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是研發和採用的一種全新的微創瓣膜置換技術,英文名為Percutaneous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PAV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
  • 外文名:Percutaneous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 縮寫:PAVR
  • 性質:微創瓣膜置換技術
技術簡介,技術進展,技術展望,

技術簡介

由於瓣膜不像外科手術一樣將瓣膜置換出來,所以又被稱為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VAI)。1992 年起既有Andersen等多名學者先報後道了經皮主動脈瓣置換的動物試驗,並對置入器械進行逐步改進。2002年法國醫生A. Cribier首先對人體PAVR治療。經皮帶瓣膜支架發展已歷經三代,第三代的代表性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為Cribier-Edwards生物瓣;另一種為CoreValve生物瓣。PAVR途徑包括順行法(經靜脈穿刺房間隔經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途徑)、逆行法(股動脈-主動脈路徑)及經心尖法。PAVR主要的適應症為:①有症狀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瓣膜口面積< 1 cm2 ) ; ②歐洲心臟手術風險評分(EuroSCORE)≥20 %或美國胸外科學會危險(STS)評分≥10 %。臨床入選病人絕大多數為為因高齡(>70-75歲)、存在嚴重合併症而不能行外科手術的患者。

技術進展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20000多例患者接受了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治療。新近研究報導的病例數越來多,手術效果也越來越令人鼓舞。發表的大型PAVR研究的結果顯示PAVR成功率很高(93.3%-98.4%之間),30天死亡率8.5%-12.7%。由於入選的是年齡很高的高危患者,這樣的死亡率還是可以接受。常見併發症包括需要置入起搏器的房室傳導阻滯、腦卒中及局部血管併發症。雖然國外PAVR研究較多、進展迅速,我國的這方面研究起步較晚。欣喜的是,2010年10月3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的已成功完成國內首例TAVI術,開創了我國PAVR的先河。

技術展望

PAVR在臨床套用中已經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主動脈根部解剖複雜、手術難度較大,腦卒中及緩慢心律失常等併發症發生率仍較高,技術還不能使置入的支架瓣膜與自體主動脈完全貼壁,仍有部分患者可能發生瓣膜移位和及嚴重的瓣周漏血栓栓塞、支架壽命有限均存在潛在的風險手術器械價格昂貴、尚無國產器械。但是隨著材料工程學的進步和醫生介入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積累,相信現有的一些技術難題會不斷被攻克解決,使主動脈瓣疾病介入治療不斷發展,甚至替代換瓣外科手術成為常規手術Grube 博士總結說“手術裝置在不影響安全性的情況下縮小為18-F導管,使手術得到明顯改進(局部血管併發症大大減低)。該手術創傷性小,不需要心室輔助裝置,不需要全身麻醉和外科手術切口的準備,使手術時間明顯縮短。第三代瓣膜使我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皮主動脈瓣置換,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改變主動脈瓣狹窄的標準治療,尤其是對那些主動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外科手術高危患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