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後勤保障部(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後勤保障部

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一般指本詞條

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成立於2016年1月10日,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軍隊後勤專業勤務和後勤保障工作的最高統率機關。

主要履行全軍後勤保障規劃計畫、政策研究、標準制定、檢查監督等職能。調整最佳化保障力量配置和領導指揮關係,構建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後勤保障體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後勤保障部
  • 成立時間:2016年1月10日
  • 上級機關: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 負責:後勤專業勤務和後勤保障
  • 政委:張書國
  • 部長宋普選 
歷史沿革,主要職責,軍改變化,現任領導,改革背景,

歷史沿革

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始建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6年12月7日,中央軍委成立後方勤務部,葉季壯任部長兼政治委員。其後,隨著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和戰爭的需要而發展變化。至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過部長的有:范樹德、楊至成、葉季壯、楊立三。新中國成立前夕,朱德總司令指出:現代的戰爭,離開後勤工作是不能取得勝利的,要進一步加強後勤工作,要有計畫、有系統地組織大規模的後勤體系,要逐步做到統一集中。
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後勤部改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
1950年6月19日,中央軍委決定建立和充實總後勤部機關,組建財務部、軍需部、軍械部、衛生部、運輸部、生產部營房管理部、油料部直屬工作部等。8月6日,總後勤部在廣西南寧設立辦事處,加強援越物資的運送和衛生醫療保障工作。
1954年1月,財務部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改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財務部。
1954年10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後,將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同時,軍委財務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此時,總後勤部下設幹部部(1951年2月)、軍需生產部(1952年8月由軍需部改稱)、軍械部、衛生部、營房管理部、油料部、訓練部、車輛獸力管理部、政治部、司令部、馬政局、獸醫局等,原直屬工作部於1952年9月撤銷。
1955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財務部。
1957年1月,人民解放軍總財務部改稱總後勤部財務部。
1959年12月,總後勤部機關在1954年11月的基礎上,增設汽車拖拉機管理部(1955年5月)、後方工程建築部(1955年9月)、學校管理部(1955年10月);撤銷馬政局(1955年8月)、車輛獸力管理部(1955年10月)、後方工程建築部(1957年8月)、學校管理部(1958年4月)、幹部部(1958年10月)、獸醫局(1959年1月)、訓練部(1959年3月)。
1960年4月,總後方勤務部改稱總後勤部。
從1960年3月至1966年5月,總後勤部機關又先後作了一些調整:增設物資計畫部(1960年3月)、運輸部(1960年4月)、科學技術部(1960年9月)、第一、第二物資計畫部(1960年10月)、工廠管理部和管理局(1963年3月)、軍馬部(1965年5月);軍需生產部改稱軍需部(1965年3月);撤銷汽車拖拉機管理部(1960年4月)、科學技術部(1962年1月)、油料部(1965年4月)、第二物資計畫部(1965年10月)、第一物資計畫部(1966年3月)、工廠管理部和軍馬部(1966年5月)。到“文化大革命”前,總後勤部下設有:司令部、政治部、財務部、軍需部、衛生部、軍械部、運輸部、油料部、物資部、營房部、軍需生產部、管理局等12個部門。
“文化大革命”中,總後勤部建設受到干擾破壞。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底,總後勤部機關開展了“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一些領導幹部遭受批鬥,機關部、局曾一度陷於癱瘓、半癱瘓狀態。林彪、邱會作等人以加強戰備和精簡機關為名,將總後勤部連同新改隸該部的原總參謀部裝備計畫部和軍事交通部等14個部(局)合併為9個部(局)。財務、軍需、油料、物資4個部合併為供給部;軍械、運輸、裝備計畫3個部合併為裝備部。這次機構變動,打亂了原來總後勤部比較合理的組織體制和業務管理關係,削弱了總後勤部的建設,使不少工作難以開展。
1975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以後,總後勤部重新調整了業務部門的設定,裝備部改為軍械車船部,裝備計畫工作重歸總參謀部負責;供應部和企業部調整為財務物資部和軍需部;司令部改為辦公室。經過這次調整,雖然在業務部的設定上較前後合理一些,但仍沒有理順被林彪反革命集團搞亂了的後勤編制體制和業務管理關係。
1978年,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總後勤部機關再次進行整編。其機構設定:司令部、政治部、財務部、軍需部、衛生部、軍械部、軍事交通部、車船部、油料部、物資部、基建營房部、工廠管理部(後改稱軍需生產部)、管理局等13個部局。通過調整充實,該體制與軍隊後勤現代化的建設基本適應。此後,總後勤部的組織體制相對穩定。
2016年1月10日,解放軍四總部新名稱確定,具體為: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

主要職責

主要履行全軍後勤保障規劃計畫、政策研究、標準制定、檢查監督等職能。調整最佳化保障力量配置和領導指揮關係,構建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後勤保障體制。

軍改變化

一是部隊從屬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變為“中央軍委”。比如過去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變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
二是原“總部”的“總”字全部取消。
三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變為“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聯合”二字亮瞎眼。
四是原“總裝備部”變為“裝備發展部”,“發展”二字意味深長。

現任領導

部長:宋普選政委:張書國
副部長:劉生傑錢毅平

改革背景

中國軍隊現行的總部、軍區領導指揮體制,集決策、執行、監督職能於一體,暴露出不少弊端。特別是四總部權力過於集中,事實上成了一個獨立領導層級,代行了軍委許多職能,客觀上影響了軍委集中統一領導。這次改革,最根本的就是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固化下來並加以完善,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強化軍委主席負責制,真正使軍隊的最高領導權、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中央軍委,確保軍隊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後,軍委機關由“總部制”調整為“多部制”,原來權力高度集中的“總部領導機關”,變成權力互相有所制約的“軍委辦事機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