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經驗,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套用的學習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 特徵:經驗性,實踐性
  • 等級:三級管理
  • 解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介紹,課程,收穫和成果,

介紹

(一)是一種經驗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是一門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程。
(二)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傳授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
學生是通過動手操作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經歷和體驗的。動手實踐,是綜合實踐的基本學習方式。
(三)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繫。
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這種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查詢、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通過查找資料和學生的實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學會如何鑑別信息,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書本知識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生活,必然要跳出書本狹隘的圈子,從生活、自然以及社會交往中去學習。關於“盡信書”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學習領域和實踐中得出來的。
(四)是三級管理的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集中體現了新的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標準和指導綱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地方差異加以指導,學校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與實施”,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特徵表現。
具體講,國家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巨觀目標和原則要求;地方對落實國家的要求提出具體的指導性意見;學校負責針對學生和學校實際,來開發具體的活動內容,針對具體內容來預設具體的活動目標、方式方法的採用、基本活動流程、實施針對性評價等,是校本開發與實施的過程。在校本實施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

課程

課程實施指導意見
河北省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實施指導意見
(徵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推進河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
課程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中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課程,是一門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注重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這一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體驗並初步學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具有問題意識,發展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具體說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踐與服務技能;培養學生分享、尊重與合作的精神;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其中,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國家課程,不是其他學科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綜合且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的、獨立的課程,它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它通過聯繫社會實際,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綜合套用的機會;它讓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發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進行學習,從而改變單純以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並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積累和豐富他們的直接經驗;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把學校環境中的學習與社會、家庭環境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健康積極個性品質的形成及良好素質的全面發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綜合性課程。
活動課程特性
1、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以實踐學習為主要特徵。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各種實踐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製作、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積累和豐富經驗,自主獲取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
2、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了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單一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3、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它客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性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反思。指導教師對學生實踐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活動。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發揮在活動過程中自主建構和動態生成的作用,處理好課程的預設性與生成性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學生的活動主題、探究的課題或活動項目產生於對生活中現象的觀察、問題的分析,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豐富和深化,新的活動目標和活動主題將不斷生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隨之不斷完善。
5、綜合性。綜合性是由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所面對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決定的。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彼此交織的基本要素所構成。學生認識和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係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身發展的活動過程。因而,學生個性發展不是多門學科知識的雜燴,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要求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尊重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種關係及其處理這些關係的已有經驗,運用已有知識,通過實踐活動來展開。從內容上來說,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範圍包括了學生與自然、與社會生活、與自我關係等基本問題;無論什麼主題,其設計和實施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
課程內容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有著共同的課程目標和任務,但又各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套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大類。課題研究是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有調查、實驗和文獻研究等方式;項目設計是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性活動設計、科技項目設計等。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既可以由學生自行確定主題或項目,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或項目建議;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重視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引導他們從自然、社會、自我等方面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發明、小製作納入研究性學習的範圍;要注重與現代科學發展的聯繫,讓學生了解一些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啟迪思維,激發探究熱情;要加強與學科課程的聯繫,再學科知識的拓展和套用中生成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有效地套用各科知識。
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範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初步的創新精神。可參閱《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南》進行整體規劃與實施。
2.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括以社會調查和考察為主的社會體驗性活動、以社會參與為主的實踐性活動、以社區服務為主的公益性活動等。其中社會實踐還包括學校傳統活動如軍訓、社會生產勞動、參觀、社會公益活動等內容;社區服務包括擁軍優屬、敬老服務、幫貧扶困、環境保護、主題宣傳、科普活動、定向服務以及維持交通秩序、支援農忙、掃盲輔導等其他志願活動。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重點在於通過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促使他們關心和了解社會,培養他們認識社會、探究社會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服務社會的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培養他們善於溝通、樂於合作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促使他們形成關心他人、誠懇助人、樂於奉獻的積極態度和情感,養成綜合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使他們深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總的目標是一致的,屬於同一個課程領域,但各自的具體目標、內容、實施時間及組織方式等又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學校在具體實施時必須嚴格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設定課程,按照規定的學分開足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課時。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三個方面進行整合與規劃,還可以有效地整合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科技教育、“綠色證書教育”等內容,構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開發出個性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實施建議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應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實踐學習活動的過程,經歷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和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要切實轉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與訪問、實驗研究與觀察、社會參與與服務、信息收集與處理等多種實踐學習活動,體現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初步學會實踐學習的方法。可以主要採取三大類實踐學習活動:一是以研究為主的方法和過程,包括制定方案、調查、訪問、觀察、實驗、統計、信息收集與處理等。二是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為主的方法和過程,包括參觀、考察、服務、宣傳、義務勞動、經濟活動等。三是以項目設計和技術實踐為主的方法和過程,包括項目立項與研究、設計、製作、研製、種植、養殖、信息發布,以及科技小發明、小製作等技術實踐,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這三類實踐學習活動可以相對獨立,更多地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實施中要統籌規劃,綜合管理。
(一)課程內容的開發和利用
綜合實踐活動不像學科課程那樣有學科課程標準、有系統性教材。所以,需要在學校統籌規劃下,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確定課程內容。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根據《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組織編寫的《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學生用書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線索,綜合地設計三類實踐學習活動,可以作為課程實施的資源與指導。
1.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確定
高中階段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完整地經歷一個活動主題(課題或項目)的全部研究過程,有比較詳細的活動過程記錄、活動報告等結果性文本。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要為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課題或項目留有足夠的餘地。研究內容要以學生生活、成長中的實際問題和學生關心的自然、社會問題為主。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主要包括:
(1)研究性學習的程式性內容
研究性學習的程式性內容是指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這些內容主要包括:
課程的準備。學校可通過講座、課堂教學、網站、板報等多種形式,對師生進行動員,組織研究性學習的通識培訓,並對學生進行安全、禮儀、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課題的開發。研究課題的開發要面向學生所能接觸、感知、了解到的整個生活世界,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價值和可操作性的問題。學校要組織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討論,梳理學校、家庭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規劃設計學校課題研究的整體框架和思路,使教師、學生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或項目形成初步的認識和把握。
活動的落實。指導教師通過有效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並組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研究方案,組織開題論證、調查研究、交流反思、總結匯報、展示評價及學分認定等活動。
(2)研究性學習涉及範圍
研究性學習涉及範圍十分廣泛,一般依據以下三條線索來劃分。
學生與自我的關係。主要涉及學生自身發展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與交往方式的研究、學生群體與關係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及職業生涯研究等。
學生與自然的關係。主要是與自然界的狀態、特性和性質有關的問題。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能源利用、農作物改良、動植物保護、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等研究。
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主要是與人類社會自身的生存狀態、發展趨勢及發展規律有關的問題。如社會關係研究、企業發展研究、社區管理、人群心理、人口與計畫生育、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宗教歷史、貿易與市場、鄉土文化與民俗文化、歷史遺蹟、名人思想與文化、傳統道德與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東西方文化比較、民間文學與藝術、影視文化、大眾傳媒等研究。
此外,職業生涯規劃是關係學生理想及未來選擇的問題,涉及到學生與社會、他人和自我的關係,特別是在當前這種國際國內形勢的大背景下,應該作為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一。
(3)研究性學習選題原則
可行性。要根據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認識水平以及學校和社區條件確定研究題目。不要選擇那些條件很難達到、活動難以開展的問題。但是如果學生堅持選擇,可以尊重、理解和支持,不要強行制止。
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確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空間,不要把指導教師的意見強行加給學生。
生活性。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以學生身處其中的生活環境為基礎,密切與生活的聯繫,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事物,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融合。
實踐性。強調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對於自然、社會、人生的健康態度和價值觀,形成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獨立個性。
綜合性。一般情況下,一個課題的研究內容會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它可能是以某學科為主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社會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無論是自我問題、自然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都應對自我、自然、社會進行整體關注,從而實現學習過程的整合,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整個課題結構中的內在價值。
開放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當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課題以後,採用什麼樣的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研究的切入口、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結果如何呈現等,應該有較大的彈性。同時,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生成新的問題,如果他們認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調整所要研究的問題。此外,學生可以依據問題的生成在高中三年進行系列的拓展
(4)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開發策略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根據該校本地實際情況,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主題。在校內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社會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素材,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另外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資源。
逐漸積累,形成研究序列。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可以借鑑《綜合實踐與創新活動》提供的思路,尋找課程實施的內在“邏輯”:同一個學生(小組)三年當中研究的問題要形成一定的系統,要適當照顧到“自然、社會、自我”三種取向的內在平衡;不同年級以及全校所有學生所研究的問題也要保持一種合理的關係,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發展差異,避免簡單的重複,避免層次安排上的混亂。研究內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邏輯,整個研究性學習課程才能對學生在三年當中的發展產生高效率的影響,課程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適應學校和地區差異,形成自身特色。引導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一方面要體現“三個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據學校自身的辦學傳統和資源優勢,構建有地區特點和學校特色的研究內容的體系,使研究性學習課程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考慮將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納入到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使課程實施呈現出綜合性、階段性特點。
相互借鑑,優勢互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要注意在相互借鑑、類比學習中得到啟發,共同提高。鼓勵鄰近學校特別是同一社區中的學校開展較為緊密的合作,實現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2.社會實踐內容的確定
社會實踐的內容一般以主題形式呈現,實踐範圍主要包括:
(1)學校傳統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內的各項活動,以豐富學生生活並促進其健康成長,這是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重要來源。如節日活動(國家重大節日、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活動以及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成人儀式等)、社團活動、值周等管理服務活動。這些活動作為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活動內容和方式應由學生設計和組織,學校不應越俎代庖。最好是將這些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相整合,以課程形式綜合地加以實施。
(2)外出考察、調查活動:組織學生對社會現象或相關研究問題進行觀察思考,開闊視野和思路、增進對社會的理解。該類活動包括參觀教育基地、社區人文或自然景觀,考察社區環境、傳統、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情況,對社區機關、特定群體、典型人物、熱點事件進行調查、訪談等。這些活動作為課程,應予研究性學習相整合,以課程形式實施。
(3)社會各行各業的體驗性活動:根據職業生涯規劃的要求,學校組織學生接觸社會各行各業,親身體驗真實的社會。如軍訓、學工(商)學農、志願者活動、科技文化活動、勤工儉學等。這些活動也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組成部分,綜合地實施。
3.社區服務內容的確定
社區服務屬於志願活動或帶有義工性質的活動,學生應以服務者的身份參與到服務社區的各項活動中,多方面體驗並認識服務對象,用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為社區提供有意義的服務,不斷增強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社區服務的內容應是學生力所能及的社區活動,範圍包括各種社區公益服務、宣傳教育、幫助貧困人員與家庭等等。社區服務內容一般可分為三類:通用內容、特色內容和自選內容。
通用內容:如擁軍優屬、敬老服務、法制宣傳、環保衛生、領養綠地、科普活動、電腦培訓等。
特色內容:城市學校可以進行的活動有居民小區公共衛生、社區輔導(如保健知識講座;法律知識講座等)、板報宣傳、維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願活動。農村學校可以進行的活動有參加農忙、掃盲輔導、鄉村農技站(組)的科技活動、鎮村公共衛生等。
自選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結合生活實際,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社區服務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項目。
上述三部分內容都應該是學生自主選擇,基於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而拓展的服務性活動。
4.學習過程的基本內容
橫向來看,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這三種活動的學習過程可分為活動準備、活動實施、活動總結等階段。各個階段具有相對明確的活動任務和活動目標。
活動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明確學習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組建活動小組;制定活動方案;準備必要的活動條件等。準備階段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規劃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蒐集與處理信息,為活動的實施奠定必要的認知基礎,並提供充分的準備。
活動實施階段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嘗試運用一定的問題解決方法,在特定實踐情境中開展實踐活動,通過蒐集與處理各種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開展研究、服務、社會實踐、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
活動總結與交流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對活動全過程中得與失進行全面的總結和交流。要突出對活動的過程、活動結果、活動的體會、活動的方法等方面的總結、交流與反思。在總結與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實事求是;活動結果的表達方式應多樣化;要引導學生通過活動總結與交流,獲取知識,深化體驗,發展實踐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識和個性。
活動準備、活動實施和活動總結與交流三個階段是相對的。要引導學生根據活動過程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開展實踐過程。
學分配置與時間安排
1、學分配置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年共23個學分。基本配置如下:
研究性學習三年共15個學分,要求高中三年每個學生至少研究完成5個課題,完成每一個完整的課題最多可獲得3個學分。學校學分認定機構要確定課題完成後授予的學分標準,嚴格依據學生用於研究性學習的時間、研究過程記錄、成果及指導教師意見等多方面評價結果審查認定學分。
社會實踐共三周,每周2個學分,三年共6個學分。學校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評價方案,由學校學分認定機構根據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時間和實際表現情況認定學分。
社區服務三年共2個學分。服務時間不少於10個工作日即得2個學分。學分由學校學分認定機構根據服務接受單位簽章的服務時間證明和學生參與服務的記錄和體會來綜合予以認定。
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可以圍繞研究性學習的主題和項目來實施。學校在制定學分認定辦法時要統籌考慮,可以採取每學期3+2學分的形式。
2.課時安排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的認定要以基本課時數的保證為前提。任何學校和個人都不得在對學生進行學分認定時降低這一標準。
研究性學習每周3課時,學校要保證三年中學生有270個學時用於研究性學習。可以按每周3學時單獨排課使用,也可採用彈性的形式安排,即將一個學期的學時安排在一個時間段或幾個時間段集中使用。根據課題研究進展需求,還可以適當利用節假日、雙休日以及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課時由各研究性學習小組自主活動。學校主管部門和課題組指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並做好相關的管理、保障工作。
社會實踐以學年或學期為單位安排教學時間,每學年總的教學時間不少於一周,約為36課時,高中三年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學時總數不得少於三周。時間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社區服務時間以高中三年為單位安排,三年不少於10個工作日。建議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的課時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使用,分配到高一、高二兩年四個學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此外,學校、年級或班級也可以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統一計畫進行安排,或由學生在課餘時間、節假日時間裡自主安排,但學生的自主安排必須得到學校和指導教師的認可、指導和管理。
在保證基本課時總數的前提下,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給予學生彈性的時空環境,允許不同的學習小組或個體有不同的學習活動進度,保證學生活動的連續性、完整性。綜合實踐活動要要超越純粹的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處理好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的關係、室內活動與室外活動的關係,合理利用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
(三) 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和個人獨立活動兩種形式,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提倡有相同興趣和研究課題的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後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於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並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學生的組合。同時,允許學生個人獨立開展活動,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後,應組織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全班活動的組織形式。
學校和教師要關注小組成員的個性、能力、特長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協商的情況下,可以幫助學生對小組成員做適當調整。要注意指導小組的內部分工。可以按角色分工,如每個小組通過選舉、自薦等形式,確定組長、副組長、聯絡員、活動過程記錄員等,不同角色都要有明確的職責,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調整。也可以按研究內容分工,使小組內每個學生大致均衡地承擔研究任務。
課程實施的指導與管理
1.課程實施的教師指導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應注重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相結合。教師指導的主要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二是在活動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活動的方式、小組合作活動的方式、班級合作活動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活動的方式、學校合作活動的方式、跨學校合作活動的方式等;三是在活動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主動探究”的原則,處理好認識與實踐的關係、體驗與建構的關係,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或活動主題持續、深入地探究與實踐,防止淺嘗輒止。
為了加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活動主題的需要,設計具體的指導方案。在內容上,要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或確定適合自己的主題、項目或課題;在活動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活動方法與方式的指導,幫助學生規範地運用各種問題解決的方法;在活動總結階段,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活動方法、活動結果與收穫進行有效總結。在指導方式上,注重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是加強教師的協同指導。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關係,堅持課堂組織與開放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妥善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學習的關係,注重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強調實踐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堅持實踐學習與認知學習相結合。
2、指導教師的組織安排
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學校應統籌規劃,落實指導教師,組建年級指導組。根據需要,每一個在校教師都應該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和指導任務。學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時還可以積極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聘請兼職教師。
組織教師參與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要堅持師生自願選擇、教師全員參與、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等原則,後勤和校外人員可以適當加入,學術指導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3、管理制度與方式
學校要嚴格執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相關規定,按照課程方案開設課程,開足課時。要從師資配備、組織保障和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全過程的管理。加強社會宣傳,引導學生家長轉變觀念,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1)分級管理,發揮組織職能
校長(或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制定課程實施方案,培訓和安排教師,關注過程,協調安排重大活動。
主管部門(教導處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小組):保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正常實施,召開指導教師與管理人員例會,定期交流經驗、解決問題。
綜合實踐教研組(或年級組):負責制定具體的教學計畫,及時開發設計研究項目並組織實施,負責日常的檢查、指導工作。
(2)詳細記錄,運用檔案袋管理
各校可設計面向學生個體和面向小組的《綜合實踐活動管理手冊》,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記錄》、《綜合實踐活動信息分析表》、《師生互評表》等,以便記錄綜合實踐活動的步驟、環節、階段體會和成果等。要向教師、學生提出明確的記錄要求。同時,還可以從教師檢查、他人證明、小組反思總結等方面對活動過程進行記錄和調控。如有可能,可開發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電子檔案管理系統。
(3)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學生的校內活動教師負責監控。開展校外活動,課題組和指導教師要預先提出集體外出活動的計畫和申請,學校批准後方可執行。學生的校外活動如果沒有教師的直接參與,則必須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繫,由家長擔任監護職責。校外活動結束後要向批准部門回復。一般情況下,校外活動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儘量避免讓學生進行個人活動。
(4)強化考核,師生同步管理
在落實對學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時,要對教師從工作數量、工作質量、自身發展等方面進行考核。依據教師所指導的課題數目、參與指導的活動次數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師工作量;把教師的指導效果作為考核指標之一。教師要對自己的指導過程進行記錄,作為對指導工作進行管理與評價的依據。
四、評價建議
由於綜合實踐活動不以單一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不過多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性,不過度強調課程內容的指令性,因此和邏輯性、系統性、科學性較強的分科課程有很大區別,這也決定了對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和學分的認定在過程、內容、方式以及主體性上與其他傳統學科學分的認定具有很大的不同。
1、評價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髮展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的表現和素質發展進行整體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上關注過程、兼顧結果。評價方式可採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等多種形式。強調客觀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髮展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的表現和素質發展進行整體評價公正、實事求是,既要建立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檔案,也要注意簡便易行,避免繁瑣。學生評價的途徑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討答辯、訪談觀察、成長記錄等。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要把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學習表現作為畢業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習作為綜合素質評定的重要依據。
評價的具體原則是:
(1)激勵性原則。指導者對學生的評價要多激勵、少批評,多引導、少說教,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完成活動任務。
(2)差異性原則。活動評價要做到因人、因題而異,注意個體的縱向發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對不同學生進行評價。
(3)全面性原則。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參與的熱情、對他人與社會的態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會調查和社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語言表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尤其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與提高等等,都應該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
(4)過程性原則。評價活動要貫穿在活動的全過程當中,要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並作為學生在課程當中總體表現的評價依據。
(5)多元化原則。學生個人、小組以及教師個人、教師集體甚至學生家長、社區代表都要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來。
2、評價的對象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對象包括兩方面:學生活動小組和學生個人。
對小組進行評價的內容主要有
是不是合理地選擇了活動課題,並完成了整個活動。
小組內的合作、組織和管理水平。
材料的蒐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況。
活動結果或產品情況。
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的主要內容有
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表現。如是否認真參與每一次課題組活動,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以及遵守紀律的情況,在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中的整體表現等。
與活動相關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主要評價學生對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記錄、調查研究、整理材料、處理數據、運用包括現代信息工具在內的各種工具的水平。
個性與人文精神的發展。如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公民素養等。
科學素養的發展。如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敢於質疑、敢於否定的批評精神;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學科知識的綜合套用能力。
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如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和建議;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品質,能提出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好辦法,對研究結果有特別貢獻等。

收穫和成果

3、學分認定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但同時又是由地方指導、學校開發的一門課程,因此學分的認定主要在學校進行。為此,各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學分認定程式,規範學分認定過程和學生獲得學分的基本標準。綜合實踐活動的學分認定應該包括學生互評、班主任或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教務部門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部門審核等程式,並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訪驗證制度,防止弄虛作假。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的認定是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每學期學校要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綜合評定。根據平時活動中的自評、小組評價、老師評價以及終結評價,用等級方式為所有學生評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績,與學生所獲得的學分並列記錄於成績冊、學籍卡上,作為其學習檔案材料。
學分認定的依據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參與活動的出勤記錄;二是活動過程記錄;三是學生完成活動的情況和活動的成果。以上三項記錄合格的學生,課程成績合格,可獲得規定的基本學分。
研究性學習。高中三年共約270個課時,15個學分。學生獲得每個學分約需完成18個課時的活動。學生要獲得研究性學習的學分,應具備五個條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課題研究方案;二是研究過程記錄要完整、詳細;三是要有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四是有自評、互評、指導教師考核、學校教務管理部門審核結果;五是有學時的保證。
社會實踐。學生在一學年中有一周時間(即36課時)用於社會實踐,可獲得2個學分。三年共可獲得6個學分。為更好地認定學分,學校要制定相應的標準,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員、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踐情況,綜合認定並給予學分。沒有參加或參加時間不足或沒有提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證明的學生均不能認定學分。
社區服務。完成社區服務規定課時(三年累計不少於10個工作日),可獲得2個學分。以服務接收單位負責人簽章的服務時間證明為依據,由教師簽名核實,按照學分認定的要求給予相應的學分。學生要提交相應的證明材料,其內容包括服務對象(機構或個人)的名字、活動日期、服務時間、服務項目或內容、學生簽名、服務對象的簽名和聯繫方式以及學生自己的活動體會等內容。
4.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側重於對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規劃、管理、指導等方面的能力和實效等方面。運用評價手段,鼓勵全體教師承擔指導任務,與學生一起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對學校的評價,側重於對學校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狀況的評價,包括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師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評價。
五、保障機制
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課程相比不僅具有許多新的特點,還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和科研單位、學校都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切實加強對課程的研究和管理。要從組織建設、制度規範和創造條件等方面著手,大力加強管理、加強監督,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給予全方位的保證。
1、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機構
在課程執行系統中,學校是直接執行的主體。理想的課程設定、完備的課程制度、有效的管理機制等都要由學校來實踐、驗證和完成。因此,學校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畫,建立、完善課程管理機制,加強對學校三級課程的巨觀管理與實施的具體指導。
(1)要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小組,負責本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設計、管理、開發與實施指導。校長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第一責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列為對校長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
(2)要制定、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項管理制度。包括課程管理、教師管理、工作量計算、培訓進修、教學資源管理、活動管理、成果及套用、獎懲與評價等相關制度,保障課程的有效實施。
(3)要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畫。提倡立足於該校實際,創造性地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方案,在課程設計、內容開發、隊伍建設、校本研修、活動方式、課時安排、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有該校特色的思路。實施方案或實施計畫要分學校、年級、學科、教師等不同層面制定,增強課程實施的針對性和計畫性。
(4)學校領導要提高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切實轉變辦學思想,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電子信息資源,初步形成各年級比較穩定的課程資源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基地,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特別是要提供供各年級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相應的課程資源,督促研究性學習的課時安排進入學期課程安排表,並按課程表的計畫予以實施。
2、學校要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1)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派責任心強、知識豐富、綜合素質高、勇於創新的教師擔任專職教師,組成學科教研組,具體實施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計畫。因實際情況還不能設專職教師的學校,要確保兼職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綜合實踐的教學活動中。要妥善解決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的職稱評定、業績考核等方面問題;要準確評價指導教師的指導水平,並以此作為教師晉級、晉職和評優的依據之一;要科學合理地計算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制定考核獎勵辦法,對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做出成績的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並予以表彰和獎勵。
(2)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或管理小組。負責統籌安排指導教師、課時;指導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期綜合實踐活動指導並對學生學習情況給予等級評定。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傳統,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具體的問題,學校要組織教師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開展專題性的研討,提出解決的方案。開展推進研究性學習的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教師課程意識和課程設計能力。
(3)加強對專兼職教師的培訓提高。要利用各種形式對專兼職教師實施全員培訓,使每個教師都清楚課程理念和實施策略,積極參與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指導,儘快適應新課程需要。
3、要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教育教學研究
加強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研究是順利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由於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新設定的課程,教師的教學以及學校對這門課程的管理都比較生疏,缺乏經驗。為了儘快完善這門課程的建設,學校以及各級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部門都要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視。
(1)學校應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研究。這個機構和一般的教學研究室不同,不僅應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性,以便於開展工作。該機構應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和要求組織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理論學習和教學研討,組織全校大型的學生成果展示或宣傳活動,幫助、協調教師指導小組的組成並協助校領導做好教師教學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制定該校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標準並協助班主任和有關教師做好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及學分賦予工作。
(2)學校要制定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研活動制度。組織教師學習、交流、研討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經驗、問題、成果。資源的開發利用、方法論的指導和問題分析也應作為教研的重要內容,提高教師把握課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學校應把參加教研活動的情況作為考核教師的內容之一。
(3)要切實發揮各級教研部門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教研部門要重點研究課程的區域管理與推進策略、實施途徑,探討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實施模式及方式方法、活動過程指導、活動案例分析、活動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的方式與結果套用等。要以靈活多樣的教研活動為教師搭建交流學習的平台。要不斷發現典型,及時推廣,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推進,實現常態化實施。
4、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管理與督導。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引導並督導學校認真落實課程計畫,保證國家課程計畫的嚴肅性。
(1)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定專人負責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各級教研部門有專人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指導、師資培訓、教學研究;各級教研部門要組織力量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研究,深入學校與學校共同研究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總結經驗,分析並解決問題。
(2)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加強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場所和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做好課程資源的管理工作,學校之間應加強聯繫,資源共享。
(3)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課程資源建設與開發、設備設施建設、教師培訓進修以及課程實施所必須的經費開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