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與
通貨膨脹相反,
通貨緊縮意味著消費者
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
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
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
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
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deflation)該如何定義?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的定義:「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跌兩季,即表示已出現為
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就是物價、
工資、
利率、糧食、能源等統統價格不能停頓的持續下跌,而且全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
判定標準
在經濟實踐中,判斷某個時期的物價下跌是否是
通貨緊縮,一看
通貨膨脹率是否由正轉變為負,二看這種下降的持續是否超過了一定時限。
我國問題探討
受美國華爾街住房次貸危機轉變成金融危機以及進一步惡化成金融風暴或者
金融海嘯的波及,我國的出口企業的產品失去了原有的出口產品的市場,
國際遊資的回流導致我國過熱的經濟受到衝擊,樓市蕭條,出口產品積壓,相關工廠企業倒閉,
資金回籠困難,工人失業,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採取了應對措施,銀行降息、減息減輕企業還貸壓力,幫助融資,解決資金流轉困難問題,政府決定投入4萬億人民幣
擴大內需,刺激
經濟復甦,如加快我國
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條件等等。
通貨膨脹問題很快得到抑制,出現
通貨緊縮的勢頭,通貨緊縮是擠出
經濟過熱泡沫的有效措施,但是通縮的出現,直接影響了經濟的增長,所以,通縮成為
通貨膨脹的另外一個極端問題。對待通縮這一問題,當前社會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主要來自學界,認為經濟正在趨冷,下一階段防通縮,應高於防通脹。另一種聲音主要來自政界,認為經濟正在沿著
巨觀調控的預期軌道運行,下一階段的重點是要保持巨觀調控的成果。
這種分歧的出現,一方面因為在最近幾個月內,確實出現一些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經濟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學界和政界所處的位置不同,各自看到了同一個硬幣的不同側面
第一個理由是經濟不可能偏冷。本輪經濟成長主要是由
固定資產投資所推動。今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增幅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降低,但從月度數據的變化軌跡看,加速增長態勢非常明顯。而且由於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呈現“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數的作用下,我們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不斷加速的態勢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換句話說,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至少應高於上半年的25.4%。而25.4%(即使不將去年高基數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就已經高於我國正常年份的投資水平了。
目前我國在建的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太大,高達近20萬億元,足夠未來花3年來消化。而且由於本次巨觀調控的方針是“有保有壓”,在抑制一些過熱行業投資規模膨脹的同時,也加大一些薄弱領域比如農業、能源等的建設。
另外,現在地方政府上項目的衝動還比較強烈。比如說,今年我國農用地轉建設用地計畫為400萬畝,各地申請的用地量卻超過了1000萬畝。這一切都表明,不僅是今年,甚至明、後年我國經濟都得到固定資產投資的有力支持,不至於“偏冷”。相反,如果一旦因為害怕“偏冷”而放鬆有關調控,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之下,過熱的投資立刻就會變得熾熱!
從過去的經驗看,抑制
通貨膨脹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當經濟進入上升時期之後,物價增長的加速度總是要明顯快於經濟的加速度。然而,從近3年來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物價問題似乎成了一個“被誇大了”的問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年度增幅最高只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與前幾次經濟周期中二位數的最高物價相比,基本屬於小兒科,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另外,從過去的經驗看,物價是經濟的一項
滯後指標,通常是在經濟高峰過後一年左右才達到它的頂點。但這一次,物價的運行卻出現了異常,在去年7、8月就達到其高峰,隨後一路下跌。
物價出現異化的原因實際上很簡單,即經濟運行環境變了。本輪經濟景氣周期是我國買方市場出現之後的第一個周期,在消費市場總體供大於求的格局下,
物價水平自然不再像過去那樣扶搖直上。
儘管如此,今年的物價也不可能由正轉負。雖然,今年前兩個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分別為2.8%和1.7%,呈現下跌走勢。預計,第三季度
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還將按慣性下行至1.4%附近。但是進入第四季度以後,在去年同期低基數的牽引下,又將出現回升,從而將使得全年物價增幅維持在2%左右。
另外,目前我國的
物價水平還受制於國家發改委的“兩條控制線”,即凡是本省(自治區、直轄市)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月
環比超過(含達到)1%或者
同比累計連續3個月超過(含達到)4%時,必須暫停出台省級管理和授權市、縣管理的政府提價項目3個月,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隨著物價水平在第三季度的繼續走低,越來越多地為“兩條控制線”所限的服務類價格將自動解凍。如果將這一因素考慮進去,全年的物價總水平就將到達2%以上了。
由上可知,今年全年經濟既不可能偏冷,物價也不可能轉負,
通貨緊縮自然無從談起。
匯總起來,主張通縮的依據主要有六:一是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下降較大,二是
物價水平下降較快,三是企業利潤下降較猛,四是經濟成長過分依賴於
外需,五是銀行信貸收縮過度,六是高速投資帶來的新增
產能過剩。
在前面,我們實際上已經對前兩個依據都做了具體分析,下面再對第三、第四個依據進行分析。
第一,企業利潤也有個周期性變化的規律,並與
經濟周期基本吻合,但波動的幅度要遠大於後者。上半年,全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6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增長了19.1%,仍然處於歷史上正常水平。其下跌速度雖說有些大,但這只是
利潤對經濟變化的一種誇大效應。同時這也是緊縮型巨觀調控的一個必然結果。我們不能指望,在實施緊縮型調控政策的同時,企業的利潤還能保持持續上漲,更不能因為企業利潤下降,就要求放鬆巨觀調控力度,甚至要求改變調控方向。
第二,從外貿
順差大來推斷經濟對外依賴性大,理由也難以成立。
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6450億美元,其中,出口3423億美元,進口3027億美元,實現
貿易順差396億美元。剔除價格因素之後,上半年外貿
順差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至少在3個百分點以上。換句話說,如果沒有
外貿出口的貢獻,上半年國內需求所拉動的經濟
增長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現如此之大的外貿
順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許多企業都趕在了歐美對中國產品正式設限之前加速出口。
目前,中國與歐盟就中國紡織品出口問題已經達成了協定,受協定影響,下半年中國對歐盟紡織品出口的增長速度將明顯放慢。而中國與美國之間至今還沒有達成協定,對下半年中國有關產品對美國的出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必然會更大。與此同時,下半年世界經濟將有所回落,
貿易摩擦將進一步加劇,
人民幣匯率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一切都將對中國產品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很顯然,如果外貿
順差的貢獻消失了,中國經濟成長就可能接近7%這一警戒線的邊緣。
上述論證儘管在理論上無懈可擊,但在實踐中卻有待商榷。一般地,
貿易順差占貿易總量的比重總是非常小,貿易價格稍有異動,就可以帶來外貿順差(或者
逆差)的顯著變化。還是今年上半年為例,
貿易順差396億美元,占貿易總量的6.1%。這就意味著,其中只要有一兩百億美元的出口是假出口,再有一兩百億美元是“高報
出口價格,低報進口價格”所導致的話,全部的
貿易順差實際上就是“虛假”。當然,在實際中,全部
貿易順差都是虛假的情況可能不會出現,但從過去的經驗看,出現一兩百億美元的水分卻也不難。
所以,前四點都難以作為支持通縮的有力證據。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的是,最後兩點,即信貸收縮過度與
產能過剩問題。
首先,從理論上講,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問題從本質上將都可以歸類為貨幣問題。在實踐中,也有許多文章對
貨幣供應量與物價的對應關係進行了研究。但遺憾的是,從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幾乎所有研究都得出了一個共同結論:中國的
物價水平與
貨幣供應量沒有顯性相關關係。
為了完成本文的寫作,筆者對此問題進行了自己的研究,具體的方法是,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解為
能源價格、糧食價格和核心價格三個部分,結果發現:
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核心價格依然沒有顯性相關關係,但
狹義貨幣供應量M1與核心價格之間的關聯度則相對明顯,在M1到達谷底的第二年核心價格也會到達谷底。在近十年來,我國核心價格有兩次出現了
負增長,分別是1999年和2002年。對應地,M1在1998年和2001年也達到了谷底,分別只增長了11.9%和12.7%。
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由於
信貸收縮過度,上半年M1增幅僅為11.3%,甚至遠遠地低於了1998年和2001年的水平!很顯然,下半年如果不放鬆
銀根,全年繼續保持如此之低的增長水平,根據過去的經驗,2006年我國核心物價將出現
負增長。再加上,明年國際油價將穩中有降,糧食價格將出現小幅回落,我國物價總水平CPI全年將出現
負增長,
通貨緊縮就將來到我們的眼前。
其次,各種跡象表明,
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開始顯現。比如說,曾經在前三年不斷上揚的鋼材價格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就一路下跌,至今沒有明顯的止跌現象。其中以螺紋鋼、線材為代表的長材價格甚至低於了全行業平均生產成本。水泥、電解鋁行業也因為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導致了大面積虧損。
由於前期投資過度較為嚴重,而且絕大多數的項目將在未來3-4年竣工,並在2007年達到高峰,這就意味著在明後兩年
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本來我國經濟就處於了買方市場,即使是在本輪經濟周期的高漲期,總體上依然保持了供大於求的格局。未來,隨著新增產能的巨量介入,市場供求失衡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嚴重的
通貨緊縮現象可能也將隨之而來。
為了防患於未然,我們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提前化解未來信貸收縮過度和
產能過剩問題。前一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有賴於正確處理好“推進銀行股份制改革與穩定發展
銀行業務”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有賴於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很顯然,
產能過剩如果能得以解決,經濟發展狀況良好,優質的信貸客戶就會多。
至於後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採取措施,減少社會各界的投資衝動。可以通過不斷提出行業過剩預警,減少社會盲目投資行為。通過轉換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經濟具體事務的介入。加速稅制改革,將以生產環節為主的現行稅制轉為以消費環節為主的新稅制,從而減少政府通過建廠生產來獲得
稅收的衝動。
二是採取措施,擴大居民(尤其是農民)消費。
實際上,在城鎮居民收入已經獲得了快於GDP增速的“超額”增長的情況下,國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全世界)
通貨緊縮的成因只有一個,即農民的收入增長被嚴重地壓低。這也是導致社會
消費率依然嚴重偏低、投資與消費失衡的根源。
由於歷史上我們對農民的“欠賬”很多,現在為了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一是加速建立公共財政,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二是大規模地開展農民的技能培訓。不僅有利於農民工更好地找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也是實現農村人口遷移,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保證。
三是精簡財政負擔人員,緩解基層財政困境。從根源上杜絕政府擾民及官民爭食的現象。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發展。
總之,中國的
通貨緊縮並非“近憂”,卻需“遠慮”。幸運的是,許多人已經很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而且還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用來採取措施,以化風險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