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壽帶鳥(綬帶鳥)

中國壽帶鳥

綬帶鳥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壽帶鳥(學名:Terpsiphone incei):體態美麗,雄鳥有兩種色形,體長連尾羽約30厘米,頭﹑頸和羽冠均具深藍輝光,身體其餘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乾紋。中央兩根尾羽長達身體的四﹑五倍,形似綬帶,故名。雌鳥較雄鳥短小。最主要特徵是雄性有著非常長的兩條中央尾羽。到了老年,鳥的全身羽毛成為白色,拖著白色的長尾,飛翔於林間,因而又稱之為一枝花。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闊葉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3-5隻成群。性羞怯,常活動在森林中下層茂密的樹枝間。巢築於樹杈間,以樹皮和禾本科草葉為巢材,巢形為杯狀。食物中幾乎全為昆蟲,而且以鱗翅目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蟲及其幼蟲和卵等,該物種在中國中部、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俄羅斯遠東(烏蘇里蘭南部)和朝鮮繁殖,在整個東南亞都沒有繁殖。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廣東、廣西和香港地越冬。

註:曾經是壽帶鳥的普通亞種,2016年確定為獨立物種。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栗色型:雄鳥:自前額、頭頂、枕、羽冠一直到後頸、頸側、頭側等整個頭部以及額、喉和上胸概為藍黑色而富有金屬光澤,眼圈輝鈷藍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餘上體為帶紫的深栗紅色;尾栗色或栗紅色,兩枚中央尾羽特別延長,羽乾暗褐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以及內側覆羽與背同色為深栗紅色,小翼羽外側初級覆羽黑褐色,其餘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緣栗紅色,外側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栗紅色,最外側初級飛羽無栗紅色羽緣,胸和兩脅灰色,往後逐漸變淡,到腹和尾下覆羽全為白色。
白色型:雄鳥:整個頭、頸以及頦、喉和栗色型相似,概為亮藍黑色;但背至尾等上體為白色,各羽具細窄的黑色羽乾紋;中央一對尾羽亦特別延長,尾羽亦為白色和具窄的黑色羽乾紋;翅上覆羽白色具細窄的羽乾紋;黑色小翼羽和外側初級覆羽黑褐色,羽緣白色,最內側次級飛羽白色具粗的黑色羽乾紋;內翈具楔狀黑斑或具黑色羽緣,其餘飛羽黑褐色,除最外側一二枚外,均具白色羽緣,胸至尾下覆羽純白色;眼圈輝鈷藍色。
雌鳥:整個頭、頸、頦、喉均與雄鳥相似,但輝亮差些,羽冠亦稍短,後頸暗紫灰色,眼圈淡藍色,上體餘部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栗色,中央尾羽不延長。內側覆羽和飛羽顏色同背,外側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栗色。下體和栗色型雄鳥相似,但尾下覆羽微沾淡栗色。
虹膜暗褐色,嘴鈷藍色或藍色,腳鈷藍色或鉛藍色。口裂大,喙寬闊而扁平,一般較短,成三角形,張開以後,面積很大,上喙正中有棱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一般短圓,飛行靈便;腿較短,腳弱。
大小量度:體重♂15-33克,♀14-26克;體長♂172-490毫米,♀168-212毫米;嘴峰♂15-19毫米,♀15-17毫米;翅♂86-95毫米,♀80-93毫米;尾♂83-113毫米,♀79-118毫米;跗蹠♂14-17毫米,♀14-16毫米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闊葉林中,也出沒於,林緣疏林和竹林,尤其喜歡溝谷和溪流附近的闊葉林。

生活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廣東、廣西和香港地越冬。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3-5隻成群。性羞怯,常活動在森林中下層茂密的樹枝間,時而在樹枝上跳來跳去,時而在枝間飛翔,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飛行緩慢,長尾搖曳,如風箏飄帶,異常優雅悅目,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常從棲息的樹枝上飛到空中捕食昆蟲,偶爾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時長尾高舉。鳴聲高吭、洪亮,鳴叫時羽冠聳立。繁殖期間領域性甚強,一旦有別的鳥侵入,立刻加以驅趕,直到趕走為止。曾經見到一對壽帶鳥趕走先於它營巢的山鶺鴿,並將山鶺鴒巢拆毀,用來築自己的巢。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食物種類主要有甲蟲、金龜甲、劍虻、蟬、粉蝶、蛾類幼蟲、蝗蟲、螽斯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同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會吃很少量和植物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高棉、中國、印度尼西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俄羅斯聯邦(東亞區)、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中國壽帶鳥分布圖中國壽帶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多數在5月末6月初開始營巢,在闊葉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闊葉樹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樹枝杈上營巢。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個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圓錐形,結構相當精緻,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蘚、羽毛、棉花和蛛網編織而成,內壁由細草根、草葉、草莖、樹皮纖維和苔蘚構成。距地高1-2.5米。巢的大小據在長白山測量的4巢,外徑7-9厘米,內徑6-6.8厘米,深3.3-3.5厘米,高6-8.3厘米。每窩產卵2-4枚,卵為橢圓形或梨形,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的為乳白色或灰黃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有的為駝灰色、具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25毫米×15-19毫米, 重2-2.5g。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在雌鳥離巢期向亦參與孵卵活動,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1-12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曾經是壽帶鳥的普通亞種,2016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