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代培養

繼代培養

繼代培養是指愈傷組織在培養基上生長一段時間後,營養物枯竭,水分散失,並已經積累了一些代謝產物,此時需要將這些組織轉移到新的培養基上,這種轉移稱為繼代培養或傳代培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繼代培養
  • 外文名:Subculture 
  • 概述:通過更換新鮮培養基
  • 屬性:生物
  • 定義:愈傷組織在培養基
概述,培養方法,影響因素及措施,注意事項,

概述

對來自於外植體所增殖的培養物(包括細胞、組織或其切段)通過更換新鮮培養基及不斷切割或分離,進行連續多代的培養,就稱為繼代培養。

培養方法

試管苗由於增殖方式不同,繼代增殖培養可以用液體培養和固體培養兩種方法。
(1)液體培養:對蘭花增殖後得到的原球莖,分切後進行振盪培養(用旋轉、振盪培養,保持22℃恆溫,連續光照),即可得到大量原球莖球狀體,再切成小塊轉入固體培養基,即可得到大量蘭花小苗。
(2)固體培養:多數繼代方法都用固體培養,其試管苗可進行分株、分割、剪裁(剪成:單芽莖段)等轉接於新鮮培養基上,容器可以與原來相同,大多用容量更大的三角燒瓶、罐頭瓶、大扇瓶等,以儘快擴大增殖。

影響因素及措施

(1)生理原因
有些植物的試管苗能很好地進行繼代培養,如非洲紫羅蘭等;而另一些則不易繼代培養,如杜鵑花、瑞香等。這是由於培養過程中逐漸消耗了母體中原有與器官形成有關的特殊物質。一般禾本科植物單倍體細胞不易再生,更難保持。
(2)遺傳因素
在繼代培養中通常出現染色體紊亂,特別是器官發生型,繼代培養中分化再生能力喪失與倍性不穩定有關。因此,在進行繼代培養時,要儘量利用芽叢增殖成苗的途徑,而誘導不定芽發生或胚的發生則有一定的危險性。
(3)外植體類型
不同種類植物、同種植物不同品種、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和不同部位,其繼代繁殖能力也不相同,一般是草本>木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年幼材料>老年材料;剛分離組織>已繼代的組織;胚>營養體組織;芽>胚狀體>愈傷組織。接種材料以帶有2~3個芽的芽團最好,可形成群體優勢,有利於增殖和有效新梢的增加。但為延緩繼代培養中試管苗的衰老,每個培養周期可選生長最健壯的芽取0.1—1mm的莖尖培養,培養量占總培養量的0.5%,作為更新預備苗。每經3個培養周期,繼代苗即可更新一次。
(4)培養基及培養條件
培養基及培養條件適當與否對能否繼代培養影響頗大,故可改變培養基和培養條件來保持繼代培養。在這方面有許多報導,如在水仙鱗片基部再生子球的繼代培養中,加活性炭的再生子球比不加的要高出1至數倍。2~3周內需及時轉入新鮮培養基,否則會隨培養基老化而枯死。

注意事項

組織培養過程中,外植體接種一段時間後,將已經形成愈傷組織或已經分化根、莖、葉、花等的培養物重新切割,轉接到新的培養基上,以進一步擴大培養的過程稱為繼代培養。在此時期,為達到預定的苗株數量,通常需要經過多次的循環繁殖作業。在每次繁殖分化期結束後,必須將已長成的植株切割成帶有腋芽的小莖段(或小塊芽團),然後插植到新培養容器的繼代培養基中,使之再成長為一個新的苗株。該工作過程對環境要求高,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及氣體濃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儘量減少病菌的污染,因此,組培苗的切割移植生產一般都在無菌工作間進行。組培苗的切割移植作業需反覆進行,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是整個組培過程的重要生產環節和勞動聚集點。
繼代次數與變異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因此草本花卉經過多次重複繼代後就需要更換培養基。但對木本植物,隨著繼代次數的增加,組培苗的生理性病害會加大,增殖係數會變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