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後方,讀音zǒng hòu fāng ,漢語詞語,意思是對前方所有軍區而言,指指揮整個戰爭的領導機關所在的後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總後方
- 拼音:zǒng hòu fāng
- 注音:ㄗㄨㄙˇ ㄏㄡˋ ㄈㄤ
- 解釋:《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總後方,讀音zǒng hòu fāng ,漢語詞語,意思是對前方所有軍區而言,指指揮整個戰爭的領導機關所在的後方。
總後方,讀音zǒng hòu fāng ,漢語詞語,意思是對前方所有軍區而言,指指揮整個戰爭的領導機關所在的後方。解釋 對前方所有軍區而言,指指揮整個戰爭的領導機關所在的後方。出處 毛澤東 《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延安 和 陝甘寧...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在東北地區設定的保障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戰略後方基地。1950年10月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簽署的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中規定:“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
戰略後方是指軍隊的總後方,有時也泛指國家的總後方,包括後方的各種組織機構,是國家和軍隊的軍事經濟重地,是為軍隊作戰提供戰略性支援和服務,堅持戰爭、爭取勝利的依託。 [1] 中文名 戰略後方 定義 指軍隊的總後方 意義 軍隊後方的...
1939年7月,中革軍委成立後方勤務部,葉季壯任部長兼政治委員,下轄供給部、衛生部、兵站部等。1942年,八路軍設後方勤務部,下轄供給部、野戰衛生部、軍工部。1945年8月,新的中共中央軍委成立,設總後方勤務部,楊立三任部長,下轄供給...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位於北京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下屬的二級部。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衛生部政治部改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直屬政治部。1953年11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將...
”1950年11月,正式組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營房管理部”。1955年2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營房管理部”。195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電令,為適應軍隊建設需要,經中央軍委批准,以總...
1954年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設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司令部。1954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司令部。1960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司令部。1975年8月17日,改為...
陝甘寧邊區成了全國抗日的中心,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首府延安成為全國人民嚮往的革命聖地。在八路軍主力開赴華北前線後,駐陝甘寧邊區的八路軍留守兵團和地方武裝,守衛著幾百里黃河河防,保衛著邊區。一九三八年粉碎了日寇的兩次...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敵後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歷史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後,陝甘蘇區得到鞏固與發展。1937年3月,中國共產黨為團結...
1960年4月,總後方勤務部改稱總後勤部。 從1960年3月至1966年5月,總後勤部機關又先後作了一些調整:增設物資計畫部(1960年3月)、運輸部(1960年4月)、科學技術部(1960年9月)、第一、第二物資計畫部(1960年10月)、工廠管理部和管...
根據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軍委於1936 年5月任命姜齊賢為後方衛生部部長兼紅軍醫院院長。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和靜寧地區會師後,中央軍委總衛生部和總醫院移駐陝北。其時,中央準備派原總衛生部長賀誠護送王稼祥去莫斯科...
陝甘寧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抗戰的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的指揮中樞所在地和總後方,其基礎為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後,國共兩黨就陝甘寧邊區的地位問題進行多次談判。1937...
總交通隊是紅一方面軍通訊的組織指揮部門,黃志金同志任隊長,馬文彬同志任政治委員。當時紅軍主要用電話、軍號、騎馬和徒步送信的聯絡方式,保障反“圍剿”勝利的通訊暢通。紅一方面軍總後方醫院舊址 紅一方面軍總後方醫院舊址位於橫照村...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政權、經濟和文化建設,成為全國革命根據地的模範,是敵後抗戰根據地的總後方,為新中國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培養了各方面人才,奠定了新中國各項事業的堅實基礎。
1950年6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財務部,歷任部長為周玉成、湯平。1954年1月,改隸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財務部。1954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