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山山脈

大漢山山脈 位於縣境中部,為濂、冷二水之分水嶺,屬花崗岩低山。北麓與河谷階地平原相接,南至喜神壩、秦家壩一線,長約20公里;東、西以冷水河、濂水河為界,北寬南窄,狀似三角形,平均寬約11公里,面積近24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漢山山脈
  • 別稱:大漢山山脈
  • 所屬山系:大漢山山脈
  • 海拔:800~1000米
大漢山山脈山脊大致為南北走向,海拔800~1000米,坡緩梁平,起伏連綿。山頂、山坡積有很厚的風化層,適宜林木生長;山麓地帶,梯田、坡地層層相嵌。山脈北端,一峰突起,此即主峰大漢山。頂部名為大頂寨、漢山,海拔1473.3米,居低山丘陵之首。登山遠眺,漢中盆地盡收眼底。舊《漢中府志》、《南鄭縣誌》稱漢山“四峰八面”。“八面”之說不確。“四峰”即大頂寨(主峰)、玉皇頂(1409米)、小陰坡(1352.2米)、大陰坡(1334.9米),沿東南方向一字排列。山上有多種小地貌,民眾有“漢山二十四坪”之說。據舊《漢中府志》、《南鄭縣誌》記載和當地老年人說,漢山原來遍山樹木,參天古樹隨處可見。良好的植被涵養水分,從山頂到山麓,山泉、小溪星羅棋布。山頂有雲即雨,歷有“漢山戴帽、閉門睡覺”和“漢山不旱”之說。清末至民國年間,山上樹木被駐軍和當地民眾砍光,導致連年亢旱。及至解放後,才又使漢山重著綠裝。漢山舊時產紅稻,今絕。現以盛產洋芋著名。
大漢山傳說中有許多美妙的景觀,其中以“漢山樵歌”和“漢山夜明珠”膾炙人口。“漢山樵歌”是舊時樵夫在山上打柴時唱的一種民歌,高亢嘹亮,悠揚動聽,被譽為漢中八景之一。“漢山夜明珠”,其實為磷火,即動物屍骨腐爛時產生的磷化氫氣體燃燒時發出的白色帶藍綠色光焰。民眾稱為“鬼火”,只是在夜間(特別是下雨前)較為明亮而已。
大漢山名出何時無考。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漢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鄭縣誌》及民國10年的《續修南鄭縣誌》,均把漢山稱作“旱山”。實訛,應為其正名①。
大漢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峰還有:小漢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鎮西南,大漢山西北;青銼山,海拔1000米,在連山鄉西部;馬鞍山,海拔1118米,主峰東南;牛卵寨,海拔1187米,在主峰以東;青山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螢光寨,原名銀礦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鷹嘴岩,海拔1200米,在高家嶺鄉西部。從山上發源的河流,較大者有紅廟河(西坡)、紅花河(東坡)。紅花河舊稱老渚河,為冷水河一大支流。
大漢山山脈是低山丘陵區重要的糧油產區,發展多種經營前景廣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