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證治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布規律,與臟腑器官的聯繫特點、功能特性以及經絡異常反應,辨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經絡證治內容豐富,在針灸臨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經絡病證多由風寒濕邪外襲肌表,臟腑熱邪內擾經絡引起,常導致經絡痹阻不通和經絡所聯繫的器官發生病變。十二經脈證治是經絡證治最重要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絡證治
- 所屬學科:中醫學
經絡證治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布規律,與臟腑器官的聯繫特點、功能特性以及經絡異常反應,辨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經絡證治內容豐富,在針灸臨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經絡病證多由風寒濕邪外襲肌表,臟腑熱邪內擾經絡引起,常導致經絡痹阻不通和經絡所聯繫的器官發生病變。十二經脈證治是經絡證治最重要的內容。
經絡證治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經絡的分布規律,與臟腑器官的聯繫特點、功能特性以及經絡異常反應,辨別經絡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經絡證治內容豐富,在針灸臨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經絡病證多由風寒濕邪外襲肌表,髒...
瘀阻經絡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寒凝血瘀,經脈阻滯,以致氣血不通所表現出來的一類病證。常見於經行身痛。病因病機 素有寒濕稽留經絡、關節,血為寒濕凝滯,經行時氣血下注沖任,因寒濕血瘀,經脈阻滯,以致氣血不通。辨證要點 經行以氣血通暢為順,寒邪凝滯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故腰膝、肢體、關節疼痛。血得...
邪壅經絡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風寒濕邪壅滯經絡而致的證候。常見於痙證。病因 風寒濕邪,侵於肌表,壅滯經絡。臨床表現 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語,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治法 祛風散寒,燥濕和營。方劑 羌活勝濕湯加減。常用中藥 羌活、獨活、藁本、...
十二經脈證治主客原絡歌 十二經脈證治主客原絡歌是針灸歌訣名。載於《針灸大成》。以經絡陰陽表里配屬關係,分別將各經原絡穴相配歸屬為主客關係,並歸納了原絡穴的主治證候,主治全身疾患。
經絡是機體內的一種體系,由經脈和絡脈共同組成,它們相互交織,縱橫交錯,具有通行氣血,協凋陰陽,溝通表里內外的作用,是維持肢體之間、肢體與臟腑之間等機體功能活動協調統一的結構保證。醫學範圍 屬中醫內科範疇。其內容包括:頭痛、痹病、痙病、痿病、顫震、腰痛。主要證候及特徵 肢體即四肢和外在軀體之謂,由肌肉...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的若干症狀體徵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髒、...
《傷寒六經證治與經絡》是2011年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永日。本書講述了中醫理論的起源與經絡學說、六經辨證中的八綱表現、六經的開闔樞與經絡學說、八綱與經絡、經絡與六經病證等等。內容簡介 《傷寒六經證治與經絡》是在筆者金永日碩士論文《經絡與六經以及八綱之間的關係研究》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
《實用經絡穴位診療法》是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春清 內容簡介 經絡穴位診療法,有效地發揮人身調節系統的功能、平衡陰陽、消除疾病狀態、還具有促進和加強人體自身抗病力及自愈力,增強人體機能的活力,達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王春清編著的《實用經絡穴位診療法》介紹了一種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專利證書...
風中經絡證 風中經絡證,風中經絡證。
其形成與發展,與針灸、推拿療法的套用有著密切關係,故經絡學說也是針灸及推拿的理論核心。中醫臨床治病明辨病變的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靈樞·經別》:“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
經絡按摩源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異法方宜論》以專論的形式,從醫學地理學的廣闊視野闡述了中醫各種治法的由來。其中,按摩從中央出。按摩療法產生於中原地帶是因為:“中央者,其地平認濕,天地所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引導按蹺。”《靈樞·刺節真邪篇》說...
歷代醫家高度重視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內經》中就有“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及“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靈樞·經別》)的記載,後人更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
經絡的發現和經絡學說的形成最遲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何以見得?中醫學的臟腑、經絡名稱、數目與陰陽五行八卦、十乾、十二支直接對應,而天文學、民俗學、考古學等領域最新成果證明陰陽五行、八卦、十乾、十二支等知識誕生於六七千前年以前。剖析古人對經絡的闡釋,展現經絡與陰陽五行、八卦、十乾、十二支密不...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正如《素問·痿論》所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經筋為病,多為轉筋、筋痛、痹證等,針灸治療多局部取穴而瀉之。經筋分布 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
經絡是中醫的獨有名詞。《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舒經理絡、交通陰陽而最終實現驅邪治病,使機體恢復...
督脈之絡為十五絡脈之一。名曰長強,即從長強穴處由督脈分出,然後在脊柱兩旁肌肉邊上上行,直達項部,散絡於頭上。下面則在肩胛部左右有分支,走向足太陽經脈,穿入於脊柱兩旁肌肉之內。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脊柱強直;虛證為頭部沉重。當取長強穴治之。療法介紹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
經絡學是指人體經絡與穴位的學科。經絡系統即分形經絡,是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穴位即特定間隙的較大空間,比較重要的是上丹田和下丹田。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套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經絡系統 ——不同層次的特定間隙(間隙維出錯了)在經絡中分形維數與間隙維的異同(間隙維≠...
通經活絡是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藥物治療經絡痹阻等證的治法,常用藥物有烏頭、地龍。產品用途 通經活絡:治法。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藥物治療經絡痹阻等證的治法。適應病狀 適用於風寒濕邪,瘀血阻滯經絡病症。臨床可見肢體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手足麻木不仁,或肢體沉重疼痛。常用藥物 有烏頭、地龍、乳香、沒藥...
一、十四絡脈的名稱、循行部位、病證與主治:1、手太陰肺經別絡:手太陰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列缺。它起於腕上的分肉之間,與本經經脈並行,直入手掌中,散於魚際處。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腕後高骨及手掌發熱;正虛的見張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頻數。治療時,取腕後一寸半處的列缺穴。本絡由此別出,聯絡...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運用六經辨證,不僅僅局限於外感病的診治,對腫瘤和內傷雜病的論治,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太陽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
《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五經者,五指頭之經絡也。心經在中指,肝經在食指,脾經在大拇指,肺經在無名指,腎經在小指。運者以我食指運小兒五指頭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結,開咽喉胸膈中悶塞,以及肚響腹脹、氣吼泄瀉諸症。”中醫套用 1 五臟的經脈 《素問·經脈別論》提及五經是指五臟所屬的經脈,即...
主治側頭、眼、耳、鼻、喉、胸脅等部位病症,肝膽、神經系統疾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膽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簡稱膽經 。循行部位起於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頭角(頷厭穴),下行到耳後(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後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於...
元代《針經指南·附針灸雜說》的“傍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之圖”,杜思敬《針經節要》的“十二經穴治證”篇,所列腧穴系指五輸穴。明代劉純《醫經國小·經絡第三》卷三歌訣“經穴起止”中,所謂“十二經穴始終歌”,才是概指十二經脈的歸經腧穴。元代滑壽《十四經發揮》將手足十二經脈與督、任二脈一起稱為十四...
治症 本經所主病候 外經——頭、項痛,頭、項強痛,眼痛多淚,鼻塞,流涕,鼻血,痔瘡,經脈所過的背、腰、骶、大腿後側、膕窩、腓腸肌等處疼痛,足小趾不能運用,瘧疾。內臟——癲狂,小便淋瀝、短赤,尿失禁。本經主治病證 臟腑、頭部、筋病。穴位簡介 1、睛明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上接足厥陰肝經於肺內,下接手陽明大腸經於食指。經脈分布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解讀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太陰肺經為行走於上肢...
臟腑經穴推拿療法,是根據“體表——內臟相關”的理論,用手指按壓體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為主,也可針對不同疾病選用背部、四肢及頭面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理療簡介 中醫學認為,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內臟與體表密切相關。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臟腑的經氣輸注和聚集之處。內臟病變...
第四章 針灸臨床辨證論治綱要 第一節 針灸臨床辨證論治要點 第二節 八綱證治 第三節 臟腑證治 第四節 氣血證治 第五節 經絡證治 第六節 六經證治 第七節 衛氣營血證治 第八節 三焦證治 第五章 針灸配穴處方 第一節 選穴原則 第二節 配穴方法 第三節 處方的組成 第六章 特定穴的臨床套用 第...
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脈衝脈,有十四經。”在“十四經穴”之前,還有“十二經穴”之謂,始見於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其下卷專設“十二經穴”一章,所列腧穴為各脈的四肢部腧穴。元代《針經指南·附針灸雜說》的“傍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之圖”,杜思敬《針經節要》的“十二經穴治證”篇,所列腧穴系指...
足少陰絡脈是上述十五絡脈之第十一,名曰大鐘。即從大鐘穴由足少陰經脈分出。在踝關節後面,繞過足跟後走向足太陽經脈。另一支則與足少陰經相併行於淺層,上行走於心包之下,向外則貫穿腰脊部。病變 此絡脈病候分為氣逆及虛實證:氣逆證則心煩胸悶不舒;實證則小便不通或淋瀝不盡;虛證為腰痛。當取大鐘穴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