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縮陽
- 英文名稱: Koro
- 所屬科室:外科 - 泌尿外科
- 發病部位:前陰
- 主要病因:寒邪侵襲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有關記載,病因,治療,病例,
有關記載
如1984年11月開始持續約5個月左右,在海南省儋縣及臨高等地流行一種被民眾認為神鬼作祟的“流行性縮陽症”,以後依次向南及東南方向傳播,先後波及十多個區鎮,此起彼伏,鬧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男病人自感陰莖突然縮入腹內;女病人覺得陰戶、乳房逐漸內陷。朱國欽報告其罹患率為3.2%;病者約在2000~3000人,30歲以下占85.8%,男性約占80%。
從歷史上看,縮陽症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後100年間的《黃帝內經》中即有所謂陽具“縮入腹內,不治”的記載。清同治二年(1864年)海南島《儋縣誌》記載“陽縮入腹者,不治”《崖州志》也記載120年前清辛酉十一年在崖州“縮症行,男縮陽,女縮乳和縮耳、舌等處,用姜擦及爆竹轟之即止。間有縮盡死者”。現代的1955、1966和1974在海南島也曾流行過縮陽症。台灣、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也有過零星報告。
病因
我國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曾對本病病因、病機、證候進行過探究和總結。如該書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一篇中曾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大意是說,當腎氣虛衰而感有陰寒的病因時,則可導致腎所主司的前陰(即男女的外生殖器)的收斂和引縮作痛。此外,該書的《靈樞·經筋篇》曾說:“足厥陰生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傷於寒則陰縮入。“因為中醫認為“肝脈繞陰器入少腹“、“寒主收引“,故寒濕陰滯足厥陰肝經脈絡,亦可致縮陰症,這是與厥陰肝脈環繞生殖器並走入下腹的解剖生理有密切關係。《內經》的作者進一步認為,肝之經筋受病,則可引起生殖器的病態反應,由於內傷(如房勞太過)則陰莖痿軟不舉;由於直中寒邪則外生殖器可痙痛內縮。故縮陽症主要是由於肝陽或腎陽虛弱,外感寒涼,如久臥冰冷之地、或天寒入水、或嗜食生冷、或房事受寒等,均可因寒侵肝腎之經,引起陰莖內縮、小腹攣痛、陰部發涼抽動、畏寒心悸、心煩意亂、焦慮緊張和怕死感等症。從前文所舉海南等地的本病流行多在春寒料峭、風雨肆虐之際;國內病例亦多在感寒或房事受涼之後急發,即可佐證一斑。
雖古人提出的上述有關本病病理生理等論點,不一定盡如人意。但它卻是中醫長期醫療實踐的理論概括,迄今依此指導臨床診治仍有顯著效果,故這一形成於兩千多年前的有關本病的研究理論,雖“歷史悠久“,但仍不失瑰寶之光華。
治療
根據上述古典醫學理論和歷代有關實踐,現代中醫常將縮陽症分為兩型進行治療。
此外,若病情緊急,可即用鮮蔥一大束(或姜、椒亦可),搗爛以酒炒熱,敷臍部與小腹,復以盛熱水杯(或熱水袋)於上熨之,以救其急。
有人認為,民眾中用灌辣椒湯救治此類病例是“不科學的處理方法“,可“造成不良後果“。其實,按照中醫“寒者熱(溫)之“的治則理論分析,民間的這種急救措施,雖不盡善,但也無可厚非。
病例
據有關文獻報導,縮陽症“病者多為男性青少年,30歲以下者占85.8%“。這一調查結果是基本上能反映本病的特色的。據此,有的學者則提出了所謂“特殊的性信仰,包括精液珍貴,如一滴精、十滴血等“以及某些學者認為縮陽症是一種“與社會文化背景有密切關聯的心因性精神障礙或流行性癔病“的看法。很明顯,這些看法與前述祖國醫學對本病發病因素唯物觀的認識是頗不一致的。古代中醫認為,縮陽症發病的物質基礎是肝陽或腎陽之虛,其誘因為外寒直中(即寒邪的直接侵襲),且通過中醫藥的補肝腎之虛和溫經散寒功效的發揮,此病可愈。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此病全無社會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
從某些幼童病例看,似乎可以說明如下幾個問題:
(1)縮陽症雖多見於青壯年,但對幼小兒童的發病也不可忽視。
(2)幼童病例亦有稟賦陽虛、感寒凝滯經筋者,其治法用方與成人的辨證施治原則基本一致。
(3)如某例6歲的幼童,應該說是難能理解和存有所謂“精液珍貴“等性信仰的,故其發病只能以如上所述的體內外物質基礎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