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決定論

經濟結構決定論特點是經濟結構決定論,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結構決定論
  • 外文名:Economic structural determinism
  • 特點:經濟結構決定論
  • 特點: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
定義,基本思想,代表觀點,

定義

經濟結構決定論認為,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一國經濟結構特徵,小型開放經濟國家及出口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的國家,實行固定匯率制較好,反之則應實行較具彈性的匯率制。

基本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一個國家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經濟方面的因素,如經濟開放程度、經濟規模、相對通貨膨脹率、貿易結構、國內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等等。一般說來,經濟規模越小、開放程度越高的國家,若其出口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則實行固定匯率制較好,若其與某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較多,則採取釘住該已開發國家貨幣的釘住匯率制度較好;經濟規模較大、進出口商品多樣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國內金融市場較發達且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繫密切、資本流出流入較頻繁的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較好;而對於其他的國家,則適宜選擇處於固定與浮動之間的中間匯率制度,如有管理的浮動制、爬行釘住制等等。

代表觀點

經濟結構決定論認為,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一國經濟結構的特點。
(1)最優貨幣區理論。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提出了以生產要素流動性作為建立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在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是可行的。後來,麥金農(Ronald I.Mckinnnon,1963)等經濟學家分別從經濟開放度、產品多樣化、金融一體化、通貨膨脹率的相似性、政策一體化等角度闡明了組成最優貨幣區應具備的條件,對最優貨幣區理論進行了詮釋。
(2)赫勒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在“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基礎上,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赫勒(Heller,1978)認為,影響一國匯率制度選擇的主要因素有5個方面:經濟規模、開放程度、國際金融一體化程度、相對於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貨膨脹率、貿易格局。
(3)波瓦森理論。波瓦森(Poirson,2001)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匯率制度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主要有:通貨膨脹率、外匯儲備水平、生產和產品多樣化、貿易衝擊脆弱性、政治穩定性、經濟規模或GDP大小、資本流動、通貨膨脹誘因或失業率以及外幣定值債務等。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生產多樣化、貿易衝擊脆弱性、政治不穩定、經濟規模、資本流動和本幣定值債務程度越高,那么該國就越適宜選擇浮動匯率制度。
(4)依附論。一些開發中國家經濟學家認為一國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其在對外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與他國的聯繫。開發中國家匯率制度的選擇取決於其經濟、政治、軍事等對外的依賴關係。至於採用哪種貨幣作為被釘住的參照貨幣,取決於該國對外經濟、政治關係的集中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