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腳山鷓鴣

綠腳山鷓鴣

綠腳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chloropus):體長為25-28厘米,雄鳥體重280-300克,雌鳥體重250克。頭頂至後頸橄欖褐色。上體和胸棕褐色或橄欖褐色,雜以黑色波浪狀斑或橫斑。頦、喉和頭的兩側白色而具黑色斑點,頸部有一個銹黃色而微雜有黑色的項圈。腹部深銹黃色。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角褐色,腿、腳為綠色。

主要生活於稠密常綠灌叢、燕麥地以及稀疏落葉林。常成對或3-5隻成群活動。性情極為膽怯,常藏匿於林下、灌叢或草叢中,通常也很少起飛,常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奔走。主要以甲蟲、白蟻等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等為食。分布於緬甸、寮國、泰國以及中國的雲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綠腳山鷓鴣
  • 拉丁學名:Arborophila chlorop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雞形目
  • 雉科
  • :山鷓鴣屬
  • :綠腳山鷓鴣
  • 亞種:4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Blyth, 1859
  • 英文名稱:Green-legged Partridge
  • 英文名稱:Green-legged Partridg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綠腳山鷓鴣前額、眼先、眉紋白色,羽毛內翈黑色;頭頂至後頸橄欖褐色;背部亦為橄欖褐色,但羽色較深,且具黑色端斑,在背上形成波浪狀斑,下背和腰具不甚規整的黑色橫斑並且橫斑間雜有棕紅色。翅上內側覆羽飛羽與下背同色。外側覆羽淺砂褐色,雜有黑色斑點;次級飛羽黑褐色,外翈雜以棕褐色與黑褐色相雜的邊緣;初級覆羽盧初級飛羽幾純黑褐色,僅外翈先端微雜有棕褐色細小斑點。頦、喉和頭側白而沾棕,度具有黑色端斑;頸部有一條銹黃色而微雜有黑色的項圈;胸與背同色,上胸無斑紋,下胸有和背一樣的波浪狀紋;上腹深銹黃色,往後為淡黃白色;兩脅亦為銹黃色而雜有棕色和黑色斑紋;尾下覆羽銹風色,略具黑斑;腋羽白色,近腋處不有一簇絨毛狀白羽。
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角褐色,上嘴較深,腳生活時綠色,死後逐漸變為暗棕色。
大小量度:體重200-300g;體長250-280mm;嘴峰15-19mm;翅140-166mm;尾70-84mm;跗蹠42-72mm。

棲息環境

綠腳山鴣生活在海拔900-1500米山地常綠森林和灌叢地帶,尤以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茂密的森林和森林灌叢區較常見,也出入於農田附近次生林和小塊叢林中。在燕麥地、稀疏的落葉林亦常遇見。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3-5隻成群活動。性情極為膽怯,常藏匿於林下、灌叢或草叢中,通常也很少起飛,常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奔走。受驚後通常作短距離跑動,而後蹲伏於灌叢等隱蔽物下,僅在十分危急時才突然起飛。活動時常鳴叫,鳴聲高而急促,響亮的哨聲包括一連串單音,越叫越快,然後是一連串較平的升降變調,最後是一連串狂亂升變調並突然終止。
覓食時常成對或結成小群遊蕩,在灌叢地面上扒 開地上落葉層尋覓昆蟲和種子為食。通常僅作短距離的跑動,而後蹲伏在一些覆蓋物下面。受驚時則驟然起飛,飛不遠就降落著地。多生活于山地常綠密林中,主要以甲蟲、白蟻等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等為食。常在林下地面上落葉層中覓食。中午天熱時休息或到小溪邊喝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高棉、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綠腳山鷓鴣分布圖綠腳山鷓鴣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份,營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鳥在地上刨一個小坑即成。巢周圍多有茂盛的灌叢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發現,但有時也在林下植物較稀疏的地方營巢而不甚隱蔽。綠腳山鷓鴣的繁殖情況不詳。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負責警戒。雛鳥孵出後不久即可隨親鳥活動。

亞種分化

綠腳山鷓鴣(4亞種)
中文名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Arborophila chloropus chloropus
Blyth, 1859
2
綠腳山鷓鴣越南亞種
Arborophila chloropus cognacqi
  
Delacour & Jabouille, 1924
3
綠腳山鷓鴣寮國亞種
Arborophila chloropus olivacea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4
綠腳山鷓鴣泰國亞種
Arborophila chloropus peninsularis
  
Meyer de Schauensee, 1941

種群現狀

綠腳山鷓鴣僅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20世紀50年代末,這塊雨林已被大量開墾種 植橡膠樹,原來自然景觀已面目全非,加之大批種植工人遷入、蓋房、種菜、砍柴燒飯等又進一步毀林,因此,綠腳山鷓鴣的棲息地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