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耶·維爾德茨(Ilie Verdet;1925年5月10日,科默內什蒂,——2001年3月20日,布加勒斯特。)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常設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總理、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劇變後,創建社會主義勞動黨,歷任主席、名譽主席。
基本介紹
人物傳記,礦工之子,黨務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總理任內,重建羅共,榮譽,人物評價,訪問中國,
人物傳記
礦工之子
1925年5月10日生於羅馬尼亞巴克烏縣科默內什蒂市的一個礦工家庭,父親曾在巴納特的煤礦工作。1937年因父親病重,家人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家庭經濟困難,為維持生計,12歲的維爾德茨在國小畢業後被迫中斷學業,先後在伊爾瓦·米卡、科若克納煤礦以及本貝什蒂-利維茲尼造船廠當工人。1939年,14歲的維爾德茨受僱於雷希察附近的塞庫煤礦,他在那裡連續工作6年,先後當童工、運輸工、輔助礦工、礦工、大隊教導員、工長。1945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同年任黨支部書記。全國解放後,1949年9月——1950年3月在黨校學習六個月。1951——1954年在莫斯科的蘇共中央附屬蘇聯社會科學院進修深造,以後又先後在“斯特凡·喬治烏”社會政治學院(羅共中央高級黨校)和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學習。
黨務活動
1947——1948年2月任塞庫煤礦工會聯合會主席。1948——1954年在巴納特州負責黨的工作,1948年2月——6月任塞庫鎮黨委書記。1948年任雷希察區黨委委員,1948年7月——1949年3月任塞庫煤礦礦長。1949年任雷希察區黨委和阿尼納區黨委委員。1950年3月——8月任盧戈日區黨委委員。1950年8月——1954年8月任卡蘭塞貝什區黨委常委。1954年8月——1957年9月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行政部第一副部長。1957年9月——1958年12月任羅馬尼亞工人黨胡內多阿拉州委員會第一書記。1955年12月28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候補委員,1960年6月25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羅共“八大”)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1958年12月——1965年3月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行政部部長和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指導部副部長。
黨和國家領導人
1965年3月22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進入中央領導層。1965年7月24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65年7月24日——8月2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取代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在三位第一副主席中排名第三。1965年8月21日——1967年1月3日任部長會議副主席。1966年6月28日升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1967年1月3日再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取代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在三位第一副主席中排名第二。1967年12月9日——1974年3月29日任部長會議唯一的第一副主席。1973年5月——1982年12月任羅馬尼亞黨政合一機構——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副主席。1974年3月26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書記處第二書記,主管中央組織工作,1974年3月30日——1975年3月27日兼任經濟和社會活動工人監督中央委員會主席。
1974年11月28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76——1978年任經濟—社會組織委員會主席。1977年1月25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會議上,被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常設局委員。1977年10月任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副主席。1978年3月7日——1979年3月3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第一副總理兼國家計畫委員會主席。1979年3月30日——1982年5月2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總理,同時兼任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高委員會第一副主席。1978年3月7日——1982年5月2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
1979年11月23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常設局委員。1982年5月2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82年10月5日被解除國務委員會副主席職務,重新任羅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央經濟和社會活動工人監督委員會主席。1984年11月21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常設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85年10月18日——1986年6月20日任政府礦業部長。1985年11月13日,羅共中央書記處進行人事調整,維爾德茨因已經另有任用,被解除中央書記職務。1986年6月24日在羅共中央全會上,伊利耶·維爾德茨被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並根據黨章有關規定免去了他的羅共中央政治執委、常設局委員和中央委員的職務。1989年11月24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
1961——1965年為奧爾特尼亞州皮什特阿納-久烏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5——1969年為奧爾特尼亞州卡拉卡爾第13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1975年為胡內多阿拉縣北胡內多阿拉第2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1980年為瑟拉日縣扎勒烏第1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0——1985年為克盧日縣克盧日-納波卡第3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5——1989年為巴克烏縣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
總理任內
1974年起,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推行的以“高積累”、“高速度”、“高指標”為核心的經濟政策,不顧本國實際國情,盲目冒進,造成發展比率失調,人民生活水平長期的不到改善,外債猛增。1977年8月,受齊奧塞斯庫的委託,代表中央赴日烏河谷地區,解決日烏河谷礦工罷工事件。1979年3月,總理馬尼亞·曼內斯庫因“健康原因”辭職,齊奧塞斯庫總統任命維爾德茨為總理。
在擔任總理後,維爾德茨試圖解決羅馬尼亞日益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擴大外貿出口,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為羅馬尼亞產品開闢新市場,並提出延期償付羅馬尼亞所欠西方銀行的貸款,但因齊奧塞斯庫在經濟建設方面的獨斷專行和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收效甚微。維爾德茨在國家發展戰略的一系列問題上與齊奧塞斯庫發生意見分歧。維爾德茨主張建立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通過權力下放,給予經濟單位充分的自主權,切實有效地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但齊奧塞斯庫仍頑固堅持立場,總統和總理爭執不下,互不妥協。同時,齊的夫人、作為第一副總理的埃列娜·齊奧塞斯庫也屢屢干預維爾德茨的政府首腦職權。1982年5月,因無法執行齊奧塞斯庫的高指標政策,被齊指責為“軟弱無能”,解除了總理職務。此後,齊奧塞斯庫的親信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任總理。
重建羅共
1989年12月,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伊利耶·維爾德茨試圖接管政權,組建新政府,並自任政府首腦,但立刻被反對派示威者推翻並驅逐出羅共中央大樓。與此相反,揚·伊利埃斯庫的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聚集了大批“持不同政見者”,並得到倒戈軍隊的支持,從而篡奪了國家權力,建立了反共反齊奧塞斯庫的政權。
羅馬尼亞劇變後,羅馬尼亞共產黨停止了活動,以伊利耶·維爾德茨、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為首的原羅共一部分黨員、幹部經過積極籌備,於1990年11月16日在新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羅共,改名為社會主義黨,同時與勞動民主黨合併為社會主義勞動黨,維爾德茨當選為該黨指導委員會主席。機關報《社會主義》月報。
該黨明確表示它是左派黨,為建立一個實行社會與民族正義、自由和人道尊嚴、提倡民族的基本價值的社會而鬥爭;該黨宣稱不是原羅共及其繼承者,是羅社會主義運動、工人運動以及民主運動的繼承者和代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同齊奧塞斯庫的極權主義徹底決裂;主張政治多元化、三權分立;提倡社會市場經濟,它認為民主社會主義能夠把社會主義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私有成分結合起來。主張實行國家干預下的社會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在不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廣泛發展私有經濟;提倡廣泛的對外開放政策,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進行協作與合作,堅決主張捍衛羅馬尼亞的獨立和人民的尊嚴,認為羅馬尼亞加入歐盟是長遠目標,但反對加入北約;主張與社會黨國際、與歐洲和其他各洲的社會黨及共產黨、工人黨建立合作關係;承認1990年5月大選選出的國家機構,並與其進行建設性的合作。它反對全盤否定羅馬尼亞共產黨的活動,反對全盤否定羅馬尼亞人民四十多年來在經濟、社會、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以及在奉行捍衛民族利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外交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社會主義勞動黨主張鞏固“法制國家”、“尊重政治多元化原則”和各種所有制並存下的“市場經濟”,尊重“全體”公民權利平等。
社會主義勞動黨成立之後,積極開展活動,發展組織。該黨成立時約有黨員和同情者10萬人,絕大多數是原羅共黨員。一年以後,發展到40萬黨員.並在全國所有縣市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在鄉村也建立了黨小組。1991年8月,該黨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批准了該黨成立九個月來的工作報告,通過了黨綱和黨章,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大會討論通過了要求歸還被“沒收”的羅共財產,要求赦免1989年12月事件後被關押的政治犯,闡明社會主義勞動黨對私有化的立場等三項動議。
社會主義勞動黨在1992年9月的大選中,以3.18%的得票率進入議會參議院,以3.04%的得票率進入議會眾議院。由於在選民心目中,維爾德茨及其政黨與齊奧塞斯庫和羅馬尼亞共產黨有著緊密的聯繫和淵源,因此支持率持續下滑。在1996年11月的議會兩院選舉中,得票率分別為2.16%(參議院)和2.15%(眾議院),未能進入議會。2000年11月議會選舉,社會主義勞動黨未能達到修改後的《選舉法》所規定的5%的單一政黨最低得票率,再度失利,成為非議會型政黨,逐漸失去影響力。2003年7月,社會主義勞動黨併入社會民主黨,一部分黨員則重組為社會主義联盟黨。
1995年,維爾德茨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達了對1990年以後的羅馬尼亞“民主化”的批評,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制度遭到顛覆感到痛心。認為國家的混亂局面是當權者的無能和外部力量干涉的雙重結果,並認為極權主義體制的破壞是一個漸進式的行為,但仍然沒有必要因此而摧毀一切。2000年7月1日,維爾德茨辭去社會主義勞動黨主席職務,但作為社勞黨的創始人,被選為黨的名譽主席。2001年3月20日,維爾德茨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布加勒斯特,享年76歲。
榮譽
伊利耶·維爾德茨曾榮獲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一級勳章。
人物評價
“伊利耶·維爾德茨的名字與遍布全國的重大的能源、產業、各類工廠的建設和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於促進各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突出貢獻。維爾德茨是一個完美的管理者,用現代術語來說是一個理想的經理人。”(——保羅·尼古列斯庫-米齊爾)
訪問中國
伊利耶·維爾德茨是中國人民熟悉的老朋友。維爾德茨於1975年9月率領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訪問中國,是周恩來總理生前會見的最後一位外國客人。1980年11月以總理身份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1992年11月第三次來中國,先後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參觀、訪問。1998年5月,維爾德茨率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勞動黨代表團訪問中國。
1992年,維爾德茨訪問中國時說:“12年裡,中國的變化讓我又驚又喜。我堅信,中國如果沿著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一定會在21世紀成為一個政治、經濟強國。”他說,“由於周恩來對未來的遠見,由於鄧小平堅持改革的勇氣,使中國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基礎上,這些年經濟改革進行得有步驟、有章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高興地看到,江澤民等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正在繼續把改革引向深入。” 維爾德茨強調,“我對中國人民始終懷著友好的感情。這是因為我們兩國的關係不是為權宜之計而建立,而是有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牢固基礎。這正是周恩來提倡的現代國際關係的準則。”他最後祝願中國繼續取得新的成就,祝羅中友誼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