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綦江區東溪書院街國小
書院街國小地處歷史悠久的重慶市綦江區東溪古鎮,是由東溪籍人士、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漢中府知府陳燮堃(字洪猷)在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主持修建創辦,初名明善書院,書院歷經清末動盪,觀瞻國共風雲,參與國家建設,幾度合併更名,現名重慶市綦江區東溪書院街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綦江區東溪書院街國小
- 創辦人:陳燮堃
- 創辦時間:1853年正月十三
- 類別:國小
- 校訓:明善誠身
- 知名校友:郝謙、危石頑、田斗寅、吳舉宜、黃義乾、陳毅喬、夏奇峰、危東亞、吳秀恆
一、學校概況
書院街國小地處東溪古鎮的核心,現有師生1500餘人,是東溪古鎮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宣傳視窗,學校由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漢中府知府陳洪猷在1853年正月十三動土修建,至今163年。培養了原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長郝謙、原中共重慶市委顧問危石頑、創辦綦江中學的校長田斗寅、創辦東溪中學的校長吳舉宜、原中共重慶市委工農部副部長黃義乾、原教育部小教司司長陳毅喬、原建工部計畫司司長夏奇峰、外交部任職,編撰《英漢詞典》的危東亞,中國第一位船舶學博士、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副院長吳秀恆等,書院街國小為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地理位置
書院街國小地處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東溪鎮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綦江區南部、貴州大婁山脈北端,與貴州省習水縣接壤,是萬盛石林、銅鼓灘漂流、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等景區的重要中轉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設丹溪縣。東溪建鎮1300多年,建場2200多年,其歷史之悠久、環境之獨特、民風之古樸、文化之豐富、技藝之精妙、布局之別致,凸顯古鎮風貌,素有“渝南第一山水古鎮”的美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十大名鎮”之一。
三、學校創辦人簡介
陳燮堃先生(字洪猷、號升階),史書評價他俊偉奇傑,忠孝仁廉。
1818年(嘉慶23年)出生在分水,
1826年開始在東溪天平橋讀私塾,
1835年由優秀秀才選中稟生,
1841年春參加的道光皇帝主持的恩科殿試考中二甲第14名
1841年5月選定內閣中書翰林編修。
1844年4月起任廣西靈川知縣、馬平知縣兼柳州通判。
1848年起任山東登州候補知府、青州知府、漢中府候補知府。
1852年回東溪創辦民團。
1853年創辦明善書院。
1856年協助皂鎮軍東溪安營清剿貴州楊隆喜;
1861年修築琵琶山寨和太平寨組織民團對抗太平軍石達開。
1865年帶領民團出兵扶歡剿滅貴州桐梓來犯的號軍。
1870年因勞成疾病逝。
1875年經四川總督丁寶楨奏請御賜進士牌坊於分水嶺川黔大道。
四、學校歷史發展溯源
1853年,陳燮堃知府回鄉辦團練創辦明善書院;
1859年,因綦江南部戰事頻繁,鄉紳富豪遷移綦江,書院停辦。
1872年,在知縣田秀栗的關心下,縣中訓導肖世楷三籌劃重建明善書院,1907年,根據清代教育新政更名東溪男子初等國小堂。
1932年,更名綦江縣第四區區立國小。
1935年更名為綦江縣東溪國小。
1940年與東溪女子國小合併為綦江縣東溪鎮中心學校(東溪女子國小在1907年創辦,現為太平橋王爺廟)。
1945年更名東溪鎮中心國民學校。
1950年更名綦江縣東溪鎮明善街國小。
1951年與亮初私立國小合併稱東溪鎮明善街國小。 (亮初私立國小創辦於1906年,現永樂國小新址)。
1967年更名綦江縣東溪鎮向陽國小。
1981年9月 更名綦江縣東溪鎮書院街國小。
2000年9月與六角亭國小合併稱綦江縣東溪鎮書院街國小(六角亭國小創辦於1953年,現為東溪文化站)。
2004年9月與東溪鎮幼稚園合併稱綦江縣東溪鎮書院街國小(東溪鎮幼稚園創辦於1953年,現存為書院街國小附屬幼稚園)。
2012年3月國小定名為重慶市綦江區東溪書院街國小。
五、書院街國小的起源
學校在1853年定名明善書院。明善書院來源於創始人陳洪猷先生任清朝道光皇帝內閣中書翰林編修時對朱子學術的理解和認識。宋代集佛道儒大成者朱熹認為“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故“明善誠身”是儒家思想修身最高境界。受朱子理學和江浙書院的影響,陳洪猷山長把新建的書院定名“明善書院”。隨著書院的發展和影響,在明善書院門口形成兩條居民道路,一條叫“明善街”;一條叫“書院街”。剛解放時學校為“明善街國小”;改革開放後又叫“書院街國小”。經過不斷的更名,現名東溪書院街國小。
六、校訓“明善誠身”的來源
學校的校訓依據學校的起源,書院街國小源於清朝道光時期內閣編修翰林陳洪猷在1853年創辦的明善書院。明善書院的“明善”來源於“明善誠身”, 儒家大成者子思在《中庸》中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宋代大儒朱熹又言“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明善誠身”成為影響代代中華莘莘學子做人立身做事的座右銘,在“明善誠身”的影響下,書院街國小逐漸形成“明事理善做事“的校風;鑄成“明于思善於行”的教風;養成“明辨之善習之”的學風。
七、校園文化
1、紅色文化:書院街國小在民主革命時期,湧現出諸多革命先烈和優秀人才。西南地區最早的黨組織在綦江,綦江最早的革命萌芽在東溪,東溪革命最早的聖地在書院街國小。因東溪書院街國小的老師組織了“東溪米案”。東溪米案培養和鍛鍊了黨的骨幹力量,啟迪了民眾的革命意識和革命意志!現逐一為大家介紹:東溪米案;紅色東溪伉儷夏經權、李冰潔;劉伯承首戰東溪;賀龍三過東溪;
劉伯承元帥首戰東溪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劉伯堅,男,四川省開縣人。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13年7月,東溪土匪猖獗,時任蜀軍第五師師長、同盟會會員熊克武派劉伯承清剿東溪土匪,劉伯承率領川軍第五師一個排屯兵書院街國小,分別向土匪巢穴琵琶山、牛心山、太平寨、五龍山進攻。清剿為非作歹的羅占雲、侯天成等,給東溪百姓和過往商賈帶來和平景象,贏得當地人民稱頌。
賀龍元帥三臨東溪
賀龍(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漢族,原名賀文常, 字雲卿,湖南桑植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鬥爭生涯中,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勳。1969年6月9日病逝於301醫院。賀龍元帥一生三臨東溪。
1923年9月,時任四川討伐軍旅長的賀龍,不滿川軍內部矛盾,帶領部隊投奔廣州國民政府,9月8月到達東溪,並單槍赴宴到書院街國小與屯兵書院的曹天泉談判過境。曹被賀龍的英雄氣概折服,送3000大洋贈送賀龍,並立“撫孑我遺”碑自省。
1953年6月25日上午,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副書記、西南軍區司令員的賀龍帶領西南局主要人員到東溪視察,並在東溪派出所作短暫停留,回顧詢問了30年前的歷史故事,東溪區委幹部聞訊趕來匯報當地工作,下午3時,賀龍等一行離開東溪前往貴州。
1953年7月28日上午,賀龍司令員一行等從雲南貴州檢查回重慶路過東溪,又在東溪派出所停留用膳,下午沿著鹽茶古道、水碼頭巡視一圈,並憑弔 “撫孑我遺”碑。
東溪米案組織人:危石頑
危石頑,又名危直士,1900年7月24日出生於綦江縣東溪鎮,1925年1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春,經中共中央特派員肖楚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月任中共綦江縣支部宣傳委員,組織和參與了“東溪米案”。同年5月,經組織安排到上海中共中央臨時農民部工作。後又被組織派遣回重慶,先後任中共豐都縣委負責人、中共鄰水縣委書記。1949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後,危石頑先後任綦江縣人民解放自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綦江縣人民政府秘書科長。1951年,調任壁山專署文教科長兼法院院長。同年7月,壁山專署改為江津專署後,任文教科長。1954年,任中共江津地委黨校副主任(當時未設校長,主任由地委書記兼任)。1957年整風反右中,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錯誤的處理。1979年,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撤銷了對他的錯誤處理,恢復享受離休幹部地廳級待遇。1985年,他相繼被聘為中共四川省委、中共重慶市委顧問,江津市政協常委。1997年5月,因病去世,享年97歲。
東溪米案組織人:郝謙
郝謙,又名霍紹文,1902年12月7日出生於綦江縣石角鎮,1924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任共青團綦江縣特支書記,組織和參與了“東溪米案”。1927年經組織委派,先後到豐都縣組建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任共青團鄰水縣委書記、川南特支書記。1928年秋,組織安排到成都,先後任共青團四川省臨時省委書記、秘書長和宣傳部長,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長。1935年1月,在貴州參加中央紅軍,被安排到中央紅軍總政治部白軍破壞部和地方工作部工作,後又派到川南邊區游擊縱隊工作,並擔任中共敘永縣兩河口游擊區委書記。1939年2月,組織安排先後擔任中共閬中縣委組織部長、代理書記,中共通(江)、南(江)、巴(中)三縣特支書記。成都解放後,他先後擔任中共巴中縣委宣傳部長、中共平昌縣委統戰部長、川北行署文委辦公室主任、西南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副館長、四川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1978年後,先後任四川省社科院顧問、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委顧問等。1983年經組織批准離休,享受副省級待遇。1997年2月,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95歲。
革命伉儷(夏奇峰與李冰潔)教育部小教司司長陳毅喬(李冰潔),中央建工部計畫司司長夏奇峰
革命先驅《國民革命歌曲》詞作者——羅振聲
紅色資本家—吳舉宜
吳舉宜(1903~1973.02),男,字安義,綦江縣東溪鎮人,重慶市冶金工業局、重慶市鋼鐵研究所原工程師。著名的綦江“東原鐵鍋”首創者。
1926年參加中國國民黨。先後在重慶聯合中學、杭州工業專科學校和上海一大學讀書,後回家鄉繼承父業。歷任復興隆鐵號經理、東溪鎮安里國小校長、第四區區長、東溪鎮鎮長、第三區代理區長、東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工程師、東溪鎮商會常務委員和董事長、聯益公司總經理、國民黨綦江縣第二區黨部書記和綦江縣黨部監察委員、私立東溪初級中學董事長,私立渝南中學董事和董事長、私立明明初級中學董事長兼校長、綦江銀行董事長、綦江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四川省參議會參議員。
綦江解放後,吳舉宜主動將東原公司無償交給國家,在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中主動退賠,在抗美援朝中捐款捐物,並積極購買公債。吳舉宜先後擔任了東原煉鐵廠正副廠長兼工程師、綦江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二屆常務委員和副主席,綦江縣工商業聯合會執行委員、綦江縣人民委員會副縣長。1960年調重慶,1963年參加九三學社,先後任重慶三江鋼鐵廠、重慶市冶金工業局、重慶市鋼鐵研究所工程師。1973年2月,吳舉宜因病去世,終年70歲。
2、校園軼事
石達開屯兵書院街國小:1862年8月,石達開帶領西征軍突破綦江,到達東溪,將10萬太平軍駐紮在東溪、三會、高廟等地,總部設在東溪,連綿幾十里,石達開與學校創始人、東溪民團總辦陳洪猷對決琵琶山寨,連攻三天三晚不下,石達開在東溪召開“東溪決策”後進兵四川。
縣中訓導肖世楷重建明善書院:同治年間,東溪地區戰火連連,1859年,因貴州桐梓知縣戰死,叛軍攻打四川,東溪鄉紳富人避難綦江,書院停辦。1872年3月,知縣田秀栗深感書院敗落,著令縣中訓導肖世楷重建明善書院。肖山長追回田產,修繕院舍,開設功課,從此書院逐漸壯大。
明善書院月課制度:書院自肖世楷山長復建以來,開設“月課”,每月將東溪場鎮讀書人召集考試,並集中傳授交流《四書》《五經》。一直將此活動傳至民國。
沈秀山山長義結張西平:張西平(1827-1910)綦江人士,頗有文采,影響較大,每年縣試中大部分是其學生。在東溪琵琶山設館授學,沈山長在復建明善書院時親自登山拜訪,結為密友,並不時到明善書院講經傳學,他的學生遍布東溪趕水,並成為影響民國初期綦江政局的人才。
明善書院教師公車上書:1892年,受康梁變法的影響,明善書院山長羅華元、教師陳時舉組織泛東溪讀書人公車定章:凡東溪讀書人到縣、市、州、朝廷考試一律公費,由學校田產和捐募資金構成,並請趙伏灜刊碑立案。
3、校友文化
早期的書院街國小富有革命色彩,培養了諸多優秀人才和國家建設者。民主革命時期,鍛鍊出書院街原教導主任、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四川省委宣傳部長、東溪米案的發起人郝謙,原書院街國小訓導主任、中共重慶市委顧問、東溪米案的發起人危石頑;原書院街國小教員、創辦綦江中學的校長田斗寅;書院街國小校友及校長、實業救國的東溪中學創辦人吳舉宜,原教導主任中共重慶市委工農部副部長黃義乾;培養出教育部小教司司長陳毅喬,中央建工部計畫司司長夏奇峰、外交部的危東亞、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副院長吳秀恆,成都農學院教授陳光謙等,解放以來,又為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國家棟樑和高級人才,發展至今,在歷屆幹部和教師的努力下,學校獲得較多的殊榮,如市級紅旗團組織,區級依法治校先進單位等。
4、“四節“文化
書院街國小定期開展的活動是“四節”即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
八、歷史遺蹟
“明善書院”立柱
此立柱是1853年修建明善書院時所立門庭立柱,書院建有主廳、左廂房、右廂房供師生學習生活,廂房之間有一洗硯池。20世紀90年代因排危擴建校園時拆除房屋,填平硯池,留下門庭立柱。
明善書院大門
明善書院大門是1853年修建,當時東溪社會名流紳士支持明善書院發展,修建通往明善街方向通道,供師生出入方便,是東溪米案發起人、重慶地區早期革命志士危石頑通向革命鬥爭、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石門。房屋土木結構在2003年倒塌,場地開闢為開心農場,現保存石門。
洗硯池
明善書院原洗硯池在現址前10米處,是明善書院師生清洗筆硯的地方,墨池正中有一泉眼,是自然出水口。20世紀90年代改造危房是拆除填平,為追憶歷史,21世紀初新建此洗硯池,由學校教師設計為兩條魚形狀,中間以假山配置,是書院街國小歷代師生記憶痕跡。
創始人陳洪猷栽種黃葛樹
清朝道光年間進士、山東青州及陝西漢中府知府、東溪籍人士陳洪猷在1852年回到東溪辦團練,深感當地教育需求甚難,與眾鄉紳名流協商辦書院供東溪學子求學,在後樂園擇地建校,鹹豐三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853年2月15日)動土修建書院,動工之日,陳洪猷等賢達貴人親臨現場,並親手栽種此黃葛樹,予以希望東溪學子像黃葛樹一樣吃苦耐勞而又積極向上的勤學求進精神。房屋修建歷時5個月建成,陳洪猷又擇名“明善書院”,並親自手書“明善書院”匾額懸掛在正廳橫樑上,落款時間是“鹹豐三年”。此黃葛樹至今一百多年歷史。
書院重建者肖世楷栽種黃葛樹
肖世楷,綦江縣儒學訓導,明善書院重建者。早年協助知縣鄧仁坤管理綦江教育事務,1862年,協助綦江知縣鄧仁坤抵抗石達開太平軍,造就名噪一時的“綦江保衛戰”,使得石達開東進四川變為西進而折兵大渡河。1872年,時任縣中訓導的肖世楷受命於知縣田秀栗重建明善書院。肖世楷山長收復土地、追回房產、修繕院舍、歷經困難重招生源親授經書,使得號軍侵犯鄉紳遷移而停辦多年的明善書院重新煥發新姿,肖世楷山長深感辦學之艱難、求學之不易,為鼓勵莘莘學子吃苦耐勞、勤學好進,在1872年2月下旬親手栽種一棵黃葛樹於此地。此樹至今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