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醫托,隱蔽性更強,成本更低,欺騙手段更多樣,有的還發展成詐欺,對患者利益以及醫療秩序造成很大危害,必須以對民眾負責的態度加以有效整治。遏制“網路醫托”要打“七寸”,即進一步規範網路秩序,清除網路醫托肆虐的土壤,利用信息技術鎖定違法犯罪證據,打擊不法分子。同時,建立起更加暢通、透明的醫療信息服務平台,引導患者到正規醫院就診,不再遭“網路醫托”忽悠
簡介,招攬過程,規模,集中整治,
簡介
招攬過程
近日,記者揭開了“網路醫托”的隱秘江湖。“諮詢醫生”不是醫生,通過微信、QQ、商務通等軟體,為集團旗下至少20家醫院“招攬患者”。這種“網路醫托”已覆蓋了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一二線城市,正不斷向三線城市擴張。“網路醫托”在患者到診後可從相應醫院拿到100-300元/人的提成,而醫院平均從每名患者身上“開發”診療費用達6000元。
“社交網路”、“新媒體”、“創新”這些新鮮辭彙,有些掩蓋的卻是古老的行騙行當。像所有時代和所有領域的騙子一樣,“網路醫托”精通人的心理弱點。他們個個都是美女醫生或美女護士頭像;對方提出約會,便直接問性功能如何;從對話到朋友圈全方位假裝醫生;交談中誇大危害、捏造概念。
規模
“網路醫托”是個新鮮事物,因為社交軟體的流行也就是這幾年的事,但是“網路醫托”是在傳統“醫托”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而且已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記者臥底的兩家公司就有600餘“網路醫托”,最重要的還是它在行業內的“示範效應”。據稱,全國各地不少民營醫院都在學習這個模式,線下醫托被比成了“小兒科”。
這顯然是一個值得警醒的現象。“醫托”是我國醫療行業的一個痼疾。不斷有查處“醫托”案的通報,又不斷有患者上當受騙。傳統“醫托”還未治理好,又出現了進階版的“網路醫托”。無論如何,“網際網路+醫托”不應該是“網際網路+”的一部分。
“網路醫托”的“核心技術”和傳統“醫托”並沒有兩樣,他們都是利用醫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業內人士提出,建立規範的轉診制度,才能消除“醫托”生存的土壤。轉診制度確實是對付“醫托”的釜底抽薪之舉,但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轉診制度並從頭培養患者的就醫習慣,非一日之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對醫托的泛濫視若無睹。
若想要打擊“網路醫托”,在技術上沒有什麼難度。聊天工具會留下記錄,網路實名制也不該偏偏在這個時候失效。“網路醫托”並非散兵游勇,而是光明正大組成公司。“網路醫托公司”和對口醫院又同屬一家集團,配合密切,共享互通。重重證據都指向清晰的責任人。
集中整治
2016年5月4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集中整治“號販子”和“網路醫托”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八部門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協調辦公室,且明確在年內分三階段嚴打“號販子”,未來有關部門還將建立“號販子”黑名單,並納入社會信用體系。
依照《方案》,協調辦公室的職責是按照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協調組織各成員單位開展相關工作;對地方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收集各地區、各部門工作情況,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作進展;做好跨區域跨部門案件移交;督辦重大案件。
對於此次專項行動,《方案》明確了近期和中遠期目標。《方案》強調,近期將以治標為主,各地各部門聯合行動,集中優勢力量,重拳出擊,對重點城市重點醫院的“號販子”打一場“集群戰”,圍剿通過網際網路散布的“號販子”、“醫托”等有害信息,堅決遏制“號販子”和“網路醫托”猖獗勢頭。
中遠期將堅持標本兼治,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最佳化醫療資源配置,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並抓好落實,規範醫療機構廣告宣傳行為,斬斷“號販子”和“網路醫托”利益鏈條,剷除“號販子”和“網路醫托”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