嘉慶《漢中府志》載:“天台寺,府北七十里天台山上,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修建”。據民國10年《續修南鄭縣誌》載:“北山魏然聳立,比平地高約十餘里,曰:天台山,頂平如台故名,為漢郡西北祖山”。是漢中的名山勝地。
書中說:“漢中府治月台東南隅,有璞石如鼓而方,高二尺六寸。圖八尺,間作四獸,面有剖露痕,審視之,真碧玉也。制似,相傳楚漢間物“。之後嘉慶《漢南續修群志》、民國《續修南鄭縣誌》,也均作了如此記載。因為漢中曾是漢...
大漢山名出何時無考。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漢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鄭縣誌》及民國10年的《續修南鄭縣誌》,均把漢山稱作“旱山”。實訛,應為其正名。大漢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峰還有:小漢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鎮西南...
據民國10年(1921)郭鳳洲修《續修南鄭縣誌》載:傳為漢時所築,歷代興利。其古老渠堰有舊溝96條,彎多岔多,水低水小,雖灌8000多畝,但常受洪水災害侵襲。洪水一來,渠道多處決口,使灌區的棗林、張壩、上下店子和協稅坎下...
大漢山名出何時無考。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漢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鄭縣誌》及民國10年的《續修南鄭縣誌》,均把漢山稱作“旱山”。實訛,應為其正名①。大漢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峰還有:小漢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鎮...
《中部縣誌》民國陝西《中部縣誌》記載:“五日未明,束紙為人、舟車、糗餌,送之通衢,謂之送窮。”所說的舟車、糗餌均是韓愈送窮文中的描寫。而民國陝西《續修南鄭縣誌》更明確指出:“五日,掃除門庭塵積炮滓,棄通衢,亦韓退...
位於陝西省南鄭縣小壩鄉龍頭山西麓。《續修南鄭縣誌》謂:“漢王台,相傳為張魯循跡處”,台地高出平地千許米,面積約二三十畝,廟建其上,現殘存石壘山牆、山門、殿堂遺址和柱礎、石碓、石磨、石水缸等遺物。原正殿內有張魯祭像...
藍培原對修志事業亦貢獻頗多。民國8年(1919),他受任南鄭縣修志局局長,主纂《續修南鄭縣誌》7卷。民國13年(1924),他與勉縣侯劍澄、城固王曉康,倡議重刻嘉慶《漢中府志》(即嚴如煜《漢南續修郡志》)33卷,使這部瀕臨散佚...
南宋“紹熙四年(一說“紹興四年”),安撫使宇文價奏,於南鄭縣南路石幢置廉水縣,以便民戶輸納”。《續修南鄭縣誌》記:“今所遺者,唯一城隍廟。”此廟於20世紀30年代拆毀。該遺址曾有多次文物出土,1946年,出土陶罐1個,小銀碗7個...
民國陝西《中部縣誌》記載:“五日未明,束紙為人、舟車、糗餌,送之通衢,謂之送窮。”所說的舟車、糗餌均是韓愈送窮文中的描寫。而民國陝西《續修南鄭縣誌》更明確指出:“五日,掃除門庭塵積炮滓,棄通衢,亦韓退之‘送五窮...
阮系吳的親戚,乃復任南鄭縣知事。民國13年,漢中道尹王炳坤病故,升阮為道尹。阮在漢中為官,涉及財稅外務,無不仰承吳新田之鼻息,但在其他方面,也有幾件善政。人物經歷 民國11年(1922),阮貞豫資助《續修南鄭縣誌》出版;又...
此種風俗一直流傳到近現代,民國陝西《中部縣誌》記載:“五日未明,束紙為人、舟車、糗餌,送之通衢,謂之送窮。”所說的舟車、糗餌均是韓愈送窮文中的描寫。而民國陝西《續修南鄭縣誌》更明確指出:“五日,掃除門庭塵積炮滓,...
據清代《漢中府志》和民國初《續修南鄭縣誌》載,褒城驛“在(褒城)縣南二十五里小柏鄉。”當時該處為褒城縣城打鐘壩的近郊,處於交通要道之地。從京城長安經褒斜棧道南來漢中,或西去四川,或由四川到漢中、到長安,都要經過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