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腹食管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

經腹食管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

經腹食管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分胸外科/食管手術/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的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手術治療。

基本介紹

  • 別稱:經腹食管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
  • 常見發病部位:胃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手術步驟,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經腹食管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

別名

經腹食道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

分類

胸外科/食管手術/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的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手術治療

ICD編碼

42.7 03

概述

胃底覆蓋是將食管埋入胃壁,起到抗反流的作用。方法是將胃底覆蓋於肌層切口之黏膜膨出部位,使賁門切跡得以銳化,肌層切緣可被隔開,藉以保護食管黏膜,防止破裂。

適應症

經腹食管肌層切開胃底覆蓋術適用於:
1.內科治療效果不好,食管擴張及屈曲明顯,或合併有其他病理改變,如膈上憩室、裂孔疝或懷疑癌腫者。
2.曾行擴張治療,或導致胃食管反流並發生食管炎者。
3.症狀嚴重而不願作食管擴張者。

禁忌症

1.心肺功能有嚴重障礙者。
2.營養狀態低下,血紅蛋白低於6.0g/L者。

術前準備

1.有營養不良者,術前應予糾正,可經中心靜脈插管,胃腸外營養支持或予以內科治療或擴張治療,使之能經口進流質食物。
2.有肺部併發症者予以適當治療。
3.由於食物瀦留於食管,食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術前3d每晚要插胃管清洗食管1次,清洗後注入抗生素溶液。麻醉前重複1次,清除隔夜積存的分泌物並將胃管留置。術前用藥不應給丸劑或片劑。

手術步驟

1.完成食管肌層切開術,切斷結紮胃短動脈、游離胃底部。
2.用胃前壁漿肌層縫蓋食管肌層左側切緣,最高一針要超過肌層切口頂端,最低一針則在食管胃連線處。
3.右側食管切緣和胃底漿肌層縫合,完全覆蓋食管黏膜。
4.胃底包蓋完成,胃與膈肌固定數針,注意胃壁縫針不能穿透黏膜。
5.亦可在胃底游離後,將胃底自食管後方繞過,縫合於肌層切口,覆蓋食管切口部。

術後處理

1.按開胸術後常規處理。
2.術中未發生食管黏膜破裂者,術後24h可停止胃腸減壓,術後48h拔除胃管,先少量飲水,逐漸進流質飲食,術後第10天可進半流飲食。若術中黏膜穿孔曾行修補者,術後留置胃管減壓,禁食延長至第7天。

併發症

食管肌層切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有食管黏膜穿孔、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及症狀不解除。
1.食管黏膜穿孔
術中如發生食管穿孔,經檢查發現修補後,術後很少發生問題。術中未曾注意到有黏膜穿孔或縫合後又發生穿孔者,術後可發生膿胸。發現於手術後12h以內者,可再次手術修補,否則應行胸腔閉式引流,用胃腸外營養支持,等待自愈。瘺口較大,持續1個月以上不癒合者常須手術修補或食管重建。
2.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肌層切開術後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率很難確定。X線檢查見到肌層切開術後的反流發生率約為30%~50%,但不一定都有症狀。有症狀者術後感到胸骨後有灼熱感或有反酸。內科對症治療,如潰瘍飲食、制酸劑、床頭抬高和抗炎等可以緩解症狀。預防措施為術中保持膈肌食管裂孔和食管膈肌韌帶完整,加作幽門成形術等。內科治療6個月未能治癒者,應予手術糾正。
3.食管裂孔疝
行Heller食管肌層切開術的患者5%~10%可發生裂孔疝,可以是滑動型、食管旁型或混合型。滑動疝常伴有胃食管反流。食管旁疝可造成絞窄。預防方法是在食管後方將左右膈腳縫合3針,縮小裂孔,同時將賁門部固定在膈下。裂孔疝確診後予以手術修補,有嵌頓疝可疑時,則立即開胸探查。
術中為了探查腹部或為了便於施行肌層切開術而在膈肌上做了切口,術後可能裂開造成膈疝。
4.症狀不解除
手術後約6%患者仍持續有下咽困難,常因為肌層切開不完全或切開太短所致。對這些患者,可用45F~50F探子作食管擴張以解除症狀。食管肌層切開不足或食管擴大明顯,缺乏張力並有屈曲造成排空障礙者,則術後可能仍有反胃症狀。
食管肌層切開術後經無症狀間期後又發生症狀的原因,可能是肌層切口癒合或食管胃反流造成了反流性食管狹窄。也可能是非反流性狹窄引起,即食管賁門發生癌腫或失弛緩症致神經肌肉退行性變。
應確定症狀發生的原因,經保守治療無效者,要考慮外科治療。手術方式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的情況、手術失敗的原因及術中所見。若肌層切開不充分或已癒合,可予延長切口或再行新的肌層切開術,有消化性狹窄者可予切除及用結腸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